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李万华:无限接近职业化的写作姿态

2015-10-11 风云雪雨松

我省互助女作家李万华的散文创作引起了全省文学界的关注,获得了很多好评和多个奖项,以散文集《金色河谷》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明显风格化的作品,标志着她的创作正在进入成熟期。她的写作姿态,已无限接近职业化写作,自由而又自觉的创作方式是其主要特征。
 
先说独立的视角和自由而平静的心灵。李万华创作时间较早,就我所知,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或许从她个性、气质来说,从她的人生态度来说,她不会成为那种活跃的、善为自己造势的作者,她始终是游离于所谓官方文学边缘的独立而清醒的观察者和书写者。这种姿态,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这种姿态,为她的心灵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也为她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游历和创作。由于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文学的清醒认识,她自觉地屏蔽了外界的许多无谓干扰,沉湎于属于自己的空间而独享读写之乐趣。当然,我理解,她的这种姿态,不是清高,不是矫情,更多像她面对这个无力把握的世界时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也许只有在文字世界中,她才是进退自如的智者和统领万物的强者。
 
再说不断超越自我的扎实而自觉的创作实践。
 
这种创作实践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创作习惯的自觉养成。判定一个作家是不是好作家,也许会有多种标准,但写作习惯至少是不可少的一条。在我看来,李万华就是自觉养成了创作习惯的好作家。早在十多年前,她已经以每天数百字的良好状态在进行写作。十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勤奋习惯和可喜状态,很自如地处理好了工作、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她的写作,已无限接近了职业化写作。继《金色河谷》出版后的两年间,她又创作了二十多万字的散文。2015年初,她构思了由《焰火息壤》(写乐都柳湾彩陶)、《菩提星晖》(写互助佑宁寺)、《海藏回声》(写湟源丹噶尔古城)三部长篇散文组成的散文集《三河间》,并完成了第一部5万字的创作。这部长篇散文创作完成,应当说是青海文学界对河湟史前文化、丝路南路文化、唐蕃古道文化追索和表述的一个重要贡献。经省作协推荐,这部散文三部曲获得了2015年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和浙江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助推计划项目的扶持。
 
二是对各类知识的自觉储备。读过她散文的读者都知道,她的散文涉及多种知识,从地理、历史、民俗到宗教、生物、哲学、音乐、电影等等,无所不包。这些知识成为她散文最结实的内核,撑起了她作品大散文或历史散文、文化散文的大境界、大气象。这些涉及百科的各类知识就来自于她的自觉储备。她的阅读量、她的记忆力、她的观察力可以说是一流的。
 
在鲁院的一次作品讨论中,李万华通过对别人作品的评论,表达了她的散文创作心得:
 
“写散文的人最好走过一些地方,认一些人,经历一些事,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有大胸襟,还要懂一些花鸟鱼虫、吹拉弹唱的杂学。写作时不要单纯地为文而文,有一点闲笔,有一些趣味。”
 
虽然她说得谦虚,但每一个熟读她的散文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所说的“杂学”,也即一个接一个的知识点,就密布于她文章的肌理。知识撑起架构,胸襟标识气质,或许这正是万华散文的风格之一。
 
三是对文字的自觉锤炼和对创作技艺的自觉追求。读李万华的作品,会感受到那种文字之美,结构之美,情怀之美,知识与思想之美。她细腻绵密的文字,如潺湲山溪,婉转之间却会气象一变,变得开阔而浩荡,这时她的文章,已不是一条山泉,而更像是一面湖水,自有波澜,自有天地,自成系统。这是因为她的文字和内容已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她的文字,干净、澄澈、精细、准确而平和,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倾注了作者的知识和情感,是感性的,也是知性的,更是诗性的,跃动着汉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而她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显出她的锤炼功夫。在她散文中,无论是纵横于时空的无羁联想,还是穿梭于典籍的旁征博引,都在起承转合间完成了前后照应,都体现出一种均衡之美、呼应之美。
 
李万华以这种无限接近职业化的创作,使自己的创作与无目的无计划的随意创作区别开来,使自己的作品与小情感散文及游记式散文区别开来,使她的散文呈现出大叙事、大情怀、大文化的特征,具有明显的风格化,在青海散文作家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一如既往对她充满期待的理由。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