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散文诗的孜孜以求者

2015-07-31 leanor

在当代文坛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出现过一个散文诗作家群。它以耿林莽为代表,在全国颇有影响,这是青岛文坛的荣光。再这个群体中有一个人,对散文诗可谓是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他不但积极参与创作实践,同时潜心进行散文诗理论的探索研究,他就是后来合并于青岛大学的前青岛师专中文系教授陈少松。

  陈少松曾在中学任教,后调入师专担任写作课教学。他在执教的同时,致力于散文诗的研究,出版过《当代散文诗创作论》、《散文诗八十题》,为《散文诗报》、《黄河诗报》撰写专栏文章。1992年出版了他的散文诗研究集大成的《散文诗写作精要》。中国当代散文诗的领军人柯蓝为之作序,称赞他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认为是“捍卫散文诗独立性的奠基石”,“是集散文诗写作技巧的大全”。我读此书,获知良多,更增进了对作者的钦佩和感念,谨略记一二如下。

  对于散文诗研究,陈少松可谓是筚路蓝褛,爬罗剔抉,提要钩玄,蔚为大观。他为了论述散文诗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他从中外文学的源头寻起,直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再到现在,举出了大量散文诗作家作品,作为有力证据;他不但具体归纳出散文诗的几个特性(凝练性、飘逸美、内在律、有弹性),而且与新诗作了区别,与抒情散文作了界定;他还总结了散文诗的几种体式:叙事体、抒情体、情节性、报告体、讽刺体、寓言体、杂文体、书简体等等。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潜下心来,不积以时日,不经年累月,不大量付出艰苦的劳作是办不到的。

  在对散文诗艺术经验和创作技巧的概括归纳上,陈少松的剖析提炼更是不遗余力,且慧眼独具。在全书30讲中,这方面的讲章占了一半以上。如“散文诗的取材及艺术处理”、“散文诗的结构艺术”、“散文诗的哲理性”、“散文诗的语言个性”、“散文诗的内在节奏”、“吸取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意象及其运用”、“象征对题材的超越”、“通感:超常性艺术表现”、“散文诗的色彩美”,等等。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讲述,都不是空泛的理论教条,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而是针对具体问题,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中自然得出的结论,所以令人感动,使人信服,觉得学而知之,行之有效。

  例如,他讲《象征对题材的超越》:自然界里某种生物可以作为象征体,举柯蓝的散文诗《萤火虫》,以萤火虫燃烧自己,放出光来的本身特征的形象描写,暗示出一切为正义事业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这就赋予了散文诗以极深广的社会内容使之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另如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白天黑夜,周而复始。这些现象,也可以作为象征体,暗示某种寓意。他举耿林莽的《夜礼服》:“黑夜为你裁制着衣裳,你穿吗?/房子,树,高山和海洋,甚至连风也穿上了黑色的夜礼服。”这个“夜礼服”是个象征体,它所寓托的意义是深邃阔远的。因为夜是统一色的黑,没有区别,没有差异,没有个性,谁愿意穿呢?岂止衣服如此,在曾经的“文革”岁月里,思想,生活,语言都是千篇一律的,几乎抹煞了人的个性,人能受的了吗?

  再如他讲《通感:超常性艺术表现》,他先引钱钟书先生给“通感”下的定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再举郭凤的散文诗《叶笛》:“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草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笛声本由听觉所感,作者却能从笛声里嗅出香味,而且能辨出是青草和龙眼花的香味,这正是运用“通感”获得的一种超常性的艺术表现。而所以要运用这种超常性的表现手法,往往又是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所需要的。如韩嘉川的《你的故事》:“那个天井里女孩的哭声挂得到处都是……只有哭声是红色的红得羞怯。”“哭声”能挂起来,而且还有颜色,还能体味出是羞怯的。这正是“通感”手法的神通广大!

  陈少松的这本《散文诗写作精要》,虽然只有薄薄的168页,读起来也饶有兴趣,但不会一夕读罢。因为它往往使你停下来让人品味良久或浮想联翩,而爱不释手,总之反复阅读。它的内涵旁征博引,确实丰富多彩。每有感于此,一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埋头书案,孜孜以求的学者诗人的形象又出现在眼前……痛惜啊,病魔过早地夺走了他才华未央的生命!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