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散文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日常生活

2015-01-22 lishandaohai00

近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省当代文学学会与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散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暨散文价值再发现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孙绍振、陈剑晖、谢有顺、杨克、郭小东、郭杰、王兆胜、王国平、丁晓原、朱寿桐、戴伟华、宋剑华、马茂军、徐肖楠等多位国内的著名学者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就散文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日常生活、如何传承散文这笔最大的文学遗产、散文如何承担当代文化建设的重任等问题进行了兼具学术性、现实性和社会性的探讨。
 
  散文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贴切。中国有强大的诗歌写作传统,在文学长河中,诗歌被视为最高级的文学样式。但事实上,自唐代举行科举考试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散文,散文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及至到了“桐城派”,散文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风。所以,从整个历史的演进来看,“文”对中国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大,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日常生活。在座谈会上,专家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博导):二十世纪以后,散文有一个“日常化”的过程,真正完成了从书面语向日常语的转化。散文要保存生活的日常性,它是对“时感”经验的一种记录,是对这个时代说话方式的保存,通过散文可以直接准确地看到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说话的。同时,通过散文的话语方式,可以看到日常情感、经验在散文文体中呈现得最直接、彻底和真实—所以说,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现在很多散文革命就是想要散文“非人间”,但是都不成功,不管是修辞上、文体上,还是情感、生活经验,散文都应该“常道”,应该“在人间”。
 
  散文最大的意义就是保留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感情,因而“在人间”应该被视为散文创作“常道”。我们应该重新成为一个散文读者,用心去体悟散文,感受散文,读出散文的精妙之处,散文的意义就都在此!
 
  徐肖楠(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散文有着表现生活的无限可能,语言是形式也是情趣。时尚粗鄙无法破坏散文语言美感与生活美感的一体化,但时下的中国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以生活感觉的原生态破坏了诗性情趣,缺乏超越以往散文精品的内质。因而散文必须表达生活性情和审美性情,审美性情来自生活性情又滋润生活性情,审美性情自然产生散文的审美表达和情感体验,这样性情中必然包含人类性的关怀。散文没有了思想性或人类性就没有诗性情趣,深入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怀的作品须有宏大意趣,故而作家要有“精致”意识。
 
  宋剑华 (暨南大学教授、博导):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于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尤其是诗歌有“诗”无“歌”远离了传统,戏剧早已脱离大众“高处不胜寒”,而小说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在难出新意的时代前提下,读者对于“散文”则寄予了更多的厚望。读者当下为什么会更喜欢“散文”?说穿了就是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所以,“散文”不是中国“独有”或“古有”的一种文体,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正是因为它的“新”,才具有历史的超越性,才会代表着文学发展的未来希望。
 
  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第一大文体是散文而不是诗歌。历代散文对现代散文有个重要的启示是:载道与言志结合。言志即强调生活化。关于形式,当如苏轼所说,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陈剑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我们可以具体的事实来印证散文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日常生活。散文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文体,余秋雨“文化散文”自上上世纪90年代至今都是畅销书,龙应台的《目送》2009年在三联书店出版,至2011年2年间重印11次,累计印数达55万册。2006年以来,我在华南师大文学院开“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专题”选修课至今,每年都有300多名学生选这门课。再如我主编的中学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2005年至今,每年印数都有25万册左右,而现代诗歌只有一万多册,说明散文还是很受欢迎,还是有很多读者的,这必然也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日常生活。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