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文章

诗词知识(五)---由诗中之“三境”到诗中之“三语”

2015-07-22 good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有一段著名的学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三种境界,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清朝另一位早于王国维先生的诗人、诗论家潘德舆先生也曾经有过一段关于诗与学诗三种境界的著名论断,却不为人知。他说:“诗有三种境界,学诗也有三种境界。先是清澄通畅,再是警策简炼,最后乃自然天成,这是诗歌的三种境界。最初一味求快,其次觉作诗艰苦,终至于灵活自如,这是学诗的三种境界。”(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无论是潘德舆也好,还是王国维也好,他们都在诗意的话语中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况味。
要达到诗歌的三种境界,其实诗歌的语言是最极为关键的。谈到诗歌语言,我想起宋代著名学者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禅宗谈论云间有三个层次的语言:其一是随波逐浪的语句,意思是说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谨守常规;其二是截断众流的语句,意思是说语言之含义出于言外,不是常情常识可以达到的;其三是包容天地的语句,意思是说宇宙万物都已融会贯通,没有空子可钻;这些语言的深浅层次就以此为顺序。老杜诗也有这三种语句,但先后次序与此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这是包容天地句;而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语燕青春深”,作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作为截断众流句。
而杜诗中的“波漂”(见杜甫《秋兴》之七)句写昆明池之雄浑景象,确有“涵盖乾坤”之气,作包容天地句;其次,“落花”(见杜甫《题省中壁》)句写雪化春来,季节推移,物象随之变化,故作“随波逐浪句”;第三,“百年”(见杜甫《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句写严将军殷勤造访,亲自登门,而自己柴门冷僻,草阁清寒,并无什么可以招待,以冷对热,故可作“截断众流句”。因此,禅世界的思想境界和语言境界,在诗世界里也都可以找到,诗与禅,相生相发,难分难解,也算一大文化景观,耐人寻味。
而明代布衣学者谢榛也有过一段类似的话。他说:作诗有三种语势:堂上语势,堂下语势,阶下语势。懂得了这三种语势,就可以谈诗了。上级官员面临下属官员,一举一动,自然有股昂然之气,一开口自然别有不同。像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气势逼人,属堂上语势。凡是下属官员见了上级官员,说话虽很有条理,但仍不免局促不安,像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语气拘瑾,就属堂下语势。凡是诉讼者在堂上所言,虽详细全面,难免颠三倒四,总惟恐输给他人。像王安石诗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语词颠倒,属阶下语势。学晚唐诗的,再稍作变通就可跻身上乘之列;学宋诗的,即已堕入下乘,要想变通就难了。
四溟山人(指谢榛先生)此处所说,纯粹是一种感觉,“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好像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讼者”的味道来。不过把论诗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加以类比设譬,倒是中国文人的老习惯,所以读来颇有趣。
诗歌语言的学习,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究其学习的方法也很多。“偷”不失为一种方法。谈到“偷”,宋代学者魏庆之也有过一段惊人的妙语:诗有三种偷法。偷其语句者,是最笨的贼。如傅长虞的“日月光太清”,陈主的“日月光天德”便是这样。偷其诗意者,其事虽然可不计较,但其用意却不能原谅。如柳浑的“太液微波起,长杨高树秋”,沈全期的“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便是如此。偷其诗势,才巧而意精,毫不露形迹,这才是诗人偷取狐白裘的手段。如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王昌龄化用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就是这样。
其实,偷意、偷势,如今不叫偷,而叫做借鉴、创新。即便是偷语者,只要不是大段照录,也不必称之为偷。这样的诗句,俯首可拾。当然,其高下是有的,而且一望便知。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