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大海的第三岸

2014-09-05 zgycgc

 《大海的第三岸——中英诗人互译诗选》,杨炼、〔英1威廉·赫伯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49.80元

  “诗不可译”,这是一句套话。稍专业点儿的人,会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名言:“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此话如此流行,以至好莱坞都借它做了电影名。但,它们真像表面看来那么不容置疑吗?深究一下,事实是:译文并非原作,也无须企图复制原作。诗之译文,必须是诗,又必须是“另一首诗”。它是一种合金,由原作诗人和译作诗人共同浇铸而成。原作越精美严谨,对译作要求越高,铸造“合金”的难度越大。“不可译”、“翻译即失去”,其实太简单了。该问的是:怎么译?如何迎向那“不可能”——且从不可能开始?

  瓦尔特·本雅明总是聪颖过人。他称翻译为“第三种语言”,既不同于原文,又不同于普通外文,而是两者之外独具一格的东西。正像铜锡混合成青铜,避开了铜之脆和锡之软,却变得既硬且韧,像另一种元素,让伟大的商代艺术家,熔铸成华美的镇国之宝。换个实在些的比喻,翻译不是砍树,而是植树。砍下的树桩,挪到另一片土地上,也死定了。而植树者是一种“潜泳者”,她(他)沿着叶梢、叶脉、树干、树根潜回作品源头,又从原创经验中,带着对原作构成的全部理解,用另一种语言生长出译文之树。这同根异株,形象当然不同,却又活生生一派神似。“第三种语言”,好像在说:诗歌的大海不仅有两岸,更有第三岸。它在诗人和译者良性对话中,让不同语言敞开自身,按最佳配方被再“发明”一次。这化学之变美丽、神奇、迂回曲折,非亲历者不能尽享其妙。由是,一次英国BBC文学采访中,当我说:“诗歌翻译同时是失去和获得”,竟令得那位著名主持人惊奇地瞪大了漂亮的眼睛。

  中英诗歌翻译的“传统”堪称丰富,且代表了译诗的两种极端方式:阿瑟·威利式的文笔流畅和庞德式的观念独创。前者翻译的唐诗,有公认的英诗之美,其韵律、节奏、形式工整,活似出自英语母语诗人之手。大约因为形式挑战的严峻,威利稍稍回避在思想、文笔上“双线作战”,而更乐意翻译白居易之类平白流畅的作品。和他相反,大诗人庞德的兴趣,恰恰聚焦于最艰深的语言学本质。他从汉字的构成引申出“意象”观念,强调用具体、结实的形象涵括思想,一举改造了英诗整个面目。当德语的里尔克还津津于“天使”、“玫瑰”等空泛象征,英语的艾略特已砸下“黄昏像个麻醉了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了。威利和庞德两位大师并不知道,他们几乎超前一个世纪,开启了今天全球化语境里的中英交流之门。中文和英文,一个三千年从未间断自身之内的创造性转型,一个作为国际通用交流媒介,覆盖了地球上最大的面积。因此,中英交流的思想意义,远超出两个语种,而令全球化处境显形,更启发着每个人应对这处境的方式。这场时间和空间的对话,碰撞、探测、交汇出的,正是21世纪人的存在。

  这篇序言《大海的第三岸》,意在指出,诗歌探测大海的两个层次:深入诗作和它们的“原版”——在精神困境中思索的人生。中国的20世纪,除了风暴还是风暴,别说港湾,连平静些的海面也没有。但不止于此,今天,被全球利益化、玩世不恭化逼近(注意:这“逼近”,是被逼着互相靠近之意)的世界上,哪个文化能洁身自好、优雅独处?用任何语言写下的每首诗,都是一架深海探测器,用语言这根震颤的探针,穿透自身的大海,遥感遥测着每个大海的海底地震。诗人互译,就是探针尖端的轻轻一碰。这里的“互译”是广义的,它不拘泥于固定诗人的“一对一”,而更着眼于中英两个语种之间,“相遇”的各种可能性。一种更广义、却恰和其本意的“一对一”。“同根异株”的诗歌玉树,来自人生又还原为人生,让人类在“根”上互相读懂。因此,这本书绝非泛泛的文化观光,而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诗歌以其开阔,回馈创造者,并荣膺“唯一的母语”之名。精选在这本诗选中的作品,堪称一种小结,展示了过去历年来中英诗人交流的成果。

  毋庸讳言,诗人译诗有弱项有长项。弱项是外语能力。很少有诗人顶着“翻译家”的头衔,因此,无需避讳我们外语的局限。但,更该关注的,是我们的长项:那就是对任何诗意疾如闪电的深彻领悟。这颇像我的另一个命题:“一座向下修建的塔”。那领悟,自顶上灌下,驱策着诗人的浑身器官,向语言敞开。一串“不得不”:苛刻的阅读,残酷的追问,再创造的痛苦和快感。无数“为什么”:为什么一定是这个结构、这个节奏?形式和意味如何互动?在随意找路的自行车上飞翔惯了的诗人,现在成了火车司机,铁轨上的任何石头,只能撞上去!我们的工作,与别人想象的漂亮身段相反,下的其实是极笨的功夫。两个诗人(有时加一个快递语言的“通译”)头挨头,眼盯眼,紧抓笔记本,生怕漏掉任何一丝信息。这哪是阅读?明明是手术室,一个个意象、一行行句子,解剖一首诗的肌理骨骼,还要再吹一口仙气,让它活过来!触发这首诗的人生感受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文学传承、文化挑战是什么?阐释权并不总在原作诗人手里,因为“探针”刺探得同样专业。谁想靠一句“诗不能解释”推托,或靠躲进意象游戏藏拙,逃不过那架显微镜。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