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音乐资讯

从《吕氏春秋》中看先秦的音乐是怎样的

08-01 3803957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先秦时期,原本作为主流思想的神道主义思想逐渐受到冲击,“阴阳五行”学说等具有朴素自然观的学说开始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阴阳五行说”为古人认识音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从《吕氏春秋》中看先秦的音乐是怎样的

 

先秦时期,原本作为主流思想的神道主义思想逐渐受到冲击,“阴阳五行”学说等具有朴素自然观的学说开始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阴阳五行说”为古人认识音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一学说的发展推动了先人对于宇宙本源的演化的认识,从而使得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受到与天地自然的关联。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演化出了以自然为基础的音乐观念,通过对于音乐的探索,我们可以探究到先秦时期人们对于音乐发展的观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关于音乐的历史记载,有《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七篇,另《十二纪》每纪的首篇中也涉及对音乐的论述。


在古人看来音乐是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古人所创作的音乐多是为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三皇五帝所创作的音乐并非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与天神沟通。


我们常常能在历史典籍中发现古人祭祀很多时候会表演歌舞音乐,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音乐歌舞才能将他们的祈愿传达给祖先和神灵。在《吕氏春秋》中,不同的书籍分别详细记载了音乐在时空间,社会和产生的不同论点,为中国初期音乐史和音乐哲学观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吕氏春秋》中多样的音乐观点


音乐的自然本源

在上文中曾提到,在西周和春秋中前期,音乐本是被用来在祭祀时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此后春秋到战国,音乐被形而上学话,如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籁”之论等,而《吕氏春秋》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也就很多,它延续了音乐中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并且对其做出了有利的推动和发展。


《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在这段话中提及两个与音乐相关的哲学问题,分别是音乐产生是依照什么法则和音乐的本体论依据。而对于两个问题的解答分别就是“度量”和“太一”。


“度量”专指音律,众所周知音乐的创作是依靠音准和声调作为依据,然后通过声音的高低而不断改变组成音乐。既然音乐本身是拥有法则的,那么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在上文我们提到过,音乐的发展源自自然,因而,音律的制作就是先人们依照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而不断创作的。


按《吕氏春秋·音律》篇:“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 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依照这句话解释就是一年中有十二个月,天地之气也就是风,在不同的时期碰到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声音和音调,而且他们本身还包含一定的规律。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依照风就可以成为确定音乐调式或音律的根据,但我们可以参考古人的竹笛,通过吹起不同的长短从而发出不同的音调就可以去理解了。


而音乐的本来源自“太一”则表明了一种朴素的天道自然观念,如果说“度量”是法则,可以是形式性的,那么“太一”作为作为本质可以被看作是抽象的。


《吕氏春秋·大乐》这样描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在《吕氏春秋》的认定中,世界的本源是那个“一”,从“一”到“二”也就是阴阳,从而阴阳的相互变化也就产生了万物,万物有形,也就会发出声音,由于有的声音和谐,有韵律,就会被看作音乐。因此,从“度量”与“太一”中所蕴含的道理中分析,无论是本质还是法度,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然。


自然孕育了万物,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它们的存在都不可被忽视,音乐被先人们发现有偶然也存在着必然,因为没有音乐的存在,人类的生活会缺少很多色彩和意境。




就好像当一个人坐在咖啡厅时,喝着咖啡听着音乐,就会给人一种沉稳宁静的感觉,音乐也是彼此表达心声的桥梁,就如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音乐让彼此相识并创造了一段关于知音的佳话。


2.《吕氏春秋》中多元的音乐观


提及春秋战国无可避免的就是儒家的思想,《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嬴政初期,因而也同样受到诸多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对于《吕氏春秋》中的音乐观点,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儒家讲求礼法,同样的儒家对于音乐的观点也包含了礼法,儒家认为音乐应该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对于音乐观的定位。


对于音乐,儒家认为不仅仅是审美上的作用,更是应当用来改善社会,突出其对于社会的功能。儒家认为音乐是他们“载道”和“贯道”的工具,儒家认为音乐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某种欲求,认为统治者可以借助音乐实现社会的治理和国家的统治,而《吕氏春秋》对于儒家的观点也是极为赞同的。




其次,上文提到音乐的源头和本质是“太一”,这里面所借助的观点就是道家的一生万物的观点。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认为,音乐来自人心,是社会道德的一种反映,《吕氏春秋》借助“道”的观点在书中引申为“法天地”的思想,从自然,天地的演化论证音乐的产生。


同样类似的借鉴在其他思想流派都用表现,如墨家的“兼爱”“非公”“非乐”,综合了百家思想的《吕氏春秋》更多的看来是一本“杂书”包含了多样的世界观,对各种思想的取长补短和融会贯通使得它本身就很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特点,也因而更多的被用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样貌。


对于先秦时期音乐的评价和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音乐与人心的关联评价

我们常常听说通过一个人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情感的变化,早在先秦时期,音乐就已经被重视了。心是《吕氏春秋》一个重要概念,因为这其中包含了由自然本体向人本体的转换,自西周开始,心作为人生命情感的中枢就已经被确立,因而人与音乐间的关联也就牵扯到人的心灵。




《吕氏春秋·音初》云:“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这其中表达的就是自然之音,音乐的对象向音乐体验转换的结论。音乐源自自然的创造,而人发现了这种声音,并尝试去模仿,而认为的创作中其重要作用的就是人的心灵。


其次就是《吕氏春秋》认为,人有五官百体,音乐能够为人带来全身心的愉悦和快乐,能判断音乐是否动听是依靠音乐能否打动自己的内心,我们常常在听歌时觉得音乐唱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也正是相同的道理。


《吕氏春秋·适音》云:“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 欲之者,耳目口鼻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 心必乐,然后耳目口鼻有以欲之。”



在《吕氏春秋》的音乐体系中,音乐是起源于自然还是人性的观点并不对立,二者是有着先后的顺序的,自然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地基,而人心则是不断堆积的高塔。


对于音乐的创作来源于自然,其次,《吕氏春秋》重视人的自然本性,那么何尝不能理解为自然并非单纯的物质界的自然,为什么不能包含了人心的自然本性呢。


2.《吕氏春秋》与社会相关联


《吕氏春秋》的产生是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是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而吕不韦以及本书的编撰者们,编撰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秦国提供不同地区社会的风土人情,正是因为这些目的,使得书中不仅仅是音乐阐述了与社会相关联的观点的,书中其他部分都表达了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策略和思想。


《古乐》中记载了原始社会时期,不同部落的首领为了求雨祭祀神灵,用音乐与上天沟通。《音初》则记载以儒家为首的观念,认为音乐是君子正直高尚的体现,君子用音乐教化百姓,端正人们的风俗,对百姓施以教化。




同样的,书中还表明,在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条件下,用音乐感化百姓,会使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能让他们意识到在当今统治者的统治下生活是安定和谐而又快乐的。而在那些被灭亡或者正在忍受战乱饥荒的国家中,是不存在音乐的。


在《制乐》篇中谈到:“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放松时候去感受的,假设在现代繁忙的生活中,没有了音乐的调剂,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压抑。


在经济学中需求决定市场,人们对音乐的需要从古至今都未曾减少,因而音乐对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和作用。音乐用它独有的感染人心和渲染气氛的特点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使人们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结语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精炼详细地概括了自春秋到战国时期国家社会思想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而在书中的音乐观,更是蕴含着与社会相关联的观点。古人认为音乐源于自然,人则是音乐的使用者与受益者。


音乐与祭祀相关证明了它与国家统治相关联,音乐在民间百姓的教化中则证明它与社会和政治相关联,音乐的的重要性和儒家对其的重视最终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构成了中国古代深厚的礼乐文化体系而《吕氏春秋》中的音乐观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大乐》

2.《吕氏春秋·音律》

3.《吕氏春秋·音初》

4.《吕氏春秋·适音》

5.《吕氏春秋·制乐》



原创歌词网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