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文章

紧扣“精准”二字 做好创新文章

2016-03-30 zghifi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任务十分艰巨。就如何做好当前扶贫工作等问题,国家粮食局原局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聂振邦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济网:当前扶贫工作的难点和问题在什么地方?
  聂振邦:首先,扶贫不精准问题较突出。一是贫困人口识别难。由于资产信息和家庭统计不健全、指标限制及人为操控等原因,贫困户难选错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扶贫资金不到位。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数据,在其对2009年至2012年贫困人口的“赤贫”“一般贫困”“边缘贫困”和“稳健脱贫”四个分组中,前三组收入增长率非常低,“赤贫”和“边缘贫困”组甚至为负增长,而低收入农村贫困人口获得的低保、医疗报销和扶贫资金也最少,说明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实际上得到补助最少。三是地方建设未能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有些地方热衷于上大项目,偏好于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特别是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力度不够。四是对贫困人口返贫问题重视不够。
  同时,扶贫开发与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不衔接。一方面,“片区规划”与“十二五”规划不衔接。由于“片区规划”编制时各省区“十二五”规划均已编制完成,致使“片区规划”部分建设项目落实难度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大主体责权不明晰,协同程度不高,造成扶贫项目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执行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扶贫规划与当前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存在结合不紧密、不衔接,未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困地区发展滞后。
  此外,基层扶贫机构不健全,扶贫治理机制亟待完善。一是基层机构不健全。二是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组织型、管制型扶贫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经济网:“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如何把握“精准”二字?
  聂振邦:首先要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程。将边远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区的贫困人口作为重点扶贫对象,其中应以14个连片特困区和其他重点县和贫困村为重点。
  同时,加快深化完善区域性扶贫开发规划。将扶贫规划纳入国家和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快编制和调整贫困地区发展规划,指导贫困地区谋划一批“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落实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国家区域战略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引导贫困地区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区域合作平台。
  其次,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完善建档立卡的制度性框架平台,精准识别贫困群体,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实施精准化的分类级差管理,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进行贫困程度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户施策的扶贫方针等。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既要坚持“输血”的必要条件,又要构建“造血”功能,充分发挥贫困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持续内生动力。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能够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骨干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水利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对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社会公共事业。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贫困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中国经济网:如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保驾护航?
  聂振邦:首先,需要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机制。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的责任制,合力分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层层落实的责任制。二是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精准管理的“四个精准”工作机制。三是推行简政放权,推进实施“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扶贫机制,充分发挥扶贫对象及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完善精准扶贫识别与动态监测体系。制定具体化、明晰化、公开化的贫困识别标准。在国家农村扶贫识别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县、本乡(镇)、本村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具体量化、动态的贫困户识别标准。所有参与扶贫信息采集程序实现公正化、标准化、规范化和透明化,保障扶贫数据信息的真实和精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结合目前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整合各方面的扶贫动态数据,包括扶贫主体、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等数据,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在扶贫方式、扶贫资源和扶贫考核上实现精准化。
  此外,还要实施差异化的精准扶贫举措。一是在区域层面加大贫困地区生产性、设施性建设项目精准投资;二是在县域和村镇层面,加大产业扶贫项目的统筹协调与精准指导,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三是在个体层面,加大对重点贫困户精准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通过以工代赈和救助兜底帮助一批贫困人口。
  中国经济网:扶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更好地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把关“钱到哪去”?
  聂振邦:加大财政对扶贫开发支持力度,采用多样化财政支持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改进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通过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撬动金融资金投放;强化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便利化特惠财政政策措施;将农村危房改造、生态保护等方面资金与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支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合作,实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推广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模式。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
  加大金融对扶贫开发支持力度,引导多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推行定向精准滴灌的普惠式扶贫金融;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用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实施设立扶贫优惠贷款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户小额信贷力度。在省级层面协调增加对支农信贷规模。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