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原创歌词

张难先之孙女: 张铭素

03-28 zgycgc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张铭素,名门闺秀,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年轻时曾参加爱国民主学生运动,其事迹载入《中国专家名人词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其祖父张难先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建国后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一、二、三
  张铭素,名门闺秀,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年轻时曾参加爱国民主学生运动,其事迹载入《中国专家名人词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其祖父张难先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建国后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一、二、三届常委等职。其父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被国民军授为少将军衔。其伯父曾任青年远征军总指挥。时下,张铭素不仅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而且唱歌跳舞,上网冲浪,交朋结友,热爱生活。她的老伴去世后,76岁的她又和96岁的邓承先老人结为伉俪。张铭素,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一、生命的魅力
 
 
 
    今年正月初二晚上八点,中央电视台四频道《走遍中国》栏目里,以《生命的魅力》为题,报道了张铭素、邓承先两位老人结为伉丽的盛况,吸引了全国人民及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在那感人至深、情景交融、过目难忘的一组组镜头里,多情的张铭素吟诗作画、唱歌跳舞、弹琴下棋,神采奕奕,春风满面,谁能想到,她已是一位76岁的老人?而那位红光满面,步履稳重,腰板挺直,齿白目明,神采飞扬的邓承先老人,则时而挥毫填词,时而引亢高歌,时而开怀畅饮,笑声不断……谁又能想到,他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亲友赠的和俩人即兴而作的那诗更是令人过目不忘,读来齿颊留香,意味幽长:“历尽坎坷老来顺,更得知已伴长生,晚霞不逊朝霞情,莫道夕阳近黄昏。”“吟诗巧遇英豪女,画梅喜获耄年郎,你呵我护赛梁祝,夫唱妇随度夕阳。”
 
 
 
    狗年立春后的第二天,正月初八。一场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古郢石城处处银装素裹。冒着风寒,踏着厚厚的积雪,我叩开了原一中宿舍楼一套二室—厅的房门。主人一开门,屋里开着空调,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正如中央电视台介绍的的那样,眼前的张铭素,温文尔雅,举止有方;邓承先胖瘦适中,肤色红润,声若洪钟,不是事先知道,丝毫看不出他已是96岁的老人。居室的布置超凡脱俗。客厅的一侧,有张铭素创作的国画《红梅赞》,红梅绽放,迎风傲雪,铮铮铁骨,跃然纸上。钟祥市老年书画学会名家为庆贺张铭素70华诞撰写的楹联是:“铭记祖辈美德好,素养自生夕阳红,”字体苍劲有力,格外醒自。客厅正中,张铭素作词的《交杯有感》被邓承先老人行书得更是力透纸背,柔情绵绵:人生春秋数十载,历尽苍桑苦断肠。屈辱横加不可畏,可畏“亲人”更胜狼。三生石上有前缘,七六老妇作新娘。羞涩饮尽交杯酒,今生幸福在夕阳。亲朋好友皆庆贺,灯红酒绿杯盏扬。闺房吟诗且作画,夫妻恩爱情义长。但愿老天假时日,比翼双飞任翱翔。增福添寿花二度,苦尽甘来把头昂!书房正中,贴着张铭素祖父张难先的遗像,还有一幅毛泽东主席和张难先、章士钊、李书诚等民主人士,在首都机场迎接出国访问归来的周恩来总理的大幅照片。玻璃框镶嵌着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给张难道先的亲笔书信:张难先先生:来示敬悉。先生甫出医院,仍应善自诊摄;不必要的会议可以少出席或者不出席,常委开会时,先生可以携带秘书进场;以资照顾,如有必要,仍可置位座右,其提制度,固无大碍也。此复,并祝健康! 刘少奇 二月十九日
 
 
 
    令人叹息的是,保管这封信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怕被红卫兵将这封信抄走,又要保管这封信,只好将刘少奇落款的名字划了。读到此信,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等礼贤下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民主人士;张难先老先生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而那个悲哀的年代,又是何等的人妖颠倒!张难先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忠心耿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德高望重,受到国内外爱国人士的敬重。国民政府建立后,他反对军阀,拥护孙中山,曾担任国民政府的铨叙部部长、浙江省省政府主席。他热心与共产党合作,坚持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主张;因多次不满国民政府所作所为,曾大白天打着灯笼去见蒋介石;还多次辞官隐居家乡种田、卖菜、收学子授课等。张铭素从小就知道祖父的为人处事,一直保管着祖父给她的信,铭记着祖父的教诲,即使在她蒙受冤案,被打成右派,被开除公职判管,仍然矢志不移,刚直不阿,立志一生象祖父那样做人!
 
 
 
二、珍藏的记忆
 
 
 
    张铭素出生时,张难先正担任浙江省省主席。但张难先廉洁奉公,连自己的应享用的办公费都不动用一分,因而,张铭素和母亲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张铭素从小瘦弱,直到4岁了还吞不下米饭,母亲只好把炸的米花泡软后再喂她。在张铭素的记忆里,没有小伙伴,常和一条大黄狗在一起玩。张铭素常和母亲到外祖父那去玩,外祖父家在南京,书香人家,也很清贫。外祖父在国民党南京政府里当小职员,收入微薄,外婆识文断字,聪明能干节俭。外祖父、外祖母视独生女的女儿为掌上明珠。只要有空,外公外婆就把小铭素带到外面去玩,买零食给铭素吃,给铭素讲故事。张铭素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为了维持一家4人的生活,外祖母和妈妈不得不到工厂做工,外婆还帮人洗衣服。为了节省回家的路费,张铭素偷偷爬上了一辆敞篷车,谁知,车在半途翻了车,车上的人都掉到水坑里去了,张铭素也象落汤鸡,满身泥水回到家里。11岁,张铭素到一个小集镇上去上中学,从此开始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当时,学校有规定,各科成绩要达到前3名,才能获得公费读书的资格。张铭素食宿费用不够,她努力读书,争取获得公费的资格。学校没有电灯,晚上就寝后就偷偷起来,倒上桐油,点燃灯草,悄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学期,她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而获得校方的表彰并获得公费资读。
 
 
 
    最令张铭素伤心的,是外婆的去世。上中学二年级时,正在上学的张铭素被告知,她的外婆去世了。噩耗传来,张铭素泪流满面,哭着回到家里,跪在外婆的灵前,痛哭不止。和外婆相处的日子,小铭素和她谈棋、谈诗、谈字、谈戏、谈画、谈修养、谈品行,她是那样的泰然、淡然和超然,她是一面镜子,里面映照出来的风流人物,那就是她自己,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她是一首完美的诗,一幅圣洁的画啊!
 
 
 
    外婆病逝的日子里,张铭素认识了一个人,他叫王侠刚,英俊潇洒,在一身红色运动服的衬托下,更显出阳刚之美。1948年,张铭素和王侠刚结婚,共生有2男6女,直到2003年11月,王侠刚74岁时病逝,为悼亡夫,张铭素赋诗祭奠:花季少女十七八,君突邂逅继成家,牵手岁月怕回首,心碎肠断泪难擦,痛君去,悲无涯,六旬夫妻手怎撒?风霜雪雨艰辛路,万劫犹存终七八。长梦连绵终醒悟,天命难违恨无涯!一树白梅伴君前,万缕情丝蕴梅间,天上人间心相依,来世再续今世缘!
 
 
 
    直到现在,张铭素18岁时与母亲分离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张铭素的母亲叫何裕祥,是钟祥人,她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仁义礼智信五德皆有,三纲五常从不逾越。不仅循规蹈矩,彬彬有礼,且是当地出了名的美人。为人女,孝敬长辈;为人媳,恭敬公婆公爹;为人妻,贤淑仁慧;为人母,爱女疼子;教子有方。何裕祥17岁嫁给时任浙江省主席张难先的长子张少勤为妻。一年后生下张铭素,父母爷爷奶奶视铭素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支持张铭素从小学一直上到南京大学中文系。张铭素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后从军,当过国军伤兵医院院长,授少将军衔,后因反对内战,秘密向红军送了30条枪,当局发现后被秘密杀害。何裕祥因此受到牵连被迫改嫁。张铭素的继父徐传钧是国民政府国防部的中校土木工程师。
 
 
 
    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张铭素和母亲乘船到广州,母亲要从广州随继父到台湾去,张铭素是母亲的独生女,母亲千方百计说服女儿和她一起到台湾。张铭素耳闻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此之前,她已参加进步组织,经常阅读“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向往革命圣地延安。为此,不得不和母亲在广州分手。谁知这一分手,竟成了母女俩的永别!
 
 
 
    她和母亲分手那天,天气是那样的惨淡;海水也似有知,时时焦燥的翻滚着。拍打着母女俩的衣裙。“我的儿,妈妈只有你一个女儿,你为什么一定要留下来,不和我们一起到台湾去呢?还是同我们一起到台湾去吧!”这话妈妈已说好多遍了,妈妈的脸上已流满了泪水,期望等待的眼睛牢牢地看着女儿。张铭素的心痛得如刀绞一般,泪如雨下,难过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不顾一切地哭出声来,母女俩久久地抱在一起痛哭起来!她一次又一次地安慰妈妈说:“妈妈,我们不会分别得太久,很快我们就会见面,我就会来接您的。”继父已在旁边催促了好几次,妈妈走开后,又发疯似奔过来紧紧地抱着女儿,最后将一副金镯取下来,亲手戴在女儿的手上说:“我苦命的儿啊。咱娘俩今天一别,可能以后再难有见面的一天了,你一个弱女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珍重自己,这手镯是给你在需要时救急的,而不致被困流浪街头。”说着,说着,妈妈又失声痛哭起来……
 
 
 
    此时,海船上的汽笛又叫起来了,妈妈被继父强行拉走,刚一上船,船就起锚了。此时,张铭素的心也随着妈妈去了。泪水迷糊了视线,直到再也看不见远航的船影……五十八年来,张铭素无不日思夜想:母亲,你还在吗?你在哪啊!假若做梦能让久别的亲人团聚,女儿愿活在与母亲相伴的长梦里!
 
 
 
三、晚年钟情诗与画
 
 
 
    张铭素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后,迷上了诗歌的创作和国画。经人介绍,1991年,她应聘到省民革主办的湖北中山自修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为了充实自己,她又在中国书画函授学院武汉分院学习国画,同时成为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她遍访名师,主攻梅花,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张铭素认为,梅花高风亮节,不畏严寒,是春来发花群芳之首,故有“花魁”之称,为古今文人,画家所歌颂和描绘喜爱。在全国十大名花中位列榜首。梅花开在春冬之际百花之先,故以寒梅称着。梅花的花期长,适应性强,花清香,树枝苍劲优雅,花色有红白黄等多色,梅花开时叶未发。画梅只需画枝干和花朵而不画叶。梅花主要由主干、枝条、花朵三部分组成。为画好梅花枝干,张铭素反复观察梅花枝干的特点:梅干苍劲曲折,宛如游龙,虽静犹动,枝条刚劲挺拔,梅花的出枝穿插交错、疏密相间,且左右顾具,粗细长短,曲直不同,情趣昂然,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了解了梅枝的生长规律,观察了其形态结构,掌握了基本造型规律。张铭素认为,在着笔上老枝要伸向四方,圆浑挺劲,这样不仅赏心悦目,更有充沛的力量之感,梅枝的“铁骨”精神跃然纸上。这就是张铭素画梅时的“空间感”、“主心骨”之说。张铭素画梅枝一般都用较深的墨色,以显其铁骨精神,在画较粗的枝条时侧锋入笔,渐转主锋,也中锋起笔渐转侧锋,线条用笔则根据枝条的变革曲直,采用快慢、顿挫、转折等不同的手法,使其柔中带刚,垂如钓竿,仰若磐弓。
 
 
 
    在画梅花时,张铭素也有自己的见解:不是一张画上都要同时出现所有的形态,或只出现某种形态,而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是画全枝还是画折枝,是大构图还是小构图,对枝干的造型要求,各方面的增减,疏密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作画时灵活运用.一般是“女、丫”字形较多,不论是主枝、旁枝、细枝都以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的“女”形出枝为好。在枝梢则以“丫“形为多,画嫩枝时分叉也以“丫”形出枝为多。“之、S”字形在一副画上不要过多、老干不宜全露,要有局部花,枝梗掩盖。有两株以上老干或许多枝梗穿插在一起时,应有深淡变化以分出主宾,不平均刻划。画梅花应强调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画主干时,一般都要上方轮廓线较细,墨色清淡,下方轮廓线要粗些浓些,这样符合梅花的画法。花有正、侧、偃、仰、背等方向。有盛开、半开、含蕊的花蕾和开残的。一般画单瓣为多。梅花为五瓣,花瓣呈园形,开残的可画四瓣,三瓣,两瓣。花色有红、白、黄、粉红等颜色。画的方法有圈花,点花,圈点结合法。圈花要外实内虚,五瓣组成的花,大体上是不规矩的圆形。用淡墨勾圈时,线条可稍粗一些。水分较饱和,圈出花朵有滋润感。花朵大小,最好与原花等大,或略大—点。点花时,正面花最前面的花瓣要窄长一些,针对上面一瓣要大圆一些,其余三瓣则可以随意一些。切忌内外皆实。五瓣分离。花心的处理,在一张画的花朵全部圈点完成后,再统一画花心,花心部分可作适当的夸张,花心需成辐射状,用硬毫中锋剔须,线条要挺劲粗实“健似虎须”要长短相间,齐而下乱。切忌弯曲无力,过于纤细。点蕊头:最好用秃锋旧笔,中锋垂直点下,圆浑厚实,点子要略粗大一些。要随花须长短,错落有致。张铭素的画梅之经,不仅被名家认同,还被许多爱好画梅的人效仿。
 
 
 
四、书画为媒结伴侣
 
 
 
    张铭素1985年退休后,潜心学画,以画梅见长,被推荐参加了钟样市书画研究会。在书画研究会里,他认识了一位老知识分子,他叫邓承先,当时已是94岁高龄。他早年毕业于中华大学。从成人中专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他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潜心书法;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和书法作品。邓老的文章叙事琐细而不乱,情似从肺腑中流出,缠绵悱恻,深沉顿挫,真切感人。书法运笔自如,苍劲有力。交谈中,张铭素了解到,邓老的老伴黄老师已去世。邓老在50年代曾被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江北农场劳改3年,满刑后作为就业人员,又留在农场,一去就是20年。坚强忠贞的黄老师不顾巨大的政治压力,坚信丈夫的冤案终会平反昭雪,以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历尽艰辛,将3个孩子抚养成人。并百般体贴在农场的丈夫,直到邓承先被平反恢复工作,黄老师才过上幸福的日子。可好景不长,老天又给这对夫妇降下灾难.黄老师不幸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在病床上一躺就是14年。邓承先既工作,又照顾在病床上的老伴,一直伺候到她去逝。患难之交见真情。张铭素钦佩这对风雨向舟,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夫妻。而张铭素自己,也有与邓承先基本相同的经历。五十年代,张铭素也曾被错划为右派,并被开除判管3年交地方管制。直到1978年她才被平反昭雪恢复工作。但丈夫不理解,20年间,一直羞辱、折磨、毒打她。张铭素忍辱负重,不记前嫌,在丈夫生病和病重的日子里,一直服侍在床前,体贴入微。丈夫去世后,张铭素忍着悲痛,为她办了隆重的丧事,开了追悼会,还赋诗祭奠显示出男子汉般宽阔的胸怀,更显出女人少有的侠肠义胆!邓承先钦佩张铭素既有梅花般的超凡脱俗,又有女人少有的柔情似水,高尚的情操。当邓承先提出与张铭素携手走完人生最后一站的要求后,张铭素欣然同意。婚前,张铭素与邓承先一起,反复商量立下遗嘱:因为我们过去都有同样的遭遇,现在又都是双双失偶的老人,虽然都有满堂儿女,但他们都已有各自的小家。再孝顺的儿女,也难解除老人的孤单寂寞,我们又有共同的诗歌书画艺术爱好。为了相互安慰过去的创伤,解除晚年的孤单寂寞。共同研讨艺术人生,丰富晚年生活,我们决定携手共度人生最后一站……这是合理合法的选择……我们相信所有孝顺善良的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的晚年幸福、健康、长寿。我们更相信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的今天,不会再有要求父母忍受人间最大的鳏寡孤独的痛苦,去争取树立“贞节牌坊”。忠于亡魄,当个“正人君子”为自己争“面子”的自命“孝顺儿女”吗?至于财产,原则上不因我们的结合而改变各自两家财产的所有权,……我们双方的遗产,不按子女平均分享,我们将按子女平日对我们的孝心、爱、奉养等态度,公平合理地遗留赋予或继承……可喜的是,双方儿女都通情达理,理解并支持父母的选择,共度欢乐晚年。希双方子女团结友好,和睦相处,等将来父母升天后,永能瞑目。张铭素与邓承先结为伉俪,消息传开,人们无不传为美谈,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市内书画知名人士,纷至踏来,即兴作诗绘画,以示庆祝。中央电视台记者闻讯,慕名前来采访并拍摄。
 
 
 
五、不寻常的“中堂”和手书
 
 
 
    在张铭素的记忆里,家中有一幅不寻常的中堂。它既不是名家的字画,也不是祖辈的画像,而是两张当票的凭证。如此简单的当票凭证,张难先何以视为珍宝,且把它放置于中堂,让自己和子孙们时时看见,牢记在心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来历。
 
 
 
    张铭素记事后,祖父张难先告诉她:48岁那年,他立志于探索求学济世之道,卖了薄田,作为盘缠,带着3个儿女到北京求学,留下妻子在家务农。在北京大学,他按时去听杜威、罗素的讲学。好友梁淑溟见他捉襟见肘,生活拮据,欲援手相助,被张难先婉言谢绝。此时已是1922年2月,经友人介绍,张难先到北京市政府的一个参谋部任职,但参谋部常数月不发薪水,张难先一家人几乎陷入绝境:家徒四壁,身在异乡,无米下锅,天寒地冻。万般无奈,张难先脱掉御寒棉马褂,迎着北风,踏着积雪,当掉棉马褂,当了三钱银子,买回下锅的米。没过几天,又无米下锅了,张难先一咬牙又当了身上仅有的棉袍,只穿着两件单衣回来,用当的这一钱五分银子买米度日。这就是两张当票凭证的来历。以后,张难先无论是担任国民政府铨叙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当选为全国一、二、三届人大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始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他一直把这两张当票凭证悬挂在中堂,时时警醒自己,不忘过去,不忘贫穷,为天下劳苦大众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铭素每当看到这两张当票凭证,敬意油然而生:祖父是何等的求知若渴,何等的一身正气,高风亮节!
 
 
 
张铭素还记得祖父挂在家中的三则手书:
 
 
 
    手书一、“回首往事,二十至五十岁,三十年间,常至断炊,近十年因各种关系与闻政治,然精力已绝,性刚才拙,不合时宜,再不入政治旋涡。关于自己的后事,家中切不可下讣文,及收人挽幛”。
 
 
 
    这是他回首往事和对自己后事的安排。张难先于1968年9月11日95岁时去世后,党和政府按照他的遗嘱为他办了丧事。
 
 
 
    手书二、:“现在家庭之间,因经济与思想之变更,父母既无术以支配之,子女亦无术定省父母。故现在家庭,以一夫一妻及未成年之子女为限。以后吾子女除有特殊变故在此小住外,均宜各求自立。我之不能供给子女,犹如儿女不能奉养我也。其各努力向上,以免累已累人”。
 
 
 
    这是他对子女的告谕。几十年间,他的子女一直遵守家训,堂堂正正做人,不给祖父添麻烦。张铭素从小离家,谨守家规,自强自立,张难先为此感到欣慰。
 
 
 
    手书三:“街市住家不比乡间,房屋、行李、锅炉都不便,留客膳宿,除有特殊情形外,实在不便。加之现在家庭,子女成年,即要离居,虽有儿媳,严同旅人。今年已老,无力雇人侍候,所以招待宾客,实属抱愧,望族党、亲友原谅。再亲友多以余服官十所,交情必广,介绍小事,以为很宜,不知余性冷淡,交游极寡,凡托余介绍职务者,请鉴此苦衷,不必启口。
 
 
 
    这是他对亲友的奉告。亲友、乡里知道张难先的为人和秉性,从不打扰他。
 
 
 
    张铭素至今保管着祖父写给她的很多信,每当看到这些信,胸中就会涌起波澜,对祖父的怀念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1953年张铭素在洋梓小学教书,在纪念五一节的全区干部职工大会上,一位区级干部在讲话中存在着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张铭素听后很反感,就写信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祖父。此时,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张难先,看了孙女的信,当即给她回信:“你对我说的事,只能对组织上说,不能向别人谈的。因为我处在高级政府方面,你与我处在祖孙方面,我和你两个人都要避嫌的。我同你只能谈学问,谈家常,只能勉励你少犯错误,你年轻,这些道理你当然不懂,望你以后知道。我病了月余了,不写了。爹爹”。
 
 
 
    张难先在接到孙女的回信后,又给孙女回信:“铭素孙女:六日信收到,你说对我前信有所认识,并决心以后遵照指示,甚慰!因我在政府,听到地方事故,一定要注意的。若办出去,人家说是听我的孙女的话,无论有无理,社会人士对我都是无好评的,那你的是非就多了,所以这是很要明白的事,我病已好,已出院多日了。再你说的歌剧,这一工作,我不大懂,你找些有研究的人去研究,一定是有进步的,因为你本来就很聪明。爹爹”。这只是其中的两封信,张难先爱孙女之情,跃然纸上;堂堂正正做人,可见一斑。
 
 
 
六、三换供牌谢小平
 
 
 
    张铭素、邓承先在晚年以76岁和96岁的高龄再婚,终于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由衷感激党和政府,感激亲朋好友、子女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俩人下棋聊天、弹琴歌唱、书法绘画、散步赏景、浇花种草、买菜烧饭、看书论诗、交朋结友,其乐融融。张铭素不仅潜心于画梅画,还撰写回忆录,填词写诗,组建起“夕阳红艺术团”。邓承先不甘落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下新闻稿《三换供牌谢小平》。张铭素读后心潮难平,向作者讲述了邓承先三换供牌的那段经历:
 
 
 
    八年抗战,三年内战,邓承先一直在外过着流亡般的生活。1949年全国解放,1950年邓承先从四川回到家乡,在钟祥一中任教,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校党支部书记几乎天天找他帮助党组织提意见。春色满园关不住,黄鹂须拣好枝鸣。和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邓承先渴望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这种承担,既是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也是一种证实自己的需要。邓承先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心诚意希望共产党开门纳谏,向党组织讲述了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纠正这些问题的意见。没想到,这些意见却使邓承先被划为“右派”,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打成“历史反革命”判刑3年,投入江北农场劳改。当时,邓承先的父亲已是78岁的高龄,得知儿子被开除且判刑劳改,他痛心疾首,肝肠寸断,一病不起,1961年告别人世。1958年,邓承先被投入劳改后与家里音讯全无。1962年,他刑满释放在江北农场就业回家探亲,他用省下的钱托人买了父母亲喜欢吃的猪肉、猪蹄子、脚鱼、红苕、土豆。一进家门,只见堂屋的神柜上供着两个牌位,右边的小牌子写着“故显考邓公讳文臣之灵位”,中间大牌上写着“济公活佛之神位”。邓承先的母亲含泪告诉儿子:你走后,家里变了样,前面的房子被改造成了公房,家庭成员被称为“五类分子家属”,你父亲三天两头被叫去开“五类分子”家属会。他说济公活佛专做善事,每天他要我陪他向济公活佛叩一百个响头,求活佛显灵,保佑你早日平安回家。他每天痴痴呆呆地望着济公活佛的牌子,口里不断地念着“承先犯的什么罪?我代他顶罪去!”从早到晚,就这样一直念着,直到死去。邓承先不等母亲说完,已是泪如雨下,只觉得天昏地暗,昏倒在地。
 
 
 
    第二天醒来,邓承先为父亲上香,觉得那牌子写得不好,就换了一个新牌子,写着:敬爱的父亲邓公讳文臣之灵位。供奉的济公活佛的那块牌子没有动。母亲照例每天为灵牌叩头。
 
 
 
    1976年秋天,仍在江北农场的邓承先接到电报:“母亲病故”。秋收时节,邓承先拿着电报找农场领导批假,农场领导以“秋收正忙”为由不批假,直到春节前才批他回家。走进家门,邓承先已是泪如泉涌,他跌跌撞撞走进堂屋,只见堂屋中间神柜上又多了一块牌子,那是母亲的灵位。邓承先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跪在母亲的灵前嚎声大哭:妈妈,妈妈,你病了,我没有能回家看您!您走了,我也没有及时来送您啊!妈妈!儿是不忠不孝啊!……
 
 
 
    邓承先当时觉得,像他这样的刑满留场人员,永远没有回家的希望了,更不可能有好日子去孝敬父母了。父母走了,少了对儿女的牵挂,少了罪受,那济公活佛的牌子大概也没有用了,也没有人去拜它了。于是,他把济公活佛的牌子去掉,换成一个上面写成:“敬爱的父母之灵位”的牌子。旁边写着“孩儿承先叩拜”。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父母大人,您们不要再苦苦地思念您的儿子了,您们去天堂享福吧!
 
 
 
    1979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全国的右派都平了反,邓承先回到家乡与妻子儿女团圆,并被恢复工作,重新登上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邓承先由衷地感谢邓小平,正本清源,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全国人民谋福利。于是,在堂屋中间的神柜上,换上了邓小平的肖像。
 
 
 
七、生命在于自在
 
 
 
    每个人,在短暂而又充满风险的生命历程中,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那是一件痛苦的事。采访张铭素,感到她的心胸很宽阔。她说,我一生历程磨难,但我不把磨难当包袱;我已76岁,但我不把老年这两个字当成自己的包袱。我时时想的是明天,明天又是艳阳天!哪怕只剩仅有的一个明天,也要考虑做些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让生命的最后一滴血,一丝光,投向无限,好比用一滴水滴入海洋……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她的精神生活,因此,她从不抱怨社会、抱怨丈夫、抱怨子女,抱怨亲友,而是以幽默对待惊恐,用欢笑对待灾难,报悲哀以微笑。一切都会过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她在最困难的日子里,1956年教书上学途中,右胳膊被摔成粉碎性骨折,学校领导不准假仍让她上课,还对她横加指责。她不得不忍着伤痛,用左手上课写字改作业。1957年整风运动时,她向校领导提了“校领导不关心教师生活,是犯了官僚主义 ” 的意见。就为这,27岁的她被划为“右派”。张铭素不服,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她开除,并判刑3年。张铭素为了不给正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爷爷张难先添麻烦,一直没将这事告诉他。直到1962年她被摘除右派份子帽子,她才将这件事告诉爷爷。丈夫责怪她,辱骂她,殴打她,开口“右派”,闭口“判管”,她只是把这些压在心底,相信党和政府总会正本清源,平反昭雪。她默默忍受着种种不幸和灾难。为了将儿女抚养成人,她到外面打工、割马草,给人织毛衣、下湖摘菱角、捡粮食、搓草绳,在“恶劣的天气”里,她内心深处时时“惠风和畅”。直到1978年8月,她的20年沉冤才被平反昭雪,恢复工作。难怪,她的同行说:张铭素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有一种宽容和体谅的心境,有容人容事的雅量。海很阔,比海阔的是蓝天,张铭素的胸怀比蓝天更宽。
 
 
 
    1985年,张铭素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张铭素没有沉溺于痛苦往事的阴影,报名参加了老年书画研究会。市里组织老干部汇演,她和另一名老师表演的京剧“苏三起解”赢得阵阵掌声,还被评为二等奖。1991年,她应聘到省民革主办的湖北中山自修大学任教,同时成为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其作品在省、地、市书画展览会上多次参展并获奖,有的还被收藏在金三角禁毒纪念馆里。
 
 
 
八、物我两忘度人生
 
 
 
    张铭素常说,作为人,处在大自然环境之中,要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名利,远离世俗陋习偏见,不为尘世所累。这样,才会在逆境、贫穷时不觉得难受和痛苦,在顺境、富裕时觉得特别高兴,才能以一颗平常之心,面对沧桑,笑对风雨。
 
 
 
    张铭素的亲属中,有很多都是海内外的知名人士,富甲一方。改革开放后,其在台湾定居任“梅团会”加拿大总会主席、加拿大中华国际企业公司总裁的伯父张振国多次给张铭素写信,要她到台湾定居,写书作画、经商,并承担其一切费用,同时,向她回忆起担任国民青年远征军总指挥时,率部在缅甸指挥对日作战时的经历。张铭素敬佩伯父的为人,多次致信伯父,介绍大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自己执意要留在钟祥的心愿,同时,邀请伯父到钟祥和湖北考察。伯父为张铭素的诚意所动,来到武汉后,约见张铭素。张铭素多次陪同伯父到武汉在考察,最后,一次投资十亿美元在武汉兴办实业,对此,张铭素功不可没。张铭素的表哥任民革中央常委期间,湖北省民革中央秘书长邀请已退休的张铭素到省民革主办的湖北中山自修大学任教。在那里,张铭素认真备课,尽心执教,潜心学画,好学善学,学新创新,精于求精。她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到野外写生,从大自然中搜集绘画的素材,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休息时间,逛街,逛超市,逛书店,逛花市,收集书画,参加征文竞赛,唱歌下棋,跳舞看书读报,与人聊天,交朋结友,说古论今,吟诗作词,看风光片,看故事片。与她聊天,高雅之士无不佩服她幽雅的谈吐,良好的记忆,敏捷的思维,勤奋好学,谦恭诚恳。她写的诗词,中小学文化的人能看懂,文人墨客为之叫好,张铭素唱歌跳起舞来,声情并茂,悦耳动听,那些抒情歌曲被她表演得淋漓尽致。张铭素说,我跳舞就像在音乐中散步。我还喜欢跳快节奏的舞,一场舞跳下来,汗水淋淋,再用热水洗个澡,舒服得很。
 
 
 
    在那人妖颠倒的年月,张铭素非常无辜,非常不幸,受尽了百般凌辱,她失去了工作,靠打工渡日;她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时时受到批斗。一个右派分子的帽子,扣了她20年。她的青春岁月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度过的。谈起那段沧桑,她显得很坦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瞻望无尽天边的未来,那只是一段曲折。人,要学会在痛苦中感受出幸福,在幸福中畅想未来。人可能会受到弯曲,但心态不能被扭曲。否则,就会肚量狭隘,嫉贤妒能,到头来,害了自己。百病在于气,怒则气止,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履,一生一死兮如轮。有些人,在时代里称雄,却被时间淹没了,张铭素见到好多。一笑百年如烟云,何必与人过不去?
 
 
 
    张铭素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一位美人,就会联想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就像读到美丽的一首诗。美是人健康的动力。热爱生命的人,必然热爱美。生平只有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直到现在,张铭素外出,总是打扮得齐齐正正。前几年在武汉教书,她还化上淡妆,尽量把自己打扮得美一些,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着别人。
 
 
 
    张铭素欣赏相声大师马季人到老年的“四老三忘”:有老伴,有老窝{房子},有老本[工资],有老朋友;忘记自己年龄(不要暮气沉沉),忘记子女,忘记疾病。她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女当马牛。人活着,要活得有滋有味。儿女当知父母心。老人也有黄昏恋,做儿女、文明的人,应当赞成,应该推波助澜,不能让老年人长时间孤独。人老了,这是客观事实,但要想办法延年益寿。生命在于运动。只有把肌体和心脑结合起来,才能延缓衰老,增强活力。大脑保持着兴奋状态,可以激活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对身体对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她不断变换用脑方式,不烦闷,不忧愁,不悲哀,不愤怒,不过于激动,不过于欢悦,时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她爱上网聊天,还喜欢和网友视屏聊天。在那欢乐的世界里,她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年轻的网友称她为“大姐”,她欣然;心里有想不开的网友向她倾诉,她循循善诱,称她为“良师”;爱好娱乐的网友约她在网上下象棋,她高兴赴约;喜欢绘画的网友向她请教画梅,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擅长诗词的网友与她交流,她即兴填词,信手拈来,动情处,如余音绕梁。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着和她相处的所有的人。外孙女、外孙子、孙女、孙儿们有的远在千里之外,想起祖母、外祖母来,时常会给她打电话,发来短信,或约她在网上聊天。张铭素从不以长辈自居,更不倚老卖老,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孙子们交流,话语之间,似和风、象细雨,沁人肺腑;看在眼里,听在耳里,甜在心里。
 
 
 
    她和老伴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虚度光阴,浪费时间。早上七、八点钟起床,洗濑完毕,喝牛奶,吃稀饭、馒头、或是面条,稍后吃点水果;然后到校园散步,看书读报,到书店看书,到花市赏花,买菜做饭;午饭,荤素都吃,有千张豆腐,时令蔬菜、猪骨汤、大豆芽;晚餐有稀饭,海带煨骨头,喝上半两白酒。
 
 
 
    她喜欢上网时听音乐,尤其喜欢听中外名曲。她说,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缓解疲劳,松驰神经,激活细胞,促进新陈代谢,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人到老年,当听到优美的旋律,快乐的节奏,对生活会产生一种眷恋和美好的遐想,有一种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心境,以及再活一点,再活长一点的勇气。她弹起琴来,动作优美,热情关注、娴熟,使人感到她的心灵的年轻。
 
 
 
    她喜欢看书。她说,多看书,可以更新知识,运动大脑。老年人要活得长寿,心态十分重要,适当运动很有必要。不仅要肌体的运动,还要心脑运动,只有把肌体和心脑运动结合,才能延缓衰老,增强活力,延年益寿。大脑是要运动的,不运动就会加快萎缩。走路是最好的运动。每天坚持走一到半小时路,非常有益,但是,不能透支体力。
 
 
 
    她崇拜霍金。她说科学巨匠霍金,不仅科研成果闻名于世,他对生活的态度更为世人所推崇。霍金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在常人看来,命运之神对他已够苛刻了。但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理由是:手还能活动,大脑还能思维,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爱他和他爱着的亲人和朋友。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并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之心。张铭素说,与霍金相比,我非常知足,对生活有了知足感,就会常有快乐之心。
 
 
 
    张铭素的保健没有独特之处,但耐人寻味。一是饮食。她说,饮食暴吃不好,贪吃小吃也不好。进食要细嚼慢咽,要定时、定量,食物要多样化;进食肉类要适度,进食后不立即进餐;二是运动。每天到户外运动,持之以恒,运动时尽量到空气清新处,不急于求成,量力而行。深居简出不利保健养生。三是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居室保持清洁。四是起居,起居定时,早睡早起,不过于熬夜,不过于贪睡。五是衣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被褥要经常爆晒于烈日之下,以除细菌。六是注意保养肌肤养。七是保养脑神经。经常变换用脑方式、或下棋、或看书、或上网。八是要有知足心。不攀比,不要有不平之念。不能之事不勉强。(安从喜)
 
 

原创歌词网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