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莎士比亚”发人深思
2016-02-14 zgycgc
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从1月开始,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和“GREAT英国推广活动”(GREAT British Campaign)在全球推出“永恒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Lives)活动。1月5日,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撰写活动同名文章表示,“活动期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将赴华巡演,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也将在伊朗、丹麦等各地演出。”这一系列活动将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莎士比亚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何在400年后的今天仍然经久不衰?此次活动又将带来哪些新的交流?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开启英语文学的研究价值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本·琼生曾说过:“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英国莎士比亚研究所主任、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教授迈克尔·多布森(Michael Dobso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说法不是因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时代背景无法辨别,而是指其主题具有时间上的普适性,几百年来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背景,并激发着新环境中的新思考。该研究所研究员阿比盖尔·罗吉森-伍德尔(Abigail Rokison-Woodall)对本报记者解释说,“写于16、17世纪的莎士比亚戏剧与当时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可能难以理解,但戏剧中广受欢迎的主题是相通的,无非关于权力欲望、社会不公、政府、家庭、腐败、嫉妒等,这些元素我们还是熟识的。这就是为什么莎士比亚剧本得以适应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原因。”
多布森提到,几乎所有后世英语作家,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学都曾对莎士比亚戏剧做过相关研究,并产生重大影响。在英语文学批评领域,如果没有莎士比亚及其艺术成就,高等学府可能永远不会承认英语文学同拉丁语文学、希腊语文学一样具有研究价值。17世纪初德国文学成型时期,莎士比亚戏剧已然同歌德、席勒的作品被誉为“三大经典”。此后,其与各民族戏剧文化的融合更使得莎士比亚成为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
演绎风格随时代而改变
经过了400年的演绎与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否与其深远影响一样始终如一?对此,多布森认为,现当代所演绎的莎士比亚作品已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区别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写意的剧院习惯同当今写实主义的剧作模式不相匹配。莎士比亚戏剧完成之初是为露天平台式的剧场环境和全员男性的饰演成员而设计,作品中大部分内容意义要靠其隐喻性的语言来传达。无论描述的是英国、古罗马或是意大利,呈献给观众的都是基于故事发展和人物对话展开的,而非让观众看到故事背景所需的真实场景。然而,随着透视式布景和时代剧服装技术的发展,加之主流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观众的想象力愈发缺乏,剧场更注重服装道具分毫不差、纪录片式的外在写实,逐渐忽视需要挖掘的诗意语言。这就加剧了原作语言风格和观众心理期待之间的落差。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莎士比亚及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研究领域教授威廉·莱希(William Leahy)在采访中对本报记者表示,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社会、文化与当今时代有很大不同。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只有13岁,现今的我们很难想象,如何在一个浪漫主义爱情故事中设置一位13岁的主人公。同时由于该作品多影射其时代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脱离了相应的时代背景,后世演绎该作品很难不产生变化。
保留原味与现代解读平行发展
2015年美国俄勒冈州莎士比亚戏剧节(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曾发起活动项目,试图将莎士比亚作品转译为现代英语,这一做法引起广泛关注,有学者表示这完全没有意义。作为英国唯一一个国民教育课程中必修的作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已然渗入每一个英国儿童的教育之中。虽然转译可能有助于教学理解,但学者坚持认为,莎士比亚的语言当中蕴含了太多意义,其用词的音、韵、律等无一不展现着非凡的魅力与价值。提供必要的注释和脚注或许可行,但逐字逐句的转译无疑会破坏其原有的声韵及节奏。
虽然将莎士比亚的语言现代化的行为遭到大部分人反对,但针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现代解读与改编却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学者表示,莎士比亚的作品本身即为改编作品。莎士比亚将已存在的故事进行改写,以适应并表达他自己时代的特征与社会问题,并随着重新演绎不断自我改善,在其中加入了神话、文学经典、民间传说、中世纪浪漫故事、王朝兴衰,甚至是近期新闻报道,为其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容。
学者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成为世界戏剧中的通用语言,主要是它能极其多元化地适用于大部分文学批评理论,同时莎士比亚对于如何展现场景、如何理解人物等问题从不专制武断。他笔下的角色可能会彼此评判,但莎士比亚本人似乎从未给作品中的人物下定论,而是任其自由发展,甚至相互协商彼此的关系,进而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也使得其作品给予了演员、导演、翻译和评论家更大的发挥空间。对此,多布森表示,莎士比亚作品十分开放、多元且内容丰富,对其作品深入挖掘的角度越多,作品给予的反应与回馈就越多,最终更有益于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
01-13【2024中国新词曲原创词曲征集活动】隆重开启!免费报名丨不用投票丨免费大师课
-
01-13流行歌词音乐
-
12-06【年度评选 正在报名中】2023年度十大词曲作家颁奖晚会暨2024春晚原创词曲海选活动
-
10-15情港行驻洒脱
-
10-15旧梦云烟(国风)
-
10-15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原创歌曲征集大赛正在评审!
-
10-15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13航空工业沈飞原创歌曲《生死为你》荣获“十大金曲”奖
-
10-132024年中国(维西)兰花博览会主题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062023年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经开区赛区项目征集公告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站内搜索
歌词网最热
-
12-24中国音乐文学学会
-
02-27八佰经典台词句子摘抄
-
06-07惊艳走心的民谣歌词文案
-
09-20鲁迅《狂人日记》全文及赏析
-
07-02文章摘抄赏析
-
02-27摘抄高分历史剧《成吉思汗》经典台词
-
01-04夫妻床上生活的83种别称
-
06-06林夕经典歌词100句,温情脉脉
-
07-15喜欢摇滚的人性格特征
-
07-24女人看淡一切的一句话200句
音频应用
-
02-18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频应用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