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作家论坛
2015-12-18 musicge
第一篇:西部作家论坛
《西部作家》 《北京诗人》 《诗网络》 《第四代诗刊》诗梦文学音画网诗歌、散文诗比赛征文启事 一、主办单位:
《西部作家》杂志社 协办单位:
《北京诗人》论坛、 《诗网络》诗刊、 《第四代诗刊》杂志社、诗梦文学音画网 二、征稿要求:
1 、征稿对象:全国诗歌、散文诗爱好者(五家主协办单位管理员、评委除外) 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 3 、征稿主题:主题不限,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相关规定。
4 、参赛方式:①所有参赛诗友在四家(即西部作家、北京诗人、诗网络诗刊、诗梦文学音 画网)任何一家征稿文后贴稿亦可。
《西部作家》诗歌、散文诗比赛专区:
诗梦文学音画网活动专版:
《江河文学》 综合双月刊 主办: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投稿邮箱:sxhf123@sohu.com 《野草》 综合双月刊 主办:浙江省绍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yecaozazi@163.com 《芙蓉》 综合双月刊 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 投稿邮箱:lotusmagazine@163.com 《扬子江诗刊》 诗歌双月刊 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yzjsk2006@126.com 《延安文学》 综合双月刊 主办:陕西省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电子邮箱:yawx1979@vip.163.com 《东京文学》 综合月刊 主办:河南省开封市文联 投稿邮箱:djwxzz@sina.com 《西藏文学》 综合双月刊 主办:西藏文联 投稿邮箱:xzwx1234@126.com 《辽河》 综合双月刊 主办:辽宁省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lyeu2006@126.com 《岁月·燕赵诗刊》 诗歌年刊 主办:黑龙江省大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yanzhaoshikan@163.com 《散文世界》 散文双月刊 主办: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 投稿邮箱:sanwenshijie2009@163.com 《赤水魂》 综合双月刊 主办:云南省镇雄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chishuihun@126.com 《永善文学》 综合双月刊 主办:云南省永善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yswx2007@163.com 《阳光》 综合月刊 主办: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 投稿邮箱:ygmag@126.com 《北方作家》 综合双月刊 主办:甘肃省酒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 18 号综合楼 3 楼《北方作家》编辑部 邮编:735000 《红豆》 综合月刊 主办:广西南宁市文联 投稿邮箱:hddqxx@163.com 《伊犁河》 综合双月刊 主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ylhzzs2009@163.com 《山花》 综合半月刊 主办:贵州省文联 投稿邮箱:gzshanhua2008@126.com 《安徽文学》 综合月刊 主办:安徽省文联 投稿邮箱:changpianxiaoshuo@vip.163.com 《星星》 诗歌半月刊 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 投稿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 85 号《星星》诗刊编辑部 邮编:610012 《散文海外版》 散文双月刊 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 投稿邮箱:swhwb@sina.com 《厦门文学》 综合月刊 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 投稿邮箱:xmwenxue@126.com 《青年文学》 综合半月刊 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投稿邮箱:qnwx1981@126.com 《山西文学》 综合月刊 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SXWX2002@163.com 《上海文学》 综合月刊 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shanghaiwenxue@126.com 《四川文学》 综合月刊 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scwx2@163.com 《红岩》 综合双月刊 主办:重庆市作家协会 投稿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 252 号《红岩》编辑部 邮编:400015 《小说林》 小说双月刊 主办:黑龙江省哈尔滨文艺杂志社 投稿邮箱:XiaoShuoLin0451@163.com 《天池小小说》 小说月刊 主办:延边人民出版社 投稿邮箱:ybtianchi@163.com 《青春》 综合月刊 主办:江苏省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沙塘园 7 号 309 室《青春》编辑部 邮编:210018 《短小说》 小说月刊 主办:江苏省淮安市文联 投稿邮箱:dxiaoshuo@yahoo.com.cn 《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 主办: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 518 信箱《诗歌月刊》编辑部 邮编:230001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 》 小说月刊 主办:吉林省吉林市文联 投稿邮箱:shortstory01@sina.com 《文学港》 综合双月刊 主办:浙江省宁波市文联 投稿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柳汀街 150 号《文学港》编辑部 邮编:315010 《散文百家》 散文月刊 主办:河北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swbjzzs@tom.com 《诗潮》 诗歌月刊 主办:辽宁省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shichao2233@sina.com 《民族文学》 综合双月刊 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投稿邮箱:mzwx@263.net.cn 《脊梁》 综合月刊 主办:湖南省娄底市总工会 投稿邮箱:zgldjl@163.com 《西部散文家》 散文季刊 主办: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投稿邮箱:xibusanwenjia@163.com 《诗林》 (深圳) 诗歌双月刊 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 投稿邮箱:shilin0755@163.com 《诗林》 诗歌双月刊 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 投稿邮箱:Shilin0451@Sina.com 《词刊》 歌词月刊 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 投稿地址:北京朝阳区德外北沙滩 1 号院 32 号楼 B 座《词刊》编辑部 邮编:100083 《十月》 综合双月刊 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投稿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 6 号《十月》编辑部 邮编:100120 《美文》 散文半月刊 主办:陕西省西安市文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投稿邮箱:meiwen@meiwen.com 《天涯》 综合双月刊 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 海南省农垦总公司 投稿邮箱:tyzzz@vip.sina.com 《骏马》 综合双月刊 主办: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junmawenxue@163.com 《清明》 综合双月刊 主办: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 168 号同济大厦《清明》编辑部 《作家》 综合月刊 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ccwriter@263.net 《啄木鸟》 综合月刊 主办:群众出版社 投稿邮箱:zmnzz@163.com 《小说月刊》 主办:吉林省文联 投稿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 6255 号《小说月刊》编辑部 邮编:130021 《诗刊》 诗歌半月刊 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投稿邮箱:shikan@vip.sina.com 《长江文艺》 综合月刊 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cjwy1949@yahoo.com
第一篇:西部作家论坛
目 录 散文写作如何突破(太行风)2 也谈散文的突破(剑鸿)11 当下散文写作的弊病(赵瑜)14 写作的境界(文/黄叶斌)17 美丽的散文世界(方涵宇)18 散文形神论——一种与“形散神不散”不一样的散文观(文/杨文丰) 21 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太行风(转)25 散文要有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 ——访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得主马平川(宋天泉)34 37 1 散文写作如何突破 文/太行风 这是我在本地文联文学培训会上关于散文写作的讲课稿,发在这里与散文写作 者探讨。
讨。
——写在前面 一、散文写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我们首先要闹清我们讲的散文的概念问题。我所讲的,不是泛意义上 的散文,而是文学散文(纯文学散文)、艺术散文。
当前,散文写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1、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旧题材的散文一拥而上,泛滥成灾。
2、节日性、季节性题材的散文应时而动,如清明、端午、中秋、春夏秋冬 四季转换。
3、小女子散文、小男子散文流行病一样泛滥,盛行不衰。
4、风花雪月、花草虫鸟、小情小调小情趣,难登大雅。
5、受 QQ 空间日记文章影响,空洞无物、云里雾里的纯情感类文字让人头 疼。一家刊物的征稿启示明确注明:纯情感文章就别寄了,本刊谢绝登载! 6、跟风散文,鹦鹉学舌,食而不化,比如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横空出世后,出 来了一批模仿者,可由于知识结构、历史知识修养不够,思想深度不够,所以只 求形似, 不求神似, 更无超越, 只能在写作中大量堆积历史资料, 冒充知识渊博, 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7、游记文章移步换景,面面俱到,像导游词、旅游广告,缺乏主观精神的 积极介入、深度介入,没有深层次的生活感悟、生命感悟。
8、评论家所称的“书斋散文”也大量充斥,这类脱离生活、远离红尘的东 西,是作者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拍出来的,除了风花雪月、花草虫鸟外,就是从古 诗词、古书中往外套,利用他人资料、公共资源进行二度创作,由于见解流于一 般,或者缺乏“当下”眼光,让人生厌。
9、死抱着所谓“美文”的写作样式不放,往往是作者经验老到,操作驾轻 就熟,语言表述华美,结构尽善尽美,在写作手法上形成固定格式,起笔、镜像、 资料、古诗句点缀、结尾,形成固定流程,初看无可挑剔,细看没有新思维、新 立意、新表现手法,不疼不痒,成为一种“花瓶”式散文。
10、还有一些看似新、实已旧的散文题材,如呼吁环保、反映农村留守老人 儿童,曾经是新意识、新题材,可随着一窝蜂都来写,就不再是新的了,可还是 有好多人不去翻出新意,甘愿步人后尘。 2 二、好散文的标准 西部作家论坛散文精华文章的五条标准:
一看题旨(立意)。精华文章,应内容独具创意,角度新颖,有打破传统的 意识和表现,做到了立意出新,题材出新,表现手法出新,文体风格比较独特。
或者在别人涉及到的题材、 立意上, 在纵横深广程度上又有新领域的开掘、 发展、 突破。
二看思想含量和情感浓度。对人生、人性、人的灵魂以及人间苦难等,既有 关爱、悲悯情怀,又有积极的考量及灵魂拷问,从而把个人生活感受、生命体验 和人生经验上升为社会经验,并镜像化、细节化构成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有 一定的思想深度、宽度和厚度,并集娱乐性与教化力于一体。
三看布局和节奏。一般说应视角巧,进入快,富有诗歌、音乐的节奏美。同 时层次清楚,衔接自然,布局合理,起承转合圆润完整,有较高的情技。
(倒叙、 横截、延联、翻尾等为另例。) 四看语言魅力程度。做到了文字流畅,富于表现力,既不塞满,也不稀薄, 简而不柴,厚而不腻,手法纯熟,文采斐然,有阅读的快感和美感。而不是将题 旨和蕴意直接“说”出来,避免了“说教式”、“评书式”,而具有可读、可品 性。
五看遵章守规。
即必须是严格遵守了国家对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涉及敏 感问题时,言论不出轨,不突破底线。
所坚持的审稿要点是:
1、理清作者的思路,识得“文眼”,吃准立意。
2、搞清楚作者采用的构思方法,以及切入的角度,表现的艺术,如细节、 场景描写与气氛、意境营造,领会文章的神韵。
3、品味语言风格,看叙述节奏的把握。
4、看有没有思想性,情感是不是饱满。
5、看留白、诗意、空灵、含蓄的程度,了解采用的情技。
6、看语言规范程度,看有没有病句与错别字。(此条同样合适小说版。) 根据以上这几家对散文写作要求和评价的标准,我个人的看法是:文学创作 贵在创新,那么,散文的立意出新是生命线。当然,语言、结构、语势(节奏)、 意蕴、意境营造、思想内涵、情技等,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总之,好散文就是:充满激情,饱含哲理,能唤起人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的文章,令人欢天喜地的文章,令人潸然泪下的文章,令人反复品味、思考的文 章,令人读过以后就不会忘记的文章。 三、目前散文的发展动向 自从改革开放后散文打破“杨朔模式”以来, 散文创作的温和平静状态被打 破,一潭死水变成了激流彭湃,拉开了散文快速发展变化的帷幕。 3 ——提倡散文是美文的贾平凹,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并成为旗手。
——余秋雨首开“文化散文”的先河,吹响了大题材、大视野、大主题、大 情调的散文写作进军号。
——与这两种散文相对接, 散文界出现了“新散文”流派,并且形成了很大 的气候。
“新散文”代表之一的祝勇认为:
“近 50 年来的散文作品都是一种‘体 制散文’。”“散文急切地需要一场革命。在革命中,所有的陈规陋习都应当打 破,所有的陈词滥调都应当排除,所有的陈年老帐都应当重新审视”。甚至有人 将此称之为“新散文运动”。
——“在场主义”更是来势凶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场主义”是什么 概念呢?简单的解释是:“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所以,在场 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敞亮的散文,本真的散文。按这派的人说,在场主 义在致力于流派建设的同时, 还自觉地肩负起了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 文立论和立法的历史使命。
——“禅意散文”也弄出了不小的动静。
此外,还有“原生态散文”、“新媒体散文”、“行走散文”,甚至还出 现了“披头散发”的“四不像”散文。最近,又有人推出了“轻散文”的概念, 其提倡的要点就是“短、轻、精”,我看就像小说里的小小说一样。
从上面可以看出,现在散文发展可以说是流派纷争,令人目不暇接,说明散 文在积极地探索着发展进步的出路,不甘心做文学大餐上的一碟小菜。但也有评 论家说,当前的散文出现了“破体”、“失范”现象。
. 四、 我们应该怎么办 面对当前散文流派五花八门的情况,我认为,吵得最凶的,最流行的,不一 定就代表了必然、必须的发展方向,不一定就是潮流主导。因此,绝不能人云亦 云,亦步亦趋,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盲目地追赶潮流,甚至走火入魔。但是, 这些流派既然能占有相当的市场, 肯定有着积极的、 创新的、 领先的东西在里面, 我们就应该在密切关注的同时,积极地学习与吸收一切长处,提高我们自己。
我建议先从我们可以做到的做起: 一是要突出解决写作方向问题。
上边例举的当前散文写作存在的 10 类问题,都是没有解决好写作的主攻方 向。
散文创作有一个共识,就是“散文是我的世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决定 4 了“我”必须介入进来, 而且“我”的介入绝不光是当某一事件的见证人,发言 人,而是必须对生活有细致、深度的观察,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而且还要从人性的角度、生命的本质意义上去体验,去感受,去把握。有人主张 散文写作中要去小资气,去贵族化,有悲悯情怀、忧患意识,博爱精神,要面向 底层,写苦难,写痛感,写人间大爱;还有的说散文作者要有担当精神。这些主 张, 我同意。
比如农村题材的东西, 好多作者一写农村就回忆过去的美好, 碾子、 老井台、独轮车、针线笸箩什么的,好像过去什么都好。真是那么回事吗,那时 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落后呢,农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呢,问问过来的农民怎 么说,他们在骂我们书都念到驴肚子里去了,不知屎香屁臭,他们打死也不愿意 返回去过那种连饭都吃不饱、 甚至饿死人的苦日子去。有出息的作者在写农村的 什么呢,他们在观察和把握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二元格局条件下,农村 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摇身一变为市民、农村沦丧、农村 空巢、农村如何精神重建等等,抚摸现在农民的创伤与痛感,表达作者的忧思与 忧患。诚然,过去农村物质贫乏,人们的精神纯朴,人与人的关系是暖性的;而 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的道德出现了滑坡,人与人的关系因利益化而冷漠,这 也是造成一大批作者怀旧、忆旧的直接原因。但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守旧 与进步、发展与破坏,必须辩证地把握,绝不能够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能否有博爱与担当的精神, 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方法, 以及所持的理念, 也就是取决于作者做人的境界。
散文家和散文理论家王克楠说:“文学艺术家的 高层次连着宗教,这是毫无疑问的。散文的第一层境界是自我宣泄,第二层境界 对于日常生活有了新的发现, 第三层境界是对他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公共心理有 所关注。第四层境界是对人类无法克制的劣根性感到悲哀.....我不知道还有没 有第五层, 第六层, 乃至更高的层次, 自己觉得自己能做好第二层就不容易了。
” 所以说,做人的境界决定著作者的题材选择与思想、情绪表达。
作品的成功, 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有一个“写什么”这样一个题材选 择的问题。一家刊物征稿要求的标准,对我们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性:
“本次散文作品主要吸收以下五大类作品为主:①直面现实,深入内心,突 出主体解放的散文; ②拒绝遗忘、 追忆过去, 突出主体在场的散文; ③忠于自己、 体现生存艰辛,突出自由呼吸的散文;④深入底层、展现血泪,突出亲命于民的 散文;⑤个性表达,突出语言结构创新的实践性散文。” 这段文字,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咀嚼咀嚼呢? 我主张,我们的创作要想突破,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有现代意识和 人文精神,要做到博爱和大度,仁慈和宽容,悲悯与人道,要进行人性深度的挖 掘,要写出个体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有位名家说:“中国文学为什么远离诺 贝尔文学奖, 大概也和中国文人太机警、 心性狭窄、 机巧和处处卖弄世俗‘聪明’ 与‘中庸’有关。伟大的作品永远都是不动声色、大巧若拙和指向宏大的。” 基于上边的认识,我们必须做到立足于出新,除了立意的出新外,还要注意 题材出新, 表现手法出新, 别老在上边所说的那些常规题材上、 常规立意上转悠。
举一个例子。
散文新秀、 女作家格致在题材上是怎么出新的呢?她写打篮球 写要掉裤子的感受, 甚至写被人强奸的感受。我们一般人会写这样的东西吗?在 她的《女子篮球赛》中,比赛、赢、掉裤子这些意象作为女性来说关系着什么是 再清楚不过。主人公因为担忧裤子没有系紧,一次次与赢球擦肩而过。“相对于 进球得分,阻止裤子下滑更为重要。但是这时,把手从空中收回来再去援救腰部 5 已经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我就死定了。如果裤子 掉下去那我就死定了。巨大的恐惧笼罩了我。我的办法不是想出来的,不是来自 我的头部,而像是来自我的身体。身体不用思考,身体更迅速。身体的迅速它救 了我的命。我的身体它突然向地上跌倒。比眨眼还快地跌倒。裤子的下滑在我的 身体突然触地的瞬间停止了下来。
”、 “我选择留住裤子, 放下赢。
我选择尊严, 放下利益。在那个赛场上,你必须选择。生存是残酷的,只给你一样。要什么, 自己决定吧。” 格致的《转身》,也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在楼梯上,“我”与一个强奸犯 (至少是有犯罪企图)相遇。“我”从遭遇背后的袭击,到让他妥协放弃,直至 转身,瓦解了他的攻击,无不充满着一场博弈的智慧。而“我”在若干年后回忆 这样一个时刻, 穿插着诸多的回忆和包罗万象的想象,更是提升了这一次救赎行 为的胜利意味。善与恶的对决,弱势和强势的战争,竟然简单地在一次转身后发 生了截然不同的力量转换。“我”从遭遇危险的受害者变成了道德教育的施教 者, 尽管文章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可是无法抗拒她的文章本身散发 的魅力。我们说写个体生活的感受,写生命的体验,说散文的立意和选择题材, 从格致的《女子篮球赛》、《转身》里,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开悟呢? 二是要努力规避常规题材。
所谓题材出新,就是尽可能搜集、捕捉地域特色或者陌生化的题材,不是人 们熟悉、熟知的东西。比如说海洋、海岛的,沙漠、雪域的,偏远深山的,少数 民族风物、人文的,狩猎、巡边、地质探宝的等等。距离产生美,人们都有猎奇 的心理追求,所以地域化、陌生化的题材更容易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陌生化还 有另外一层意思, 就是从人们熟悉的生活中, 找出写手们不常写的东西。
《散 比如 文》上有一篇《因为没带手机》,手机在现代社会司空见惯,已经成为人们眼睛、 耳朵一样离不开的东西, 在接待异地来访的朋友忘记了带手机,而女人又恰好关 机,不能告诉他造访者的手机号,可想事态多么严重。可我们有几个人写过这样 的题材?再比如西部作家论坛曹玉凤写的现在的女人依然不能进入家庭史册的 《家谱》,在题材上肯定不容易与人撞车。
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老题材,又感觉非写不行,怎么办?我的主张是:
1、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怀旧忆旧文章,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必须出 新,必须有立意的突破,深度的挖掘。一些文学网站专门组织这几类东西的征文 大赛,我想就是看谁能在这些老题材上翻出新意来,写出深度来,“听唱新翻杨 柳枝”。我的《跟着父亲往前走》,也是亲情文章,但就获得了六星网“父爱如 山”征文一等奖,《西南作家文学》也刊用了。接下来我还写了《战胜父亲》, 表现的是代沟和超越上一代的题旨,还有《娘亲不管我的事》,写得是母亲在我 成长期故意放手不管,使我自强自立,我想立意也是出新的。
2、节日性、季节性的散文也如上办理。
3、小情小调的东西,我看就不必写了。陶情怡兴、自得自乐可以,上刊、 得精华就别指望了。
散文写作的眼光要拓展, 题材也要拓展。
不要写了大半辈子, 还老是围着老公转,围着老婆转,围着小家家转,围着个人的那点小情绪转。要 尽量从小“小我”里摆脱出来,要彻底甩干,不留水分。前天吃了片药,昨天赶 6 了趟集,今天上了几次茅房,那是日记,不是散文。这个“大”,一是说题材要 广,再是说胸怀要宽。题材窄了,就像老是在炕头大小的地上耕耘,不会有多大 的收成。再一个胸怀不能窄,小肚鸡肠干不成大事,写文章这么高雅的事,岂是 小肚鸡肠之人所为能? 4、纯情感类文字是古今中外写滥了的题材,也被称为永恒的主题,是红尘 中人最普遍的生活、 生命底色的东西, 因此写写也无妨。
但操笔为文时必须出新, 不能老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时最好依托一个主体事件(片段的),借助于 形象,或者有某种情绪的主攻方向,切忌遍地开花,无藤可依;絮絮叨叨,云里 雾里。
5、游记散文,现在旅游多了,我们作为散文写手,一般是有游必记。我们 在走进大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性情时,山水的人文光辉便照耀在我们身上,我们 的智慧在崇敬自然、赞美自然时得到显现,我们的文化人格在感受和体验人文风 光中得以形成, 而游记散文本身也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因此 我想,现在写游记的理念是景物的客观和精神、情感的主观两部分结合而成。要 善于抓住最富有文化内涵、思想内涵、精神感悟特征的景观下笔,宏观地、选择 性地、突出重点地写景,写出景观的主要面目和神采风情就好了,大可不必面面 俱到。你写得再细,也顶不上一盘录像带。重点要放在面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 时的深度感悟上来, 与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和 空间中的生命坐标,灵魂坐标。
三是要突出解决散文的立意问题。
这里特别想说明一点是, 散文写作长期以来一种遵循“形散意不散”创作法 则。现在有人在反对这一法则,说是过时了。依我看在我们没有找到新的方法之 前,不要轻易丢掉这一看家本领,千万不要东施效颦反露其丑,邯郸学步反丢本 能。当然,遇到确实有多义性的东西,不妨试试。
我有一个观点:散文成败在立意。立意好,立意能处一个在高位,文章最少 成功了一半。所以说,立意好不好,对一个作品来说,可以立判生死。这也就告 诉我们这,散文的立意,切忌一般化,切忌粗、浅、直,一定要出新。
散文的立意如何是新的,如何是旧的?我的理解是,新旧是相辨证而言,没 有绝对的新,也没有绝对的旧。也就是说,新是从旧里衍生出来的。我们要善于 从旧题材中找出新意来,像罗丹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 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散文》的封面上就有一句话:“表 达你的发现。”所谓“发现”,肯定不是大家熟知的公共话题,公共经验。
举格致的《减法》为例。《减法》主要写了“我”小学同班级中的 27 名同 学, 由于各种原因一个个或成批辍学, 还有被学校勒令退学, 像减法一样被减掉, 到初中时,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在这些被减掉的同学中,其中有 4 个男生是 因撬门进老师办公室,偷了老师 5 元钱,并在老师喝水杯里撒了尿,结果被老师 发现,在操场的全校同学面前,被迫喝下了有尿的水,结果 4 个人都辍学了。
27 个同学只有 10 个进入了初一,有 10 名同学被升初中的考试减掉了。他们或 因算错了一道数学题, 或因作文的思路没跟老师的思路走上同一条道路,便被减 掉了。
而后, 一个女生因初潮, 不懂得招呼, 阴湿了裙子, 被男同学起哄骂作“妇 女”、 “小破鞋”, 该女生因羞愧而退学。
因这一问题而退学的女生竟然有三个。
初二时,又被减掉两个男生,原因是给女生写了情书,被报告到了老师那里,被 严肃处理,因此导致退学。到初三时,只剩下“我”和另外两名女同学,但在放 7 学路上遭遇一个赤裸着身子的变态男子,故意暴露男性生殖器让她们看,两个女 同学出于惧怕而退学,她们本来是想接着上高中、考大学的。有人这样评价格致 的《减法》:“《减法》胜在文章主题上,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反映 了面对城市文明, 在偏远的农村仍然有很多人被现代文明所抛弃,就像减法一样 被减去。
文章独到地展示和概括了中国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景象:人要想不被现代 文明减去,需要文明,需要知识,需要整个社会文明的春风吹拂,需要成长过程 中的心灵的感悟。《减法》表现了一种珍贵的新散文精神:从个人经验出发,真 挚、执着地探索公共经验,探索真正迫切的心灵和思想疑难。”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小时候在学校时,我们的同学不断有人退学,可为什么 我们对此却熟视无睹, 没有想到里边有一个巨大的思想蕴藏呢?格致却从们司空 见惯的这样一个人生活现象中,挖掘出了一个重大主题。散文立意的出新问题, 可以窥见一斑了吧? 四是要解决写作的表现手法。
——结构 考虑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是起码的。文章的起、承、转、合布局 要匀称,自然,平滑。以叙事散文的正叙为例,基本要有引入、发生、发展、拓 展、文眼点睛、结尾这样的结构程序。倒叙、横截、延联、翻尾等为另例。层次 要清楚,衔接要自然,放收要游刃。另外,文字节奏要留有空间,给读者以思考。
不可以塞满,要有空灵感,也不可以干瘪稀薄,撑不起来。要有音乐的升降、强 弱、起伏感。
——表现手法 散文表现手法很多,以叙事散文为例,我重点介绍一个很值得推荐的手法。
有人说, 散文, 处于再现性小说与表现性诗歌之间的尴尬地带, 但辨证地看, 散文也处于再现性小说与表现性诗歌的中间开阔地带, 兼有再现与表现的双重特 点。而这种双重性,恰恰构成了散文艺术形象功能的特性。
在叙事性散文中, 客观再现性比重通常大于主观表现性,故叙事散文与小说 艺术比较靠近,甚至毗邻。当这种客观再现的比重加大到一定程度,便可与散文 化小说、甚至跟小说发生重合。那么,我们何不多借鉴一些小说的手法呢?细心 的人可能早已发现,上边说到的格致的散文,都是使用了小说的表现手法,几乎 就可以当小说来读。
——叙述方式 要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做到切入点好,进入、节奏快。有人说,在现在的 快节奏社会里,写文章前 100 字还见不到实质性东西,就彻底没戏了,这话很有 道理,人家没时间和你慢慢磨洋工。所以,要避免按部就班的开头方法和四平八 稳的叙述节奏,并尽可能避免冗长句子,形成语言的弹性、灵动、韵律之美。同 时, 不要一味地叙述,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画面和细节的镜像和意象化的手段来展 现和传导意蕴,并且善于抓住最能打动读者、感动读者的地方用笔墨,平均用力 的缓慢推进,不痛不痒的温吞水叙述,永远打动、感动不了作者。
五是解决好语言问题。
文艺性散文的语言有朴素、华美、诗意、婉约、简约等不同的风格,但本质 是要让人一口气能够读完。
让文字勾着读者走, 这就是语言的最初和最后的目的。
散文语言忌直白的口语化,特别是本地土话。有的语言看似白,却是一种机 8 敏、睿智、韵味十足的白,不是傻白,尤其表述的事情蕴含大,分量重,是一种 大智若愚的语言态度。此外,散文语言忌故弄玄虚,曲里拐弯,生怕别人看懂似 的; 忌缺失灵性和弹性的扁平、 呆板; 忌“说教式”、 “评书式”; 忌“全知型” 硬塞给读者。
还有一个倾向必须注意:
散文的语言, 是为你的立意、 思想性的东西服务的, 当然就不能太矫情。
在语言以及情技、 情感的处理上, 不能像妓女招揽顾客一样, 打扮得花枝招展,火辣辣地媚人。散文要素颜朝天,要有静气,要内敛含蓄。切 记,散文语言切忌描眉画眼,浓妆艳抹。浓妆艳抹的人大多对自己不自信,才一 味靠堆砌辞藻去夺人眼球, 用艳词丽句掩盖内容的扁平、 干瘪。
散文没有思想性, 语言再好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些作者没有一颗勤于思想的大脑,没有 一副担当道义的铁肩, 抛弃了“文以载道”的古文人写作宗旨,文章里就没有正 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不肯定真善美,不抨击假丑恶。这些,大概自己也感觉得 出来,只好卖弄语言的皮表功夫,遮羞遮丑。
我对语言和思想性有一个比喻:语言是导弹的运载工具“火箭”,思想性是 导弹的“弹头”,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可以进行战略、战术打击的“导弹”。
因此,真正的好散文是“情、事、理”合而一体的,它是真、善、美和知、情、 意的高度通融。散文的创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像织布一样,以事件为纬(竖), 以情感为经线(横),以文学语言为手段,最终为读者提供一种独特的、生命的 体验,从而彼此产生一种心灵的碰撞和共鸣。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上面说到的格致散文的语言特色。她是一位女作 家,但语言上却没有一般女子惯有的华丽、温婉,而是极有男子之风。有评论家 说:
格致的散文主要胜在语言上, 其文字的节奏像匀速行驶的士兵队列, 敲着鼓, 踏着步子,从容不迫地走着他们自己的路,而不管世界变成了什么。
六是要解决好标题。
有人主张说:一半文章一半题。我非常赞成,好标题决定着文章的面目,甚 至是内涵,决定着有没有高度,有没有吸引力。如《满世界找你》、《走着走着 花就开了》、 《天上的门》、 《第三街呼喊第四街奔跑》, 《火车梦样穿过身体》、 《被拆散的阳光》、《子弹穿过脑颅的那一刻》、《一个 37 度和零度的女人》、 《正版的的春天》、《笔尖上的河》、《菊花绿了我就走》、《像鸟一样飞》、 《给狗让道》、《行走在卑微里的雕塑》等,一看标题,就想去读。
七是多关注和学习代表散文新动向的好作品。
要读过去散文名家的作品,如鲁迅、三毛、张爱玲、冰心、朱自清、沈从文、 徐志摩、张小娴、余秋雨、纪伯伦、张悦然、汪国真、贾平凹、丰子恺、毕淑敏 等。同时也要读一篇先锋作家的散文,如刘亮程、格致、李娟、塞壬、杨永康等。
八是是努力学习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
思想, 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渗透在艺术构思中、 饱含在艺术形象里的一种思想。
散文创作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对历史的穿透力、对国民性中 负面因素的针砭力、对作品中人物灵魂的拷问力、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力和表现 力。
思想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心量和眼量。是做人,是道德, 是人类文明的深度。思想的深度也是一种角度。站在世界之巅看天下,必然会看 9 得更清楚更明晰。散文的内容与思想血肉相连,散文的思想不只是材料、立场、 观点, 它与各种文学要素构成作品的肌理。散文的思想不都是在重大主题的反思 和抒写当中,也可以从微小角度切入,既要有独特角度,又有全人类的眼光,思 想才能产生。
理论的东西学什么,我主张第一要学文学理论和美学,提高文学修养;第二 要学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辩证论,以及相关哲性著作,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 辩证看问题、善于在复杂事物中把握矛盾主流等能力,熟练掌握思想武器,才能 准确把握社会生活和文学素材的本质和底蕴, 也才可以使作品的思想性可以站在 一个高位,最少认识事物不至于失之偏颇。
九是努力参加社会实践,留心观察生活。
这是老话题, 不多讲, 还是那句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 我主张我们散文写手都要做“三派”, 即“实践派”、 “实干派”、 “实力派”。
就是必须有生活底子,有吃苦耐劳精神,将理论水平、写作水平都跟上去,才有 可能出息。
总之,散文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悟、不断进步和提高的过程, 谁以为已经悟透了,站在一个巅峰上了,那就意味着他的艺术生命已经成为了 “终结号”。 10 也谈散文的突破 文/剑鸿 当下散文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思想、从气象和格局、从精神向度到文化 品质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正被越来越多极富睿见和责任感的人士引以为时代 文坛的憾事。归结起来,这些问题就是散文创作中鲜有突破,缺乏震荡人心、令 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这诚然是散文创作领域的弊病,但由此我却想到当下的社会人心,想到普遍 的虚华浮躁。
因为似乎有人说过, 散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流出来的, 是从心底、 从灵魂的深处流出来的。
既然是从人的灵魂深处流出来的文字,就注定其远离功 利、摒弃技巧、反躬静默、空灵厚重的品质,是最真实,最诚挚、最质朴、最深 沉的文字。注定散文文字要么是心灵震颤的旋律、要么是潜心沉思的结晶、亦或 是自我挣扎的产儿、解脱苦难的心经。
必须承认的是, 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可以让心灵震颤、让文字变得鲜活而富 于意义的事物。生活就如同现象之海,总是那样的波澜壮阔,时时存在着令人心 醉、 叫人心动、 让人心痛的场景, 处处隐现着深切观照的眼波、 突然临怀的温暖、 耀眼夺目的灵魂之光。汶川救援中的大爱无私、扶幼英雄的默默事迹、弱势人群 的哀哀告诉、 平凡人间的淡淡温情、 青年男女的爱慕思恋、 自然风光的摄人魂魄、 无限宇宙的神秘莫测。所有这些,如果人们能够静心体察,咀嚼反刍,定会令敏 感而深邃的灵魂在暗夜幡然有悟,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呼唤和呐喊,点亮蒙尘的人 心和眼球。
然而, 问题是, 我们会经常做这样的暗夜冥思吗?会时常让自己保持一份纯 粹的感动吗?会在独对心灵的时刻延续毫无现实干预的拷问吗?即使会, 我们又 能让这样的冥思、 感动和拷问在生活和生命里持续多久呢?扪心自问,我们如此 切近得触摸自己灵魂的时候是那样稀少, 以致于静思默想仅是喧嚣之余偶然的享 受,忍辱之痛只会在心间做短暂停留。更多的时候,浮躁的心绪会让灵光在瞬间 消失、 突然的感动会被柴米油盐荡涤无存,悲悯的心怀会在一阵喧闹之后无影无 踪,深沉的思索会被电话呼叫冲至脑后。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吊诡,一切都如流星 划过天际,一闪而逝,来不及沉淀就被甩进生命和历史无穷的深处。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古往今来如此,难道人性本性如是。如果我们要追寻 答案,就不得不反过来审视时代给人心留下的印记。利益至上的观念和实践,已 经养成了人们善于追逐、 向外而求的习惯,功利驱动更让人的心灵无暇安详地打 量自身的存在,遑论对众生生存的关切,对家国运途的挂怀。所谓道德、思想、 价值的失落,仅仅是人们在追逐功利之余多少有点自我装饰的感叹。正因如此, 冥想才日益沦为笑柄, 诗意生存才变成妄念, 长于书写才被称为神经过敏。
在“神 11 马都是浮云”的时代, 散文写作只是也只能是个体在寂静无人时的自说自话,是 孤独灵魂在独自舔抚伤口时发出的梦呓般的呻吟。
如果将散文比作文坛花园中最绚烂一丛的话, 那么散文创作者的生活现实和 环境,这些现实和环境带给作者的影响以及散文作者拥有的生命态度和生活高 度,就是散文的土壤。有什么样的土壤就有什么样的草木生长。由此我想到了家 乡的红桔,在桔林依然茂密、执着土地收获的年代,人们会用比红桔还宝贵的黄 豆做肥料,精心养护那赖以收获的的土壤,由此而得甘甜纯美的红桔之味,而一 旦当人们远离田园,放手耕作,疏于打理,甚而任其荒芜,红桔的品质就日益退 化, 变得酸而无味。
散文抑或如此, 要有突破, 就必得先有可能孕育突破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观察, 我就觉得当下散文的鲜有突破并不足为奇,因为我们缺少 唐诗宋词盛行年代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气派, 缺少能够让精神摆脱物欲束缚而得 自由和豪迈的土壤, 缺少能够与自然和心灵独立对峙的勇气和高度。我们不能期 望在年人均阅读量不足两本的国度,在“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的古训已然悬 置,本道俱废的今天,会有更多的智者和孤独的灵魂徜徉在高处,俯瞰人世,拈 花微笑,唱出天人合一的超验的生命之歌来。
本人不懂文论,初通文理,于文章创作上更是新手上路,并无意通过粗浅的 土壤理论让人们对散文的前途失望。恰恰相反,对网络文学的些许关注,常使我 感到,我们的时代不乏独行的思考的勇士,不乏力挺文道的睿智长者,不乏热烈 拥抱生命的生活英雄, 也不乏勇于担当的文坛脊骨。
我始终相信, 将来的某一天,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心灵有多重要的时候, 当人们越来越懂得慢慢行进比狂奔突进 更加有益于幸福的时候, 当人们更愿意做沉思冥想功夫的时候,散文的气象一定 会百花争艳、姿态万方。 12 当下散文写作的弊病 文/赵瑜 我觉得散文首先是好好说话。不用力。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 衣裳。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
这看似一个笑话, 但却重要。
我觉得一个写作者, 要有充分的自我认知能力。
要知道自己的本。是的,要找到自己的根。昨天翻《论语》,看到一句曾子的话, 这样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处的君子是指普通人。我也就不在这里卖文 了,不译,大家去咀嚼好了。
其实,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本都丢弃了,谈什么道。新散文和原生态散文都不 过是一个道,是衣服,是表面的,但本不在衣服里,本在身体里,在意念里,在 自然的状态里。
就我个人浅薄的阅读,我忍不住,要说一下当下散文写作的作文弊病。如下:
其一:用力过度 我经常看到《一把刀子割破夏天》、《被水洗掉的稻田》等等一类的散文题 目。甚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什么什么大奖,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的标题就类似于 此,叫做《一枚钉子在某某路上狂奔》。我觉得好笑。有必要这么写文字吗? 吃饭,行路,说话,穿衣都是入文的平常片断。有人写吃饱饭以后的样子, 有人写饥饿时的样子,这本无可厚非。可是,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一下笔就 很用力, 把文字像钉子一样往饭桌上朦胧的思想上砸,仿佛食物是一切比喻的源 头,写了半天,不知所云。收不回来,就言说,他已经模糊了记忆,不知道那天 一起吃饭时人物的模样。读者看了半天不知道他为什么看不清别人的脸。因为, 他根本没有在场,他根本是在想象。
其实,拼命想着与众不同,就有当作珍珠的危险,强迫症一样扭曲文字正常 的流向,长此以往,连好好说话都不会了。这样,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残酷。
其二:急于炫耀 这是我们的通病。因为我们贫穷,所以,总想炫耀。
一个打了二十铁的铁匠,他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身份。他也许怕别人看出来, 他是一个打铁的。但是,举手投足之间,外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打铁的。而我 们都不是那个打铁的人。我们只不过多路过几次那个铁匠而已。
当下散文写作者有的很聪明,对信仰、历史、地域、精神等领域很敏感。哪 怕只是看了两页宗教的书, 只在一个古镇上呆一天, 就能写出洒洒洋洋的数千言。
其实,这种炫耀式的写作,对散文是一种伤害。
我以为, 散文是滞后的一种情感外露。是停顿很久之后剩下的一些温暖的记 忆。所以,我经常希望看到银行职员来写钱财,医生来写人的生死,做棺材的木 匠来描述故事的结局。
我不是苛刻地要求大家去学做棺材, 而是要大家沉淀, 不要急于表达。
因为, 过了一会儿,事情就变化了。而我们不知道,仍然急切地向大家炫耀你所看到的 事情,多么无知。
其三:不真诚 13 虚伪。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作为这个时代的精神食物之一的散文,不可避免 地被撒上辣椒面和芥茉油。
读野史的人都知道,翁同禾在自己门上挂出“翁某今日洗脚”的牌子。
可是作为一个散文阅读者,我很少阅读到文字中所表达出的真性情。
多数散文写作者急于给别人解释某一次重要的时刻自己是如何见证, 某个灾 难自己是如何躲避等等重大的事件。他们很怕自己的形象不完美,很怕自己在文 字中平庸下来。
这是一种对自己进行虚拟的不真诚。
把日常的所有事件都忽略掉, 只写色彩丰富的自己,显得无聊。
其四:乡土成为消费品 实在不好意思。
我也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
所以, 下面的片断, 均称是我们。
当下散文写作,成功的和失败的,乡土散文据多。这些乡村歌手们,是一个 旁观者或者路人,他们有熟练的画笔和居高临下的表情。所以,乡土成了一个可 以用油来炒拌的食物。滋味虽然有了,却缺少良心。
中国的乡土在二十年里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经济学家、人文学者甚至 是一些政府官员都注意到,乡土已经没有营养,而是伤痕累累。可是在乡土散文 作家的笔下,见不到一丝疼痛,田原牧歌,花香袭人。
怀旧和避开, 使得中国的乡土写作处于真空状态, 很多年以后, 我们会感到, 我们这些乡土散文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消费者。吃了母亲的奶子,却不孝顺。
其五:同质化 缺少创新是当下所有文体写作的一个痒。城市是发廊和夜晚的悲伤,爱情是 电影或者一段音乐。阅读不是张爱玲就是博尔喝斯,呵,我故意写错的。
刘亮程出名后的第二年, 全国有成千上万的人把刘亮程当作衣服的尺寸和样 式,仿制,甚至粗制烂造。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病。
多数写作者都懒惰得厉害,没有任何创新意识。而一旦有新的想法,就又会 急着划圈子, 表明身份。
我有时候不明白, 是因为我们不够自信, 还是过分贫穷, 为什么老是集体手淫或者相互取暖。
经济和制度的剧烈变化,让中国思想界分化为新左派、右派和新自由主义。
可是,在写作的界面上,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往同一个避风口里挤。
文学不需要标准。模糊的才是好的。但决不意味着,好的东西是一样的。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小说创作进入浪费森林时代,只要你能写到床上,写到 股票上,写到公司里,写到官场上,写到案件上,就可以印刷成书。
而中国的诗歌进入到节省森林时代, 多数诗歌写作者都只能自己掏钱印刷诗 集,他们印少量的书,送少量的朋友,获得少量的赞美,完全进入自娱自乐的手 淫时代。
而散文却不,散文兼取二者。小说家们为什么写散文,因为他们有一些话必 须发泄出来,张扬出来,表达自己不是一个平庸的小说作者。
诗人为什么写散文,因为他们觉得粗糙有时候也是一种美,诗歌太光滑了, 像女人的身体,不能在上面做太久的停留。
然而,在这样一个非常适宜散文创作的时代,我们的散文写作者做了什么 呢? 同质化,没有性情,逃避,炫耀,用力,急于表达,圈子运动。
我觉得不好。我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14 写作的境界 文/黄叶斌 一 是久违的渴望,也是别样的惊悸:当面对浩淼无垠、水天一色、神秘莫测的 蔚蓝色大海时,我们除了惊叹、震撼与敬畏外,更多的是对其博大精深的窥视欲 和好奇感。于是,在观望、徘徊之时,我们以初识的青涩和矜持,与海浪嬉戏中 接受轻吻, 在退潮后捡拾几块贝壳海螺作为心爱的纪念。这可能就是我们初涉文 坛时的第一种境界吧——生活境界的诱惑, 让我们在新奇的探索中迈出蹒跚而稚 嫩的脚步,领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情画意! 是弄潮儿的宣言,也是征服者的意志:当海面上狂风卷起千堆雪时,当波光 粼粼的夜幕下海水温柔呢喃时, 我们驾驭着一叶扁舟破风击浪左冲右突,或头枕 海浪聆听大海的心语,于是,我们在生死搏斗中释放生命激情的活力,在亲密接 触中破译自然与人类和谐的情感密码。
这可能就是我们进入文坛的第二种境界吧 ——生命境界的昭示,使我们在社会文化语境下抒发个体情感体验的心灵回音, 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独具个性的“墓志铭”! 是天使的召唤,也是精灵的暗语:当海面上的风景已疲倦了我们的双眼,麻 木了我们的新鲜感时, 就做一个“蛙人”深潜大海的腹地探秘,揭开海底神秘的 面纱,挖掘千年埋藏的宝物,打捞时代遗忘的记忆。这可能就是我们登上文坛的 第三种境界吧——审美境界的感染,使我们以文体之美、结构之巧和诗性之真的 写作姿态, 对客观描述对象呈现出想象的奇特性、 情感的丰富性和意蕴的多义性, 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跻身于经典作品的行列! 二 对应于写作的生活境界、生命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是否可以说,一株文学 生态之树的萌芽、成长与成材,一般需要历经习作(或作文)、写作和创作三个 阶段,在一步一步地探索、积累、深化和升华中接近或完成于文学意义的个人价 值的实现。
生活境界是一种原始的山野、原生的酸果,是一种习作的初学启蒙阶段。一 般体现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 在好奇中小心翼翼地接触,在模仿中跌跌撞撞地学 步,在困惑中犹豫彷徨地坚持。这时的习作或者作文,是对生活的表现或记录, 是对生活画面情景的描摹,是对客观对象或具象的被动、表面的接受与反映。艺 术创作实践已经证明,临摹是走向创作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个文学大师,他必定 会受到前人或他人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回避、排斥或跳跃这个阶段几 乎是不可能的。幼稚与朴拙、浅薄与清新,大概是这一阶段习作的基本特点吧。 15 生命境界是一种对生活的观照、干预与选择,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觉醒与反 思,对人生意义的探讨、质疑与拷问。它如同一枚熟透的苹果,其光合作用已使 它告别酸涩的成长过程而步入奉献营养与美味的殿堂。处于这种情况,是一种写 作的自觉阶段,一种毫无功利的人性写作,一种欲吐而后快的情感表达,一种对 生活真义的艺术再现。
从目前的社会语境来看,这类以兴趣和爱好写作的人群占 很大的比例,如网络写手在各网站的文学栏目频繁亮相;个人博客、日志的开设 使文学写作成为个体生命记忆的符号和袒露胸怀表情达意的平台; 网络写作的随 意性和开放性, 发表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为业余作者的大军中不断涌现出作家阵 容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和现实的可能。这种自觉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 少数精英作者传统的纸质写作与发表垄断的颠覆与开拓, 是听从于内心指令和理 性呼唤的响应与实践, 是文学功能与影响力超越历史惠及后世的社会意识和集体 狂欢,是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精神能源的大释放。无疑,业余作者(文学爱好 者)或准作家、作家的日益增多,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之所需,是 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真诚而从容,率性而自主,大概是这一阶段写作的基 本特点吧。
审美境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作阶段,是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感性审视与 理性反思的艺术反映, 是不断否定自我超越他人的文学实践,是对历史事件人物 的诗性描述与现代生活情趣的冷峻观照,是精神诉求与哲理追问的有机结合,是 文本表意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本质、个人情感特质的契合融入,是诗性想象的感 召力与人文关怀的感染力的真实凸显。众所周知,经典作品无一不是审美境界的 最高体现:
不管是屈子宏篇长诗 《离骚》 的浪漫之光芒, 还是周敦颐微小品文 《陋 室铭》 的自励之警策; 不管是曹雪芹解读浸染“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醒的禅语, 还是东坡先生“大江东去”的人生慨叹, 他们的人格形象随着文学审美形象的建 构、 复活、 提升而得到永生。
可见, 文学作品的篇幅并不是衡量审美境界的标尺, 而个人的生活历练、内心体验、艺术涵养、诗性智慧与率真性情才是进入审美境 界的“通行证”。实践证明,业余作者与天才作家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在文学 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数量的累积可以渐变为质量的飞跃,作品的价值依赖时间老 人的评判,时尚时髦时兴的作品未必能行走长远。内敛而厚重,精致而自由,大 概是这一阶段创作的基本特点吧。
三 三种境界的划分与描述, 只是一种逻辑上的界定与解读而已。它在实践中往 往是以三维立体交织的方式出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表达与体裁选择、 人物塑造与 情节演绎中:作者或作家可能对某一种文体很擅长,并且佳作迭出游刃有余,而 在某一种文体的创作上却是生涩稚嫩捉襟见肘; 可能在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上写出 独具特色和神韵的文字, 也可能在较生疏冷僻的领地开辟新的创作之路,如历史 题材小说、科幻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等。这样,他的文学之舟可能有时会顺水激浪 过千山, 有时可能会触礁搁浅空叹息。即使历史上的大作家也不会篇篇文章妙笔 生花, 其违心的败笔或应酬之作有时也会在文学审美境界的长廊里留下反面的教 材和真挚的告诫。
作家也不是万能的真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激励着 我们在煎熬中前行,在困顿中超越,在磨砺中涅槃——让心智、激情和才华抵达 生命的极致、走进审美的殿堂! 16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 天地境界, 说明了人的觉解程度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文 学境界的理解或剖析, 只是一种自我的警示和超拔而已。如果说生活境界是一种 旁观者的形象,生命境界是一种参与者的形象,那么,审美境界就是一种圣人入 世的形象了。
尽管这种类比很是蹩脚,但是它至少说明了一种清醒而理性的写作 者对于文学价值追求的意义所在。
对于我来说, 目前的状况可能只是处于第二境界,并且还带有第一境界的痕 迹,或者说,正在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的转型期内。而升华为第三境界,还需要 假于时日与定力的锻造,假于鼓励和批评的摔打。但不管怎样,在网络或博客上 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责任田,是一种人生的约定,也是一种文学的使命。用阅 读滋润视野与情怀,用思想喂养孤独与饥饿,用写作点亮心灯与人生,是我的不 悔的精神追求! (注:此文于去年被泰州市高考语文练习题采用;《散文福地》系《东方散 文》杂志的天津增刊版) 美丽的散文世界 17 文/方涵宇 在风光旖旎的文学林苑里,如果我们将长篇巨制的小说、戏剧比作巍峨的殿 堂楼阁;那么,短小精悍的散文便是这林苑中的假山亭池。若没有“殿堂楼阁” 般的巨制,则不足以显示文学之宏伟壮观;而缺少“假山亭池”似的小品,也不 能体现出文学之丰富多彩。
毫无疑义,散文在对宇宙人生的表现上,有着自身的局限。它无力驾驭复杂 重大的社会主题, 不擅长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从而对人生作出比较深广的艺术 概括。因此,有人认为“要大规模的‘暴露’,或者有作有为的‘表现’,总得 写小说或剧本。”故而,近几月来我试着在写一部反映自辛亥革命以来,在风雨 沉浮中一个家族命运的长篇小说, 时间跨度大, 所涉人物众多, 其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事物的局限,恰给正是事物的特征。散文作者凭自己之灵感和智慧, 将自己之亲感至诚, 奇思妙想, 托任何之题材, 取随意之形式, 自由灵活地抒写, 这却是唯独散文才具有的妙处。
有人曾将散文看作文学宝塔的“根基”,绘画艺术的“木炭习作”,这固然 有一定道理;因为多写写散文,确实能够有助于人们坚实的文字功力的磨炼。但 是,散文不仅仅是“根基”,或“木炭习作”,它同样是文学“宝塔”的“塔 尖”,“绘画”艺术中的精品。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般的小说家不一定 能够写出很好的散文, 但是优秀的小说家能够写出好的散文;一般的散文家也不 一定都擅长小说创作, 但是杰出的散文家倘若动手去写小说,其写出的作品决不 至太蹩脚,而且会别具风致的。同时,有不少作家,年青时是从写散文入手,步 上文坛,成为小说名家;而到了晚年,他们又将其对于人生的静观、回忆、深思、 体味,付诸于自由灵活的散文文字,使人读之梦思神往,益智陶情。
散文,看起来朴朴实实,明明白白,既不神秘,也不深奥,易写易读。可是, 真要写好固属不易,即真正读懂,也是困难的。这是因为散文的写法,“是将作 者的思索体验的世界, 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 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 其实却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日: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 要将自己对人世的深刻体验, 熔铸在轻松自然的形式里,若没有一个“伶俐的耳 目”和“深着的思想”,以及一副灵巧娴熟的笔墨,那是难以奏效的;同样,我 们读者若没有作者那样的修养和智慧,又如何通过“平淡的谈话”,领会其中 “深刻的意味”呢? 真正写好散文和读懂散文,自是不易的;而要作好散文创作艺术谈,则更加 困难。因为散文的写法,实在是太灵活,太自由。选材、构思、结构、行文,主 要受作者意兴的控制,所谓“以意投法”,而非“以法投意”;既然如此,世间 事物纷纭万状,作者的个牲千差万别,个人之情绪、意兴,又往往变化瞬息,那 么,其构思行文,又如何不仪态错综层出不穷呢?因此说,写文章本无一定“法 度”,只是尽性、尽势,以笔至为“法”;假若“以法投意”,“循规蹈矩”, 便没有了散文的千姿百态。但是,倘若认为写文章可以全凭兴会或灵感,自然天 成,那也是片面的。叶圣陶说得好:“假若自问不是特殊的天才,还是在这里那 18 里顾到一点,审慎一点,这样做的时候,总不至于耗费了笔墨,徒然使自己不满 意”。即便是“所谓特殊的天才,他固然舍弃法度,而同时也创造法度。要是创 造不来什么,一方面却又不屑一顾,哪有不成一团糟的?”事实上,尽管散文的 写法是那样灵活自由,看起来似乎是信手而书,随意涂鸦模样,而骨子里却隐藏 著作者的匠心经营、刻画的功夫。只是功夫成熟之后,在作者写来,感觉自然轻 松,顺势而成罢了。在读者看来,则仿佛是随随便便,自然天成的一般。那些个 反对“讲究规律”,总结经验,谈论技巧的“天成”论者,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 受着别人的或自己创造的“规律“经验”和“技巧”的支配。
虽然,在鲁迅看来,散文这种文体是“可以大而化之的”、不讲章法的。但 如果深入研究散文名家的作品,不难发现,还是有章法可循的。按照文章的结构 形式,“五四”散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层式 即整体提出散文的主题,或 以主题相关的事物, 再逐一如抽丝剥茧般的娓娓叙述。排比式 即用几个与主题 相关联的素材,为衬托主题服务。文章往往前后珠联壁合,就使文中境界兀出, 神韵顿生。渐进式 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演变规律,或顺叙,或倒叙, 或经纬穿插。在“五四”散文中,这种式样居多。
我们说“文无定法”,是要作者写文章时能“以意投法”,勇于创造,而不 拘于前人成法。我们反对把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散文创作,凝固成几条僵硬的 “写作教程”,让人们按谱填词式的去作文,但并不否定中外散文艺术传统、经 验与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和总结 的过程中, 我时刻注意的是, 如何不有违于散文创作的丰富性、 多样性、 灵活性、 自由性,从尽量宽广的视角,来考察其艺术的经验和规律,而不使“法度”成为 散文创作桎梏性灵、束缚手脚的写作“法典”。
散文创作艺术,确是一门涉及知识范围极其宽广的学问。我深切感觉到,每 一开卷,每一思索,甚至对那些熟知的散文作品及评论的每一次重读,都会产生 新的思想和领悟,逼得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先前写的那些旧作。
写到此时,冬天的阳光自小窗斜逸进书房来,这时读书是很惬意的事。随手 拾起一本《中国现代散文选篇》,便进入了散文的芳草地。在这本荟萃了中国现 代散文名家的集子里,我读了鲁迅、周作人、茅盾、巴金、郁达夫、冰心这 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宛如夜空中的星斗,是会永远熠熠发光的。他们的作品,并 不都是辞藻华丽的。语言的平淡与不事修饰,似乎是共同的特点。然而,虽是平 淡的文字,却“平”得惹人喜爱,“淡”得有滋有味。不拉杂,不晦涩,吝辞啬 句,惜墨如金。他们的文章中,很难读到很长的句子,长句阅读起来费神费解, 而短句则不然,读来轻松,又添气势,使文章更具磅礴之力。文章的语言,虽谈 却雅,因其雅,方显出文章之美。看似不经意,实际是精心布局、苦心经营。人 们常常把散文称作美文,美文当然离不开精美的语言。读这些语言巨匠的作品, 仅凭那些玲珑剔透、气势恢宏的文字,就足以拍案叫绝了。大有平地起峰谷、静 水见波澜之奇崛!其驾驭文字的能力,的确为一般人所不及。“五四”以来的散 文家, 其风格各异, 自成一家。
有人把他们划分为“文人散文”、 “学者散文”、 “才子散文”纵观“五四”散文,其总体结构是: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就此 生发开去,挥洒自如,最后再将散开的网,轻轻一拢,照应首尾;也有想到就说, 19 说完为止的。但不论是哪一类,“五四”以来的散文名家,都切实做到了“形不 散, 神亦不散”, 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结构, 又给文章以大气之感。
在他们的笔下, 总是那种从容的笔调、激扬的文字、博雅的情怀、丰厚的知识。总是洋溢着兴味 盎然的情趣, 充分体现了散文大家对素材的剪裁得当。从而增加了那些优秀的散 文名篇的可读性与赏析空间。
在当代散文文苑里,我们读到的许多作品,多是如余光中所评价的-----浣 衣妇似的散文, 伪学者的散文和花花公子的散文。
具有“性灵”的散文却不多见。
好的散文,或凭借阅历反思历史,或发觉人格印痕而感悟人生,或着眼于寻味生 命的历程总是“言”之有物的。散文是学问文章,看似人人都可以做。但做 人做到注重人品时,这人必然高风亮节,洒脱超逸。做文也是同样的道理。除了 学问文章,还应该是道德文章,要讲“文品出于人品”。好的人品与文品,是中 国当代散文构建的基础,也是其精髓所在。
美丽的散文世界是香榭。那里有浅草凝翠、小湖含烟、亭桥虚缈飘着幽 幽的书香和淡淡的花香。榭是水上建筑。《红楼梦》有水是女儿骨肉的说法,水 是至柔的,水上建筑,便有仪态万方,且有暗香浮动。用以比譬散文,不知是否 妥当。
散文是读书人的百草园, 一切美好便聚集在那里。
我时常想:
但愿我的“香 榭”,可以是“香格里拉”山谷中一处小小的庭院。
在这个寂寞的午后,我翻看着《中国现代散文选篇》,便有感而发说了以上 这些话。既然喜欢写作,就应该有责任感,让你的智慧和才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 活。我知道,在这方面我还做得不够,惟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进步。从时间上 算起来, 我写散文己有八九年了。
我喜欢随缘, 不大会经营自己, 这也许是缺点, 但也可能是优点。我写的都是一些平凡的故事或简单的事理,没有大题材,当然 也不算大制作,是平常的文话。有人说我很唯美,有如我喜欢梨花,梨花带雨, 这个“带”字,就是与生俱来,那“雨”便是花蕾溢漫的水气,有灵性,不是真 雨,却是真景致。散文就是这样,能够让人感受到纯自然的魅力。我呢,常常陶 醉在美丽的散文世界里,一盏香茶,一塘炉火,一任神游。但散文世界的门扉, 是永远敞开的,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坐坐。 20 散文形神论 ——一种与“形散神不散”不一样的散文观(文/杨文丰) 一、散文形神之本质认识 如若散文之“形”, 今天乃仅仅被视为“内容”或者“题材”,就将流入简 单空泛的悲哀。
散文作品的色泽、层次、格式、语句、修辞、情节(细节)、人物、事物、 境况等因素,都隶属于形的范畴。
一篇散文本身,也是一个形,——一个完满或残缺的形。
散文之形,可以客观物事出之,也可以由文字累积辐射形之,甚至还可以虚 拟之。
散文的虚拟,来自散文家的联想和想象。
散文之“神”, 仅是“中心思想”吗?中心思想,依赖的是散文家的理性思 维,即智力因素。其实,散文创作,除与分析、综合、升华、扭曲、论述等智力 因素有关外,还与直觉、灵感、顿悟、印象等非智力因素相关。
因而,中心思想固然是神,但却嫌概念而单一。
其实,气韵、语态(譬如幽默)、节奏、感觉、情绪、原则乃至风格,都应 该是散文之神。
一形可以出现多神。譬如象征散文;喻义大于本义的象征物,在不同人等眼 里,审美效应不尽相同。
不单一之神,更加富有美学意义。
打个比方,形若是一位完满的女子,神就是其风韵 二、散文形神关系 散文的形神关系,不外乎存在如下三种类型:
1、形散神散,即形聚神散。象征性散文,可以属之; 2、 形散神不散, 即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称霸”散文园地的所谓模式散文; 3、形不散神不散,亦即形神俱不散(聚)。记叙单一物事的散文属之。 21 一物事一主题,可谓天然的形神俱不散矣。多物事必然形散,而神可能散, 也可能不散,——完全取决于散文家之意识或无意识处理。
神由形生。
形乃神的客观寄寓,神是形的本质外化。
形是“经济基础”,神乃“上层建筑”。
形是一泓水,神乃炎阳下袅袅缕缕的蒸汽。
形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层面。
形式,也是内容。所以,形亦是神。
纯议论型散文:天然的传统意义之形象消隐泯灭,而意之神显灵生。
“形散神不散”之核心,在于神不散。
绝对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是没有的。
绝对的“形散神不散”,客观上陷入了观念悖论;一只青花瓷碗,咣啷一声 “形”碎,还有集中的瓷碗之神么? 三、突破单一的“形散神不散”模式禁锢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创作的典型模式。
“形散神不散”已使相当长时间的散文创作, 在客观上滑向了显而易见的倾 向性抒情的斜坡。
文学修辞手法抒情,摇身一变得道而成为问题,甚至成为文学,必然导致散 文的灾难。
“形散神不散”——也曾经是新理论——给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在于:
——让散文在彩色而甜腻的口令里原地踏步,虽然偶有声色甚壮,然终究表 现为队列单一,滞留不前。
散文天然似水。
水,可以大江东去,可以细流潺潺,可以闲静柔软如湖泊,也可以浩瀚壮阔 如海洋。静蓄于方池里是水,活动于天地间也是水。随物赋形,随景泛生,变幻 22 莫测,云蒸霞蔚。
所以,散文形神关系有多少组合,有多少细微的差异,文式就应该有多少类 型。
“形散神不散”, 充其量只是散文创作的一个文式,绝不是唯一的和最终的 模式。
散文今天的发展流向,正以冲脱散文的人为模式为显著特征。
冲出模式,还原和弘扬散文的本体精神,散文才能走进生活天地。
(今日散文的走俏,正是由于读者发现:除了曾经“走红”的所谓“形散神 不散”的模式散文外, 还有那么多并不呈什么模式的散文——她们主要还是灿烂 的三十年代的众多名家散文。) “形神俱散”的散文,作为冲破单一的“形散神不散”的模式的一种散文, 在现阶段,我以为带有更加宽泛的生气和活力。
在中国散文史上,形神俱散的散文,本来也很多。譬如,《庄子》里的许多 篇章,梁实秋先生的诸多名篇,都属此类代表作品。
形神俱散的散文之魅力,在于能否辐射出启智启美的思想。
四、散文美学准则:“形神和谐,启智启美” “形神和谐,启智启美”,可视为散文创作的美学准则。
虽曰“文无定法”,然却“文有准则”。
准则不是模式。——准则属普遍规律。
一篇成功的散文是一个系统。
“形神和谐”是系统的最佳状态,“启智启美”是系统的最佳功能。
(从这个角度出发,“形散神不散”的理论,至多只说明了一种系统,而并 无表征出其它的功能。这是一种理论的残疾。) 艺术美的最高结构组合,是“形神和谐”,审美的终极目的,是“启智启 美”。
“形神和谐”,是“启智启美”的前提; 23 “启智启美”,是“形神和谐”的目的。
“形神和谐”,体现了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的节制、适应、合理和美满。
“形神和谐”, 是形与神在散文家的心智和性灵上的辨证统一,是散文家独 特的“散文哲学”之自发或不自发的流向。
和谐是风格的出发。
当散文家“独家”的至性至灵、“散文哲学”表现为行文“形神和谐”时, 才有可能出现“启智启美”的风格化效应。
“形神和谐”失衡,美学品位必欠缺“火候”,“启智启美”必成为云烟。
形神之间的种种关系,都可以出现属于本身的和谐。
“形散神不散”,充其量只是一种和谐,而不是唯一的和谐。
“形散神不散”,充其量只是“形神和谐”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形神和谐,启智启美”,本质上代表了散文艺术宽泛的美学界定。
惟宽泛的理论介定, 才利于散文艺术发展和突破,才利于体现散文的本体精 神。 24 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 太行风(转) 新散文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兴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有不少散 文研究者从它的发生、命名、立场、写作姿态、自由精神以及材料、结构、篇幅 等方面对这一散文现象进行考察,但细读这些文章,发现总体的把握,散点的描 述多,而局部的透视,就某个“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文章较少。鉴于此,本 文拟从散文语言, 即“语体文体”这一视角对新散文进行探讨,以此探测新散文 在文体方面的革命, 尤其是在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上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还 存在着什么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一、重新发现语言的活力 诗歌有“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散文不像小说 那样可以靠故事情节、 人物塑造和多层次的生活场面的描述来吸引读者,又不似 诗歌那样以精致的意象组合和瑰美的想象力给读者以美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可以说超过了小说和诗歌。然而在过去,我们对散文语言的认 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我们一直认为,语言只是为了表达主题和思想而存在的 工具。这其实只是从修辞的层面上来理解和运用语言。于是,在“语言是一种工 具”的观念指导下,传统散文特别强调炼词、炼句和炼意,人们对散文语言的要 求是精确生动和形象,而忽视语言的个性化、排斥语言的异质化,更没有意识到 语言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最为基本的表现,是一种如苏珊朗格所说的符号化了的 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
由于传统散文的个词的指意、词与词的配搭关系被严格固 定,散文语言无法容纳进无限的能指,无法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自由的组合, 如此一来, 散文的语言自然也就越来越公共化和平庸化:许多散文包括一些经典 散文的语言看起来简洁优美,精确形象,且十分符合语言规范,而内里却是老气 横秋,迂腐雷同、毫无个性,更有的甚至是一种“木乃伊”式的语言。
新散文的写作者们显然不满足于传统散文语言这个“常态”和“常量”对 散文文体的束缚, 他们着力于从多方面对散文文体的“变量”进行探索,而语言 的革新正是他们进行艺术革命的重中之重。
因为他们意识到散文的最终的问题是 语言问题。一个没有语言自觉的散文家;或者他的语言不具备创造性和纯粹性, 他的一切努力都注定是徒劳。因此,他们执着于寻求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试图使 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都熠熠生辉,透出个性的力量和创造的光芒。比如宁肯 就宣称:“我认可的散文应该是这样的:可以从任何一个词语或段落进入阅读, 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止步,这是我所理解的散文的语言”。也就是说,在新散 文作家眼中,散文的任何词语、句子或段落都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并不仅仅 是记事与传达思想的工具,也不依赖于整体的框架而存在。这与那种炼词炼句, 字斟句酌的传统散文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这是进入某种特定的状态,抵 达某种形式之后,从意识深处,从心灵里自行涌现出来的语言。
这种语言其实是对语言活力的发现和回复。而发现和回复散文语言的活力, 则意味着必须对人们熟视无睹的语言进行伤害和治疗。这正如于坚所说:写作就 25 是对词的伤害与治疗。你不可能消灭一个词,但你可能治疗它,伤害它,伤害读 者对它的知道。
于坚在这里所强调的“伤害”与“治疗”,其实就是语言的“陌 生化”。即排除固定的、程式化的语言秩序,到公共词汇的人迹罕见处去寻找散 文语言的个性,而从充满歧义的地方感受到散文语言的诗意。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对传统散文语言的“伤害”与“治疗”,不仅仅是于坚个人的冲动,而几乎 是新散文作家的共识。
总体来看,新散文所寻求的,是一种极具文学张力的语言组合。这种语言有 无限的扩张性,变得出各种花样,甚至装得进无限的内容。这种语言,显然是对 以往的散文标准语言的偏移、扭曲和变形。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颠覆了 以往的散文话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散文语言的革命。
二、语言的在场状态 说到散文的在场状态, 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近两年颇为火爆的“在场主义” 散文流派。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在新散文家们开始进行语言革新时,他们就十 分强调语言的在场状态。在他们看来,为了抵制体制化语言、公共性语言和习惯 性用语,就必须强调作家介入事物,必须具备一种在场的状态,只有“介入”和 “在场”才能带来语言的个性化和质感,并由此创造一种语言的新秩序。不仅如 此,新散文作家还认为散文不应该只是回忆、交代、说明,它应是共时状态,是 自由翱翔的,同时它是跟着感觉走的,是生命的自由自在的释放过程。宁肯的散 文《天湖》,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创作理念:
他们蹲在草地上开始用餐,举杯,吵吵嚷嚷,越过他们模糊的头顶,牛羊星 罗棋布; 还可以看见一两枚牧人的灰白帐篷。
骑在马上的人站在荒寂的地平线上, 像张幻影,一动不动,朝这边眺望。然后,就看见了那片蔚蓝的水域。很难想象, 在西藏宁静到极点的崇山峻岭中,还隐藏着这样一个遥远的童话世界。据说,当 西藏高原隆起的远古,海水并没有完全退去;在许多人迹罕至的雪山丛中,在高 原的深处,还残留着海的身影,并且完整地保留着海的记忆,海的历史,以及海 的传说,只是这些传说只能到鸟儿的语言中去寻找了。
《藏歌》的开头也同样呈现出了在场的语言状态:
寂静的原野是可以聆听的,唯其寂静才可聆听。一条弯曲的河流,同样是一 支优美的歌,倘河上有成群的野鸽子,河就会变成竖琴。牧场和村庄也一样,并 不需风的传送,空气便会波动着某种遥远的类似伴唱的和声。因为遥远,你听到 的已是回声,你可能弄错方向,特别当你一个人在旷野上。你走着,在陌生的旷 野上。那些个白天和黑夜,那些个野湖和草坡,灌木丛像你一样荒凉,冰山反射 出无数个太阳。你走着,或者在某个只生长石头的村子住下,两天,两年,这都 有可能。有些人就是这样,他尽可以非常荒凉,但却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 在聆听大自然的同时,他的生命已经无限扩展开去,从原野到原野,从河流到村 庄。他看到许多石头,以及石头砌成的小窗——地堡一样的小窗。他住下来,他 的心总是一半醒着,另一半睡着,每个夜晚都如此,这并非出于恐惧,仅仅出于 习惯。 26 与强调精神和生命的在场状态,强调视角与意识相一致,新散文作家还特别 喜欢在精确客观的描述中,使语言体现出内倾性和感觉化的特征。在这方面,格 致的写作颇具代表性。在《转身》里,她这样写“楼梯”和“恐惧”:
恐惧是从楼梯的积尘中衍生出的怪物。
它从灰尘与阴暗潮湿中获得了生命后 就迅速长大, 然后从楼梯上一阶一阶地慢慢爬上来。从楼梯上爬上的恐惧是一个 高大的黑影,它立在我的面前,张开手臂拦住了我的去路。
在这里,格致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来写楼梯的拐弯处升腾起来的“恐惧”,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段话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是拟人化修辞背后的内心感 觉和个人化的声音。当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不止这些,接下来作者描写罪 犯用双手抱住我时的感觉同样精确且富于在场感:
当那些对付我尖叫的士兵如潮水一样退却后, 手掌与我的嘴唇之间出现了一 丝空隙, 我的声音得以从这空隙爬过。如一颗种子的幼芽蜿蜒地爬过压在它头顶 的石头,从一侧将头探了出来。我的声音从他细窄的指缝中滑出,如饴糖一样扯 成粗细不匀的条状。
他的手被我紧紧地抱住了。
他略挣扎了两下就不动了。它们如两只小绒毛动 物,在我手掌的温暖怀抱里很快蜷缩成一团,又闭上了眼睛,准备睡上一大觉。
它们似乎为寻找这个小巢跑了很多岔道。
我的热量不断地从双手的气孔里喷射出 来。潮湿温暖的气流包裹了他的手,使他一直不安地处于被催眠状态。
对“声音”和罪犯的“手”的描写,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如“我的声音得 以从这空隙爬过”, “我的声音从他细窄的指缝中滑出,如饴糖一样扯成粗细不 匀的条状”, 以及“它们如两只小绒毛动物,在我手掌的温暖怀抱里很快蜷缩成 一团”,等等,都是奇特而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与精致的描写,不但使抽象的 东西变得形象可感,而且当它与个人的经验,与在场的状态、起伏不定的心理流 动,以及一大堆说不清,道不明的记忆、感觉、推理、议论纠结在一起的时候, 它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一种不同于传统散文语言的个人语言方式。
需要 指出的是,在格致的《转身》中,类似这样通过精致的细节描写并借助比喻和拟 人化的修辞手法,以此来营构一种在场语言状态的例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而 在《利刃的语言》中,她更是将这种在场的语言状态发挥到了极致:
残留的西瓜汁液,正从刀尖一滴一滴缓慢地滴到地上。它们是淡红色的,跟 人体的血液极其相似。刀是月牙形的,刃口比刀背长出约一倍,在强光下反射出 刺目的光。它距我只有二十厘米,只要二分之一秒,刀就能将这段距离变成零甚 至负数。 刀是嗜血的, 它永远乐于在柔软的不堪一击的肉体上证明自己是一把锋利的 刀。刀面对石头的时候是会低头并且绕行的。。但我不是石头,恰好是一堆柔软 的肉。刀已看见了我,并且露出了笑容,正在一毫米一毫米地向我移动。它可能 是厌烦了那堆西瓜、 厌烦了西瓜发出的嘎嘎嘎嘎清脆的哭叫声。它想换一个略有 27 些弹性的东西。
将“利刃的语言”描状得如此惟妙惟肖,且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我想唯有像格致这一路信奉“每个词都呈现意义”的新散文作家才能做到。
如果 对“利刃的语言”稍加分析, 我们还发现这些细节或物的背后都散发出一种不安 的气味,折射出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正如南帆所说:“格致叙述的世界隐藏 了许多莫名的敌意。危险潜伏在所有的角落,随时可能一跃而出,攫住柔弱的猎 物。格致始终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一个警觉的距离,惊悸与不安闪动不已”。
正因为相信每个词、 每个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所以新散文作家写可恐惧的 “楼梯”,写“利刃的语言”,写怕冷的“树”,与我同谋的“道路”,像侠客 般的“绳子”他们不仅沉迷于细节,同时还有一种恋“物”癖。此外,还 喜欢将许多概念、 名次引进散文中, 这些都可视为对传统散文语言的背叛与挑战; 也可以说, 在他们那里, 散文的语言可以向各个角度敞开。
这一点, 不但在格致, 在张锐锋、周晓枫、雷平阳、黑陶、庞培、吕不等的散文中也都有突出的表现。
三、隐喻性、意象化与陌生化 除了在叙述中嵌入大量精彩奇特的比喻和隐喻, 新散文作家对意象也有着特 别的癖好。
不过他们的意象不是传统散文中那样单一清晰的象征性意象或并列意 象,而更多的是繁复的、潜沉的扩张性意象。比如雷平阳的《火车》一开头,作 者就这样写道:
很多时候,“下落不明”这一个此条总是固执地出现在我的头脑中。火车行 驶过的地方, 有无数的尘埃飞扬, 它们像田野上破碎的昆虫, 在光线中打开翅膀。
那些窗口上的脸,是水中蛇的脸,冰冷而迅速,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就 像一只蟋蟀嘴中的草叶,从这一亩地搬到另一亩地,最后被带进黑暗的地缝。
由火车的行驶来证明“下落不明”这一词条,这样的联想本来就很奇特。再 用“田野上的破碎的昆虫”、 “水中蛇的脸”、 “蟋蟀嘴中的草叶”等一系列意 象来表现火车和旅客的脸,这样的意象组合的确打破了传统散文固有的思维模 式。雷平阳的散文语言,常常嵌进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的意象。在《金色池塘》中, 他这样写池塘:
池塘的四周长满了杏树和杨树。杏子熟了的时候,满树的毒虫就从腐朽的叶 片间徐徐往下掉,掉在水中,被水淹死。池塘中因此翻卷着毒虫绚丽的小尸体组 合而成的波涛——谲异的波涛我们的池塘,藏着光,藏着光的刀刃。这种 时候,采杏人就会坐在杨树的阴影里,吃着杏子,唱着歌,看着从村子里拥来的 成群结队的鸭子。鸭子金黄色的扁扁的大嘴,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的反光像一 柄柄神奇的小斧头,砍伐着谲异的波涛。
不同于雷阳平那种浪漫的想象,诡异跳跃的意象组合和诗一般的神秘气息, 黑陶散文中的意象有一种精度和密度,这给他的语言带来了坚硬的质地。他以 “照相多元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工匠式的精致老练,写下了皖南的色彩、记忆 28 和想象, 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丰茂的生活意象将现实和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当 然,谈到语言的意象化问题,我们不能遗漏了张锐锋,这不仅因为他的散文中有 大量的意象出现, 而是由于他的散文语言经由意象的组接而透出一种智性与诗性 相融合的意味。比如他写《古战场》:
公园前四世纪的道路是狭窄的,它可能使一切事物在道路上相遇。正是这一 点,使庄子在凝视前方时,发现了一只骷髅。庄子勒住骏马宝鞍向后倾斜。那一 刻,世界如此之轻,他所踩住的只有一双金属打制的马镫。
在《群山》中,他这样写城市边缘的墓地:
我发现, 墓地里的柏树比任何地方都要旺盛,这种不易成长的树有一种对死 亡格外敏感的特性。它的栽种被用来指向人们的特殊意义,死亡是常青的。只有 惟一的解释,那就是,柏树是死亡的紧邻,它极易在坟墓上呈现生机。它只是以 一种物质的幻想来指出, 死亡对万物的滋养具有绝对的价值。树林里传来了一条 狗的叫声, 一群羔羊散漫地分布在墓地的树林里,那里有着由死神带来的阴凉之 感,又有与之对应的向上生长的青草。羊群啃吃着它们所喜欢的,发出了宏大的 与世界相对称的声音——有如死者对生者的慰籍, 它拥有音乐里所能展现的复杂 旋律之美。
在这两段文字中,聚集了道路、庄子、骷髅、骏马、宝鞍、金属、马镫,以 及墓地、柏树、青草、狗、羔羊、羊群、音乐等大量意象。这些意象的交替出现 和巧妙组合,与作者的生命体验、精确细致的艺术感受、超拔的想象力和思辨力 融为一体,自然便恢复了语言的活力,拓展了语言的意义空间,创造出了一种新 的语言秩序。
四、日常性、戏谑性与悖论中的反讽意味 反讽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素。
在西方, 反讽不仅有着悠久深厚的传统, 而且从古至今都深得作家的青睐。从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柏拉图 的对话到文艺复兴时的拉伯雷、塞万提斯、斯威夫特,再到现代的普鲁斯特、卡 夫卡、加缪等,统统可以纳进反讽作家之列。反讽最初是一种“佯装无知者”的 文学修辞范畴,它常常与戏拟、讽喻、详谬及悲喜剧联系在一起,其特征是通过 “说与本意相反的事”, 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借此拉开作品的表层意义与深 层意义之间的距离,加强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到了现代,反讽的范畴又进一步 扩大化和复杂化, 它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修辞的功能外,还融进了“反讽 视境”、“悖论”、“荒诞感”、“反思性体验”等因素,即是说,在这一层面 上的反讽, 主要是指作家面对根本性自我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 境况,如卡夫卡的《城堡》,迪伦马特的《诺言》就属于这一类的反讽。
与西方源远流长、 广泛运用的反讽传统相比,中国文学中的反讽原素总体来 说较为稀缺。特别是在散文创作中,我们更是极少见到反讽的表现手法。直到上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著作家思维方式的活跃以及散文艺术的开拓,反讽的表现 手法才逐渐被引进到散文中来。开始是余秋雨、韩少功在作品中时常使用。如余 29 秋雨的《道士塔》这样写王道士:“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窑里转转, 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住的宅院”。“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的一笑,顺便打听 了石灰的市价。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这里的“他住的宅院”、“憨厚 的一笑”、 “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采用的其实就是反讽手法。
它以作家的“知” 来反衬王道士的无知, 以祖国无以伦比的灿烂古代文化来反讽当时官府的无能和 王道士成为莫高窟当家人的荒谬以及作者的愤怒而又无奈的心态。
这种反讽的笔 调,在《道士塔》中还有好几处,在余秋雨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出现。韩少功的 反讽更是随处可见、举不胜举。如:“就这样从物质领域渗向精神领域,力图将 精神变成一种可以用集装箱或易拉罐包装并可由会计员来计算的东西” (《处贫 贱易,处富贵难》)。“汪国真式的贺卡诗歌热销行将过去,宾馆加美女加改革 者深刻面孔的影视风尚也行将过去,可能老板文学的呼声又将纷扬而起。这种呼 声貌似洋货,其实并非法国技术丹麦设备美国口味”(《无价之人》)。“这样 做当然简单易行——富贵生淫欲这句民间大俗话一旦现代起来就成了精装本” (《性而上的迷失》)。及至到了 90 年代中后期,用反讽的语言来解构正统中 心和虚伪的崇高的作家就越来越多了,其中广受赞扬的是王小波。王小波不但大 量运用“反讽”的手法, 甚至可以这样说,反讽已经成为王小波散文的主要构成 因素,它最充分地显示了王小波的生存智慧和叙述智慧。此外,在流沙河、孙绍 振、南帆、叶延滨钟鸣等人的创作中,其语言也带有明显的反讽成分,这既是他 们写作的一种姿态; 同时, 反讽也是他们的散文区别于古典散文的主要标志之一。
和喜欢用奇特的比喻、 大剂量的隐喻和意象组合一样,新散文作家也普遍地 喜爱反讽这一表现形式。只不过,他们的反讽与王小波、韩少功等的反讽有所不 同。王小波等作家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和美学视域中的反讽。而且,他们的反讽 更多时候只停留于文学修辞的层面,而在新散文作家这里,则既有文学修辞层面 的反讽,又有以“悖论”为特质的“现代视境”中的反讽。具体来说,新散文作 家的反讽主要有三类:
一是在平面的叙述,在日常生活的大白话中体现出反讽。在这方面,于坚、 马叙可视为代表性作家。马叙的《从东到西,四个集镇》、《在城镇,在居室》 等作品,只是平面地、记流水账似地罗列了小镇上的各种景物和生活片段,表面 上看他似乎消解了词语的审美功能,但马叙的语言又是接近日常经验和智性的, 这是一种经过“我”的审视与触摸的“目光叙述学”。他的语言含而不露,在大 白话背后表现出了一种自然、机智和幽默的反讽力量。当然,在这方面表现得更 出色的是于坚。请看他的《装修记》:
我分到房子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真是受宠若惊,拿到钥匙,芝麻开门, 立即置身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太大了,五十多平方米,对过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 只有一张床位的我来说, 真的是太大了,感觉是可以骑着马像农场主那样在里面 溜一圈。为了这一天,我等了十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了,幸福啊,比找到 白雪公主的王子还幸福。
分房子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就像进监狱对于普通人来 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样。
《装修记》近二万五千字,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略微含着反讽戏谑的叙述话语 构成。
于坚的这种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大白话式的叙述话语, 是对现有的话语秩序, 30 包括传统的慷慨激昂式的、 优美典雅的、哲理升华式或晦涩玄学式的叙述话语的 挑战。
他的反讽戏谑与王小波不同。王小波的反讽戏谑叙述常常与理性结合在一 起, 并通过歪理歪推的导谬术突现出生活的荒谬。而于坚的反讽和戏谑叙述是建 立在个体的存在本身, 建立在那些细小、 琐碎的生活细节和个人的生活经验之上, 所以这样的叙述在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些大白话, 而且在格调上看起来也不怎么高 尚(用传统的眼光),但在本质上,这样的叙述不仅是先锋的,而且有一种诗性 生长于其中。于坚的《装修记》、《运动记》、《住房记》、《沉痛记》、《炼 记》 等散文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的反讽语体构成。这些作品的最大特征是取消了散 文的深度模式,让词语最大限度地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如住房、装修、运动、 坐火车、看病,等等。其次,于坚的散文语言不以准确、生动、形象为目的,而 是在表象的、平视的民间话语姿态中流露出反讽的意味。
二是戏谑式反讽。
不同于坚大白话式的反讽,这一类作品所写的或为以往视 为“粗鄙”、 “不雅”的事象和生活细节;或由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演绎出作 家对人生和世界的别样体验。于是,写厕所、马桶、火车、蜘蛛、虫虫站、乌鸦 之死、假装渴了的水牛,以及美臀、月经、生育、子宫流动说、功能性围墙、坐 怀不乱的几种假设,等等。总之,这些在传统散文中见不到的生活现象,在新散 文中却是随处可见。
而在反讽上, 这一类作品的语言往往带有游戏的、 夸张的“语 言狂欢”的特征:不仅能指无限夸大,意符大于意指,而且常常是自我冲突自我 消解,有的还带有黑色解构的味道。如周晓枫的《后窗》:
作为一个巨大的胃, 电影完成在两个小时之内的消化。主人公注定在两个小 时以内悲欢生死, 春天注定在两个小时之内落尽繁华。等不及逝如闪电的 光阴,电影让你注视着一个人瞬间老去,他的酒糟鼻,或泡或陷的眼,他绝望之 后的宁静。两个小时的消化。我感觉自己正通过黑暗,通过微热而蠕动的肠道 两个小时以后,我将作为废物,被排泄到电影以外的世界。
从个体的体验切入,让语言尽量贴近生命。而后再通过新奇夸张的比喻,以 及语言的转化、 剪接与自由组合。
这样, 一些平淡无奇的词就爆发出了新的光辉, 不仅给读者以新鲜陌生的体验,而且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反讽意味。而这,正是周 晓枫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一位女性作家方希笔下的戏谑式反讽, 又不同于周晓枫:
就我的浅见,屁股是人身上长得最有艺术气息的部位。当然,这回招致批评 者的嘲讽, 因为也可以说艺术作品里经常出现屁股, 所以看见屁股就想起了艺术。
不过平心而论,谁能抵挡一个滑嫩光洁的屁股呢?比丝绸温暖,比瓷器柔软,像 五分熟的蒸蛋,又如小磨圆汤的局部,圆润、细腻、凸起的弧度流畅饱满,晃动 之下有轻微的余震,若风行水面,心有微澜。
——《美臀》 虽没有梁实秋、林语堂的广博圆融,旁证侧引,却有林、梁所不及的细致体 贴和生命体验, 像这样的语言, 不由你不击节叫绝:
“轻轻合上门, 合页上过油, 无声无息;推上锁,光滑的金属手柄握感极好,没有一点滞涩。优雅的马桶如百 31 合绽放, 园润的曲线, 温柔地迎合你的肌肤。
微凉的坐圈, 和你的体温逐渐中和; 最初清凉的刺激,在完全放松前让肌肤毛孔小小集合”。没有感伤忧郁,没有花 腔高调,没有滥情煽情,也没有小气俗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随意,新手拈来。
但从这些从容老练、机智戏谑的文字中,读者同样可以读出一种反讽的语调。
三是反讽视境。
这是建立于荒诞之上的一种现代反讽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文 学修辞反讽的确定性和明晰性,而是呈现出歧义性、不确定性和悖论的特征。像 周闻道的《七城书》就是这样的作品。《七城书》写了“七个城”,我们既可以 将其解读为城堡的七种形态, 也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人的七种生存境况,七种病 理特征。如《迷城》中的“我”从乡村到这座城市寻找人生理想,但“当我面对 这座城市时,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荒诞”。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身份,是主 人?居民?过客?抑或是一个电话号码,一个汽车牌号。于是,街道的“宽”使 “我”产生恐惧, 钢铁与水泥使“我”感到压力,密密麻麻的门牌使“我”感到 危险,政府大楼更是“泛着黯然而诡秘的光,令人琢磨不透”。总之,这座城市 就像迷宫,处处潜伏着危险与不稳定性。在《空城》中,“我”眼中的城市更加 神秘莫测和充满荒诞感。
比如“市民大会”的会场和领导的讲话,虽然会场空空 荡荡,但领导空洞无物、不知所云的讲话却无处不在,实际上他的讲话“主宰着 这个城市的命运”。
这些场景既熟悉又陌生, 既来自现实而又超过现实。
《欲 至于 城》 中对“暴君牌内裤”的描写和渲染,更像是一幅活生生的“欲望化时代”的 浮世缘。周闻道的《七城书》写的是一个人在一座城市“迷失”的经历和体验, 他所展示的现代城市既荒诞和空心化,又充满歧义和不确定性,而他的语言同样 透出极强的反讽意味。
正是这双重的反讽,使他的散文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反讽 视境”的特征。而像这样的反讽,在新散文作家的作品中还可以举出很多。
五、文体不仅仅是文体 新散文作家在文体尤其是话体上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说是有目共睹不容否 定,但他们的不足也显而易见。由于他们一概反对传统,更由于他们认为散文创 作只是文体上的舞蹈, 这样他们也就常常剑走偏锋——沉迷于文体的探索而忽视 了散文内蕴的丰实。
应该看到, 文体探索是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带来散文的革命, 也有可能给散文造成伤害。所以,散文如果仅仅停留在文体的探索,仅仅具有一 种先锋姿态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当这种“文体革命”还带着游戏的态度的成 分,就更不可取,更谈不上具备“宗教精神和“宗教性质”。在这方面,曾经十 分迷恋文体探索的博尔赫斯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他认为文体不是作品表层的寄生 物,不是仅仅起到装饰的效果,也不是对现有秩序的反抗。文体应是从作家的心 灵、 气质中派生出来, 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体探索家, 博尔赫斯的经验之谈对迷恋于新散文写作的作家是个很好的提醒。
因为从一些新 散文的写作中, 我们看到他们的文体探索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是猎奇、 哗众取宠的技术主义崇拜,是明显受到时尚裹挟的对于传统散文艺术的恣意解 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散文的困境,并不在于散文过于陈旧保守、老 气横秋, 而在于文体上的标新立异掩盖了散文内容的空洞和精神上的苍白,在于 缺乏心灵性、诗性以及与大文化背景保持一致的文体探索的滥用。
因此, 在新的世纪, 在散文试图突破传统的束缚而上升为一种“时代文体” 32 的十字路口,我们应理直气壮提出这样的口号:文体不仅仅是文体。文体的探索 要和追求作品的深度模式联系起来。文体探索不应是个人或小圈子的孤芳自赏, 更不是逃离现实的借口。文体探索的目的,是将个性和自我的内心宫殿打开,让 社会的氛围、时代的精神、大众的情感和人类的命运融进其间。当然,文体的探 索也不是非要打倒传统。
其实文体探索也可以与传统共存,可以从传统中吸取有 用的思想和艺术资源。在文体探索和思想的融合方面,我认为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贾平凹的《秦腔》,韩少功的《夜行者梦语》等作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 比较理想的范本。
这些作品在艺术上绝不同于传统的散文,在内容上关注当代人 的生存处境和人类的命运, 同时透出一种批判精神和历史感,可以称得上既具文 体意义,又具深度和厚度的杰作。我坚定相信,新世纪的散文要真正产生出震撼 人心、引起大众共鸣的大气概的作品,就应按此路子走下去。这是新世纪散文发 展的方向。 散文要有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 33 ——— 访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得主马平川 宋天泉 宋天泉:马老师,祝贺您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散文理论奖”。本届冰心 散文奖共有 6 部(篇)作品获散文理论奖。可以说是对三年来全国散文理论的一个 大检阅。您在获奖感言中说,研究散文的人有福了。
马平川:冰心散文奖颁给了一个散文研究者,这在以往的散文奖中是不多见的, 一般散文奖都是奖给散文作家的。感谢冰心散文奖评委们对散文理论的关注。
写散文,易学难工;研究散文,往往是费力、劳心而且艰难。与小说研究的 浩浩荡荡的大军相比,散文研究在全国范围来说,扳着指头算,也就是十几个人 七八条枪。
散文理论的萧条与散文创作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新世纪十 年以来, 从事散文创作的写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散文理论建设不能主动适应 散文环境的变化,不能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前散文的新变化、新特点,常常处 于失语尴尬的状态。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出席散文研讨会的评论家几乎都是“小 说评论家”,用几个简单的小说理论概念往散文上一套,“客串”一下就行了,归 纳、 总结出几句大而无当的套话, 放逐四海皆准, 看似天衣无缝, 实则错漏百出。
宋天泉:当下一谈到散文理论,无非就是“真情实感 ”、 “形散神不散”。您提出 散文要“从真实抵达真相”的观点,可谓真知灼见,引起很大反响。
马平川: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期,林非提出散文“真情实感”,强调“散文的灵魂是 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孙绍振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提出质 疑。这对我启发很大。在我看来,散文要有穿透世道人心的力量。散文不仅仅写 出真实, 更应该一步步最大程度的逼近并抵达真相。发现以往被遮蔽或者被遗忘 的细节,打捞记忆深处的碎片。散文家是生活的潜泳者,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 浅。入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有生命感动的散文才能走远。只有不同 凡俗,才能不同凡响。
宋天泉:“形散神不散” 成为新时期以来散文研究界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引起 广泛的争鸣。您如何看这一问题? 马平川:对于“形散神不散”,要有公正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既要以今天的眼光认 识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局限,更要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形散而神不散”对 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的贡献。在当今散文写作的个人化、世俗化、和多元化中, “形散神不散”不可能概括散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类型散文 的特点,“形散神不散”的主张在当时规范了十七年来散文的审美风貌和品格,在 那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有其合乎规律的一面。近年来虽然不断质疑、排拒“形 散神不散”这个说法,但时至今日仍然沿袭“形散神不散”的传统手法写法的散文 仍然长久不衰。比如余秋雨的散文如《道士塔》《白莲洞》等,具有形散神不散, 、 托物言志的特点。
当年具有“形散神不散”特点的散文至今也还有读者, 一版再版, 在散文发展史上依然有着应有地位。
宋天泉:您是怎样走上散文研究这条路的? 34 马平川:三年前,我的老师、四川大学中文系散文研究专家曾绍义教授曾经对我 说过,他从事散文教学和研究 30 年,前后带了 7 位研究生,可这些研究生毕业 后没有一个从事散文研究的。
目前散文理论如此薄弱,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中有 人从事散文研究。说这话的时候,曾老师一脸的伤感和失落,这对我震动很大。
当时我就默默的下决心,要从事散文研究。
宋天泉:您在《文学报》撰文呼吁上散文要“优生优育”,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 綮。
马平川:
当前散文创作真可谓:
长城内外红旗招展, 大江南北歌声飞扬。
小说家、 评论家、诗人、公务员也纷纷写起了散文,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掀起一个全民 参与的“散文大生产运动”。报纸副刊、休闲杂志、网络媒体开拓了散文随笔从未 有过的传播空间。
有一种现象我们不能不引起注意,有的作家不乏才气,确实写得很勤奋,也 有了些名气。或许真正的悲哀在于,一个作家写了几十篇、几百篇散文,甚至出 了好几本散文集, 甚至集子还获过奖,但读者就是记不起来这位作家写了哪篇散 文,没有一篇散文被读者记到心里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道理很简单,这个 作家没有名篇。
放眼文坛,散文创作几乎成了丧失难度的创作。有的作家出了好几本散文集, 在文坛仍然默默无闻; 有的作家只有几篇散文却让读者永远记住了他。当年曹雪 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红楼梦》 ,古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情景, 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散文成了作坊式馒头加工点,赶趟儿似的热蒸现卖,谁 还有时间去下功夫去精雕细琢。家家户户“大炼钢铁”,家家户户“烟筒冒烟”。究 竟哪篇散文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哪篇散文真正能给读者以感动,他们对此根本就 没有考虑过。只在乎散文能发表,作品能出书。写散文到头来连一篇都没有让人 记住,读者也许只仅仅记住这个人是写散文的。散文如何“优生优育”,避免有数 量无质量,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宋天泉:您能不能具体谈谈? 马平川:
杰出的散文家往往是与他的名篇佳作联系在一起的。有没有几篇名篇佳 作,这对成就一个优秀的散文家至关重要。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余光中的 《听听那冷雨》 董桥的 、 《中年是下午茶》 龙应台的 、 《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 、 朱自清的《背影》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 、杨朔的《荔枝蜜》 、贾平凹的《秦腔》 、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等等。只要有一两篇散文被读者记住,到处流传,那他 就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散文家。如果说小说写的是故事,那么散文写的就是境界。
这与作者胸襟和气度有关, 与作者视野和学养有关,散文是富有深度和难度的写 作。著名作家张洁说过散文往往好几年才能“等”来一篇。
小说可以随着虚构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每天几千字、 几万字的写。
没有听说谁每天几万字写散文的。骆宾王七岁时写出千古流传《咏鹅》诗,九岁 的小学生可以写出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 没有听说谁几岁可以写出千古不朽的散 35 文。
《古文观止》编选了自周代至明代历代文章凡二百二十二篇,千百年来脍炙 人口,长盛不衰。都出自成年人之手。如果说小说写的是故事,那么散文写的就 是境界。这与作者胸襟和气度有关,与作者视野和学养有关,散文是富有深度和 难度的写作。
著名作家张洁说过散文往往好几年才能“等”来一篇好的, 诚哉斯言! 史铁生发表在 1991 年第 1 期《上海文学》上的《我与地坛》 ,作为单篇散文以其 艺术价值和文学史经典意义,入选《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 2009)》 。史铁生初中毕业后于 1969 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 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一个 21 岁的小伙子,从此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的折磨,到 1991 《我与地坛》问世,整整二十年。可以说这篇 15000 字的散文浓缩了二十年来,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彻悟。
《我与地坛》是一曲交织着生与 死、 苦难与信仰的生命之歌。
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生命的达观与温润, 从容和澄明, 深深感染了读者。
可以说, 《我与地坛》 让史铁生体验思考准备了二十年。
一篇 , 宋天泉:您如何看当前的散文的发展? 马平川:当前的散文创作在“讲真话,抒真情”上比过去已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散文对社会、 历史、 人生诸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 多角度、 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呈现出多元整合的审美态势。但总体来说,散文与前进时代的精神,思想主流的 要求,与发展社会中人的审美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散文的勃兴与发展,是与前进时代的精神,思想主流的要求,与发展社会中 人的审美需求分不开的。
散文应着眼于人的心灵开掘和人的全面发展。散文要最 直接、最具体地展现、体现时代发展方向与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和精神主流。我 们今天的时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更加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对散文起 着春风化雨般的营养、滋润。充足的雨水和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定会浇 灌,催生出四季常绿的散文阔叶林。为我们营造丰饶的精神绿洲。
宋天泉:
冰心散文奖是根据冰心生前遗愿设立的全国性散文大奖,谈谈您心目中 的冰心散文? 马平川:冰心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开创了中国散文的一代新风, 早在五四时期,冰心就提倡要创造真的文学。冰心的散文杜绝虚假和伪善,不造 作,不矜持,是她仁厚、博爱、真诚、正直的人格的真实写照。第一次读冰心那 篇著名的《寄小读者》时,我还是一个乡村小学生。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和阳 光中, 那种感觉和记忆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太深了, 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宋天泉:冰心散文奖对您意味着什么? 马平川:
冰心散文奖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 量。冰心早年在《寄小读者》中曾写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 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她始终把“爱”为文学创作的精 神追求和生命质地。“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从冰心的教诲中找到写作的立场 36 和尺度。在文学研究这条寂寞的小道上跋涉,冰心给我生命中曾有的那些温暖、 感动,使我在人世的沧桑,荒凉和虚无中践行着生命的美丽和顽强。 (马平川,出生于七十年代,陕西麟游县人。上中学时,因文学、书法创作成绩 突出,先后被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破格免试录取,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马 平川近年来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文艺报》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争鸣》 《当 代文坛》 《兰州大学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评论文章 60 余篇,其中有数 10 余 篇论文被《新华文摘》 《社会科学报》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中国教育报》人民网 等刊物网站转载。其中一些学术观点回应了现实的困境和焦虑,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和争鸣。
《文艺报》曾刊文称:
“马平川是近年来国内最为活跃的优秀青年评论家之一” 。
另在《星星诗刊》 《散文》 《四川文学》发表诗歌、散文随笔。
马平川十岁练习书 法,20 多年来,他目不窥园,苦心耕耘。依仗长期厚实的学养积累与艺术经验,其书法 文气氤氲,浑厚华滋,风骨苍润,元气淋漓。内含张力和韧劲,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和旺盛的生命力。屡次获奖,声名远播。先后在《中国书法》 《书法》 《书法报》 《中国 书画报》等发表书法作品及书画研究论文。书法曾被推为精品入峨眉山碑林。曾应邀为 《北京日报》 “钟鼓楼”《四川日报》 、 “天府周末” “教育天地”等题写刊头,为《四川 文化报》题写报头。
马平川曾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获第四 届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 《文艺理论与批评》评论征文奖,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奖, 全国第八届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着有评论集《话语内在的真相》等著作。做过报社记 者、编辑,现供职于西部某高校文学研究所,从事文艺批评和当代文学、文化研究。) 37
第一篇:西部作家论坛
浅谈西部散文的发展 【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日益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西部作为西部文学团体之一的 西部散文固其创作成就而日益受到文坛的重视。本论文主要从题材、审美、价值 三个方面入手对西部散文创作作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阐释突出其独特性。
题材方面本文主要从多元文化选择、边塞传统展示、现代生命书写三个最能 反映西部散文独特性的角度八手。
其中多元文化选择又从西部文化自身具有的整 合性和作家在汉文化和西部文化的激烈冲突中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两个视角加以 分析边塞风情的展示既包括自然人文物貌的描绘又有边关传统优惠意识的分析。
现代生命的书写是第一章的重点它反映出作家们的现代生命意识主要包括强调 生命本体张扬生命个性突现生命价值三方面。
审美方面主要从悲剧美、 壮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从各自的美学定义入手探讨 西部散文的整体美学风格价值方面主要从散文理论本身的创新、 审美上的突破以 及现代意识三个角度探讨西部散文在理论界、 阳刚之于美学史和社会的价值以及 西部散文中透露出的物我和谐、 人文关怀、 多元开放心态等现代意识的突出意义。
【关键词】 西部散文;文化多元选择;生命意识;人文主义关怀;承认文化异 质 前言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西部广阔的土地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部散 文自身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也趋成熟, 自身与外在两方面的原因造成西部 散文受到文坛关注。
以往文坛对西部散文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单个作家, 对张承志、 周涛研究的比较多, 而将整个西部散文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寥寥无几。但在近来 很多着眼点在西部散文整体的文章浮出水面, 这些文章从各个侧面尝试对西部散 文加以研究。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中类型:
一、关于“西部散文”的界定研究。
“西部散文”首要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西部散文”概念范围的界定研究, 散文界很少有专门的定义,就我目前收集到的主要有以下两种界定,“西部散文” 主要指以中国西部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地区的选题为主的一批作 家及其作品。他们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周涛的散文集《稀世之鸟》中的主 要作品,马丽华的专集散文《藏北游历》。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中若干表 现西部和内蒙地区的作品等。”李万庆《论“大气”的散文》鸭绿江 “西部散文” 即是以西部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为背景的并由西部作家创作的散文。
并对西部 作家加以限定,西部作家既包括祖籍在西部并在那里生长、生活的作家,也包括 曾在西部长期生活、 工作奋斗过目前不居住在西部或后来移居西部的作家。刘东 青《西部散文魅力初探》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前一种从创作的素材角度定义强 调的是作品,后者则强调作家而对于作品所表现的地点采取了宽泛的“西部“概 念。我的论文中对“西部散文”的定义还是倾向于从作家、创作素材和创作风格三 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必须以西部,内蒙、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山西、陕 西、宁夏为创作对象,其次,作家可以出生于西部也可以进入西部多年,最重要 的是要对西部深刻的认识与感悟,最后作为一个散文流派,审美风格的相似性是 至关重要的,最突出的共同审美特点是:具有西部山水历史所特有的悲壮美。
二、关于“西部散文”的研究视角 虽然很多文章都只限于对单个作家的评价, 而且评论不是站在西部散文的角 度宏观把握的、 而是孤立地评价作家的创作。
翻看文学史对西部散文的评价也是, 或者空缺或者简单描述西部散文还未引起文学史家们的重视。黄修已主编的 《新 时期西部散文》 注意到了西部散文作家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陈思和主编的 《中 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洪子诚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都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西 部散文作品或作家,但也都没有提出“西部散文”的概念,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 代文学史》只是评论周涛的诗作和马丽华的散文,未免让人遗憾。本文在吸收西 部散文研究的现有的有限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加以突破。全文分成三部分,从创作 题材、 审美特质和独特价值三个方面探讨。前两部分在大量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归 纳西部散文的共同特点, 题材方面和审美方面并比较不同作家散文的差异,使人 们能认识到西部散文这一说法成立是有依据的, 同时也要认识到作家之间在创作 中还是有差异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西部散文的价值所在,散文理论的突破、阳 刚之风的振兴和现代意识的融入三个角度入手, 这也是本篇论文研究西部散文的 主要意义所在。本篇论文主要的突破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生命意识的 角度关照西部散文, 此前理沦研究界曾有人研究过刘亮程的作品的生命意识,最 精彩全面的是摩罗的 《生命意识的焦虑》社会科学论坛但没有波及到整个西部散 文。
其次用现代意识去分析西部散文, 这是在大量阅读作品和理论的基础上感受 到的。西部散文中表现出的许多东西,如关注生命本体、强调与自然和谐人文主 义对人的终极关怀,多元开放承认异质等,都暗合了现代意识中的某些内容。这 是个大胆的尝试其中的内容还值得商榷,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
当然西部散文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
随社会开放 程度的曰益扩大、经济因素以绝对优势冲击着原有靠信仰、道德等,精神因素控 制的规范文学也因此而边缘化,启蒙者退回书斋而成为文化“守望者”。经济全球 化导致社会多元化, 话语权口趋平民化这给历来被中原忽视而处于边缘的西部散 文是一个好机会。西部自然地域的独特风景增强了人们的好奇心,“西部大开发” 更为西部散文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众多东部的关注,无疑拓 展了西部散文的读者群, 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部 散文还是存在挑战的。
首先是文学自身的散文需要不断的突破;其次是文学日益 边缘化的趋势也势必会影响到散文的发展,要挽回局面就需要重建人们的“精神 家园。
这个任务艰巨而紧迫, 期待西部散文能担当起这样一个关乎散文发展、更关 系整个文学发展的重任,相信西部散文能象西部一样日益发展、走向繁荣。
(一)、文化、土地和生命西部散文的三重主题 西部是块绚丽灿烂而又神秘的土地,它地处偏远充满传奇与故事,但身居中 原的大多数人却不能亲自去陋域,距离产生了美,也产生了神秘感,西部就如同 一位神秘的少女令人神往。
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西部散文以斑斓的多元文化为基础描绘了雄奇壮伟的 自然人文风景,表现出健康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承载多元文化的载体西部辽阔的地理自然环境包孕了多样的人文观念与生 活方式,一座长城隔出了两种文明,游牧与农耕文明类型的不同,带来了生活方 式、 思维习惯、 民族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同时中国西部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 它地处东亚、南亚和西亚文化的结合,西部古丝绸之路由此经过,中原与西部商 队往来频繁带来了各自民族地区或国家所特有的文化风情。
它一方面接纳中原儒 释道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又聆听原自南强印度的佛教,并接受包容了西亚商贾 经商时带来的伊斯兰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信仰使这片土地充满了虔诚的信仰。不 同的文化观念在这里历经百年的冲撞融合, 不同文化间的异质性渐趋消融并在互 相磨合中渐趋协调形成了多元共生、协调互补的文化, 这本身就体现了西部独有 的大气魄、大胸怀,其浓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由于西部散文 家们大多来自中原, 先天自带的文化背景与后天西部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这些 都丰富了西部散文的文化内涵使其以西部多元文化的载体的身份面对世人。
(二)、色彩斑斓的西部多元文化底蕴 肖云儒曾在 《西部文学论》 一书中简洁明了地指出西部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 个地区一贯是历史的后吲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地带。这个特征使得中国西 部成为世界三大文化隔离开来的地区, 又是唯一从大陆上将三大文化连接起来的 地区”。“地理上是东亚南亚和西亚文化的结合部,生产方式上传统农耕和游牧文 化的结合部, 宗教哲学上是伊斯兰教喇嘛教和儒、道互补的结合部文化上汉文化 同吐蕃蒙古文化的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西部接受了东方农耕文明与西方 游牧文明的双重熏陶。
众所周知农耕文明在中原传承千年周而复始、精耕细作地 生产方式影响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稳定平静的田园生活思 想为土地所囿质朴、 保守、 缺乏冲劲生命力在年复一年、 以至千载的劳作中磨损、 消耗。
进而表现为超乎寻制的忍耐力。
周涛曾将之概括为“牛的精神”, 说其中“浸 透着牛的忍耐和悲哀精神”……。与之不同游牧文明沐浴草原气息常年狩猎和迁 徙放牧互补的生活方式,促使牧民粗犷豪放、勇猛刚毅性格的形成生命力,在浓 墨重彩地游牧生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更多地表现出血性刚毅和生命的激 情。历朝历代少数民族越过长城、挥师南下的事例屡见不鲜,前有拓跋氏北魏政 权后有铁木真的大元、 努尔哈赤的大清王朝。勇猛和激情为他们开拓了万里疆土 也为自己和自己的部族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
因频繁的战争和贸易往来两种文 明在长城内外, 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交融。生活于长城内外的北方人民祖 祖辈辈目睹着两种文化在冲撞中彼此交融,积淀于民族个性之中形成,在独特的 民族性格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的风采。
所以西部文化底蕴的独特就在于多元融 合, 既有农耕文明及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的深邃沉稳、从容优雅又有草原游牧文 明的豪放乐观、 激情冲劲同时还有她本身在接纳这两种文明时所形成的开放、兼 容的大气魄。
二、深遽沉稳、从容优雅的西部文化情怀 西部散文受到多元文化中农耕文明的影响,至深不论是题材内容表层的选 取、 还是更深意义上的文章主旨的表达, 从文字到思想无不散发出一股浓浓地农 耕文化深邃沉稳、 从容幽雅。
有一些文章以农耕日常生活为题材让读者直接感受 传统农业文化散发出的质朴而清新的泥土的芳香。如刘亮程在散文集《一个人的 村庄》 将观察视野描述范围定格于中国西部、 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村庄——黄沙梁。
作家以细致的笔墨描绘了黄沙梁的人们的劳作、生活为读者展现的是一幅“后工 业化社会的乡村”这里保留有最为传统的农耕生活——衬庄、农夫、家禽、牲口、 农具这里的人沿袭着千年以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园生活模式。
《别人的村 庄》、《荒芜家园》、《人畜共居的村庄》勾勒了农耕文化产生的大背景——村 庄《冯四》文描写了农民冯四或者说是整个村庄农民的一生周而复始《狗这一辈 子》、《逃跑的马》、《通驴性的人》、《卖掉的老牛》、《野地上的麦子》等 文章描绘了田园生活特有牲格, 整部散文集且不论其文字背后的深意和行文视角 的新颖,就内容层面而言,可以看作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的缩影。
当然西部散文除了在物质层面上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之外, 更多的还是在精神 层面上对农耕文化精髓的秉承。周涛的《游牧长城》、张承志的《以笔为旗》、 《清洁的精神》等文章都透出农耕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深邃稳重、从容优雅。一 组《游牧长城》周涛游牧于长城内外在追寻千年踪迹中叩问历史、现实。对一些 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将长城比作“是一个大家族里隔开两个妻室纠纷 的墙”是黄河母亲牺牲了的儿子们的“集体墓碑”。”他认为“长城是赢政想象力的 极限”。从而以独特的眼光犀利地指出,长城因阻隔战争而建,长城是保守狭隘 的代表,这种说法尊重事物本身的实际情况,无疑经过了深邃缜密的思索。《以 笔为旗》 中张承志呼吁“抗战文学”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深邃的眼光。
《清洁的精神》 一文则是对国民性失望后的重新思考。
就张承志创作的接个过程来看这篇文章无 疑是创作的转折点——由摇旗呐喊的先锋转变成独步于内心世界的思想者。
退守 意味着思索的深入同时作家在受挫之后的退守无疑秉承了中原知识分子“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选择可见中原文化对其影响之深刻。同时农耕文化 背景下知识分子阶层往往会在茶余饭后养花种草谈玄说理闲适安逸的生活和一 定文化知识促使他们形成了从容优雅的气质这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没有的独特 气质。
西部撒文中散发着士大夫从容优雅气质的文字颇多。
周涛在 《烟酒茶集》 、 《谈友谊》、《读书吃饭论》行文闲适如茶余饭后三五老友品茶闲谈娓媚道来。
三、粗犷勇猛、乐观激越的草原游牧豪气和农耕文化对西部的影响 粗犷勇猛、乐观激越的草原游牧豪气和农耕文化对西部的影响是后天的渐 入的,游牧文化则是先天的、自生的,是西部千里草原万里北疆的自然环境造 就的。艰苦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锤炼出他们勇敢、乐观的性格和顽强、旺盛的生 命力另一方面跃马驰骋的游牧生活给他们的行为风格打上了粗犷、豪放的烙 印。作家常常被这样的豪情所陶醉以此为创作的主题。辽阔苍茫是草原给人的 第一印象也是作家们笔下常常提及的一点。周涛在《巩乃斯的马》中描绘了暴 风雨来临之前的马群文字优美、豪放场面宏大“马这个不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 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 展成为遗篇暄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
结束语:
经过多年沉积,西部文化慢慢散发出诱人的芳香。而西部散文的价值,也在 慢慢的被更多的文人学士挖掘,西部文化正在以矫健的步伐迈进更多读者的视 线。
参考文献:
【1】、周涛:《周涛散文卷一·边陲》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8.P510 【2】、刘元举《西部生命·悟沙》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P59 【3】、刘元举《西部生命·河西大走廊》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9.P104 【4】、孙正《西部散文与贾平凹散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6
相关文章
-
01-13【2024中国新词曲原创词曲征集活动】隆重开启!免费报名丨不用投票丨免费大师课
-
01-13流行歌词音乐
-
12-06【年度评选 正在报名中】2023年度十大词曲作家颁奖晚会暨2024春晚原创词曲海选活动
-
10-15情港行驻洒脱
-
10-15旧梦云烟(国风)
-
10-15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原创歌曲征集大赛正在评审!
-
10-15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13航空工业沈飞原创歌曲《生死为你》荣获“十大金曲”奖
-
10-132024年中国(维西)兰花博览会主题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062023年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经开区赛区项目征集公告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站内搜索
歌词网最热
-
08-24《 远方 》三毛
-
06-15西方英文诗歌诗体纵览
-
03-27周恩来为何放狠话称: 谁敢损毁武侯祠就杀谁的头?
-
11-23浅谈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
09-12中华新韵、平水韵部、诗韵新编、词韵简编、曲韵、宋词
-
08-26十首夕阳诗词: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
-
06-28破旧的乡愁
-
06-29夏思
-
03-22诗词论坛
-
03-15杨俊华诗歌《歌词三首 》
音频应用
-
02-18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频应用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