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词人列传
11-10 good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李煜:命运捉弄我一生 大宋朝有两件宝贝:瓷和词。瓷以官窑为佳,词却官民皆宜。 说宋词要先说李煜。李煜最响亮的头衔是南唐后主,但他的后半生已为宋人,作品的精华部分也是降宋后完成的,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他的词归为
李煜:命运捉弄我一生
大宋朝有两件宝贝:瓷和词。瓷以官窑为佳,词却官民皆宜。
说宋词要先说李煜。李煜最响亮的头衔是南唐后主,但他的后半生已为宋人,作品的精华部分也是降宋后完成的,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他的词归为宋词是不过份的。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政治面貌:国主。961年-975年担任南唐一把手,975年,国破降宋。后被宋太宗毒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一.柳暗花明
李煜本来没机会做南唐老大。他爹李璟有六个儿子,李煜最小。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王冠怎么也轮不到他头上。但他有个特点,把几位哥哥馋得直流口水: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子。在皇命由天授的时期,这就叫帝王之相。舜帝和项羽都是重瞳子,重瞳意味着李煜大富大贵的将来。所以他的大哥李弘冀当皇太子时,看到李煜的这只眼睛就不舒服。
李煜也深知自己的眼睛使哥哥们担心。为了避嫌自保,给自己取号“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无意与兄长争位。
过了几年,李煜的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因为各种原因相继死去,李煜变成了老二,被父亲封为安定公。
在皇子排行榜上位次前移使李煜更加害怕。对皇位之争的恐惧使他的性格也变了,“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出门绝不敢对人说“我爸是李璟”。
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词来表明他无心帝位的决心。如《渔夫》两首:
浪花有意干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桌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老爸李璟继位时,曾表示自己死后要传位给弟弟李景遂。这句话使太子李弘冀睡不好觉。
958年,后周世宗柴荣领兵攻打南唐,占领了淮南的大片土地。中宗李璟自知不是对手,只好向后周称臣,去帝号,自称唐国主,以此代价换来半壁江山苟且偷安。
959年,长期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太子李弘冀忍无可忍,毒杀了叔父李景遂。此后他更睡不着觉了,因为他经常看到叔父变成厉鬼来找他。性格暴躁的李弘冀更加痛苦,两个月后便暴卒。大哥一死,李煜的前景变得光明。他很快被封为吴王,住进东宫。
960年,后周的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南唐继续向宋称臣。
961年六月李璟死,李煜在金陵登基继位。
二.幸福时光
刚即位的李煜为表忠心,向赵匡胤交了一份报告,史称《即位上宋太祖表》,上面说:俺只是个普通人,水平很差,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承老爸的恩泽才担任现在的职务。俺喜欢游山玩水,羡慕巢父、许由、伯夷、叔齐那些隐士。在您的英明领导下,俺绝不敢胡思乱想。俺一定紧密团结在以您为核心的大宋国周围……
这一年,李煜向大宋贡献了金器两千两,银器两万两,纱罗绢丝三万匹。
李煜不差钱。
南唐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带,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北方多年的战乱使很多老板、教授跑到南方,使这里经济文化迅速地发展。歌厅、会所与今天无异。如果不会唱歌、不会写词,你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在这种风气下,李煜的父亲李璟也成为一个标准的雅士,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在他周围聚集了韩熙载、徐铉、冯延巳等大家。可惜李璟传世的作品很少,《浣溪沙》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据说,冯延巳有一次与李璟闲谈,李璟引了他《谒金门》一句说:“吹皱一池春水,与你有什么关系啊?”冯延巳也引李璟的词句回答:呵呵还不如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呢。君臣以词句调侃对答,成为词史上的佳话。
李煜从小生活在这么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他老爸的影响,对诗词极为喜爱。李煜不仅善于填词,还擅长书法、精于音乐。为此,在他十八岁那年老爸为他挑选了一个精于音律的媳妇周宪。
周宪乳名娥皇,史称大周后,比李煜大一岁。她的父亲周宗是南唐的元勋功臣,曾协助李煜的爷爷打天下,时任南唐司徒,是不折不扣的实力派。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叫娥皇、女英。古时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成为政治联姻的典范。这周宗以心眼多著称,只看这两个女儿的名字就来者不善。
周宪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所以中宗李璟赐给她烧槽琵琶。
这烧槽琵琶在当时可是世界名牌,名头比现在的“达芬奇”家具要响得多。它的制作工艺源于蔡邕的焦尾琴。
相传东汉末年的学究蔡邕(蔡文姬她爸)有一天从正在烧饭的人家院旁路过,听见一块梧桐木发出的劈啪声很脆,便向人讨了这块木头,做了把琴。此琴音色优美,一直传至明代。后人为得到焦尾琴的优良音质,特意烧热桐木的一头使音区宽阔,但因失败率太高,几无传世之作。
李煜娶了周宪这个绝色佳人,自然心满意足。婚后两人相亲相敬,弹琴弄舞,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李煜一首词《一斛珠》专门写娇妻的情态: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大周后娥皇才貌俱佳,但作为南唐的国后却明显不称职,有无数的正史野闻表明她的生活奢侈之极。她喜欢焚香,李煜便为她专设司香宫女一班。她使用的焚香器皿都以金、银、玉为原料精制而成。她酷爱音律,李煜便派人去寻找盛唐时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时,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音乐大师李隆基非常喜欢,亲自润色修改,使此曲成为规模盛大、气势宏伟的大型舞曲。善舞《霓裳羽衣》的杨贵妃当年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天生丽质外,也因为她与李隆基都喜好音律,互为知音。后来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羽衣》竟然"寂不传矣"。
李煜不愧是个情种,他施展人肉搜索的功夫,跨省寻求,终于得到残谱。但这残谱只能粗得其声,不能尽善。娥皇后来潜心研究,"变易讹谬,去繁定缺",终于使这开元盛世遗音复传于世。
修复乐谱后,李煜和娥皇又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组建中央乐团,由娥皇亲自教习。此后,娥皇便经常在宫中举行大型的霓裳羽衣舞会了。李煜的《玉楼春》一词记载了此事: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丝策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这甜蜜爱情持续了十年。大周后29岁那年突然病倒了。《南唐书》载,娥皇改编了一首舞曲,中书舍人徐铉听后诧异地问乐工曹生:"这曲子的结尾应该慢慢地结束,怎么能这么急促?"曹生叹气说:"原曲本来是很缓慢的,只是被改成这样,恐怕不是好兆头。"果然没过多久宫中就传出消息,娥皇病倒了。
娥皇病倒之后,立刻将自己四岁的儿子仲宣迁出自己的住所,以免他受到自己的病体影响。哪知道仲宣刚迁出皇后宫就突发急病,没几天的工夫就死去了。爱子的夭折,让娥皇痛不欲生,病情迅速恶化。
三天后,娥皇强支病体沐浴更衣,亲手将玉蝉(古代敛葬时把玉蝉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之意)放进嘴里,随后安然而逝。
娥皇死得异常安详从容。但她和儿子的死却带给李煜极度的痛苦。李煜很快变得骨瘦如柴,"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有一天他实在不能忍受这种痛苦,在宫中投井自杀,幸好被人发现及时,又把他打捞上来。
殉情不成,满腔的悲痛便化为词赋: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栏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亡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池上哭蛾眉。
──《感怀》
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
巨大的打击彻底改变了李煜,他的词风发生了第一次转变,由风情万种变为纠结郁闷。
但对于妻子的死,他是有很大责任的。
李煜与娥皇相爱十年,对后宫嫔妃都视若无睹,却偏偏喜欢上了自己的小姨子周嘉敏。在娥皇患病后,两人趁机偷情。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李煜迷上了偷情,还写了《菩萨蛮》描写他们浪漫而艰难的幽会: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有网友云“只可日,不可记”。这偷情日记成为一个国王不伦的证据,是李煜当时想不到的。但这日记把当时的心境写得含蓄优美,与现在的局长日记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小姨子周嘉敏当时只有15岁,虽然才貌出众,却年幼无知。娥皇偶然发现了她在宫中后,大吃一惊,问她:“你啥时来的?”这小姑娘不会撒谎,实话实说:“俺来好几天了。”
娥皇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非常伤心愤怒,扭过头去不再见人,至死“面不外向”。
公元968年,周嘉敏终于成为了正式的国后,史称小周后。这一年她19岁,刚好是她的姐姐当年出嫁时的年纪。当时的文官大臣出于对大周后的同情,在给李煜的贺书中对周氏与姐夫通奸气死姐姐之事加以讽刺,李煜保持沉默。
不过皇宫里的事大多成为不解之迷。在姐姐病危时让妹妹替补,也有可能是国丈府从政治角度有意作的安排。
小周后嫁给李煜的时候,南唐国势更加衰弱,而妻逝子夭使李煜对国事更没了兴趣,便专心致志地酒醉金迷。除了陪小周后唱歌跳舞,他还迷恋过多位后宫嫔妃。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窅娘。
窅娘出身贫寒,本来是采莲女,十六岁被选入宫。窅娘有个特点,就是脚特别小、眼特别大,跳《霓裳舞衣曲》时特别有大周后的风姿,因而大受李煜的怜爱。她的双眼深凹而顾盼有情,李煜便为她取名窅娘。
窅娘为了使舞姿更美,常常用锦帛缠裹双脚,屈作新月形状,开创了汉族女子裹脚的先河。此后,名媛闺秀争相仿效,三寸金莲成为妇女的美态标准。这一陋习一直流传到民国初年才彻底废除。
好景总不长。李煜陶醉于歌舞酣宴之时,宋太祖已出兵灭了南汉,正调将遣兵,训练水师,预备荡平江南。
三.拆迁自焚第一人
公元972年是李煜的本命年,他36岁了。宋太祖在汴梁建了一幢豪华别墅叫礼贤馆,说白了就是个实行双规的地方,多次通知李煜和吴越王钱俶,他们谁先搬过去这别墅就归谁。李煜当然明白其中利害,找了各种理由推拖不去。
974年,宋太祖通知李煜去汴梁开会,他又托病不去。太祖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大将潘美(评书杨家将中的潘仁美)、曹彬开始攻打南唐。
李煜并不想坐以待毙。他也训练水师、整顿经济,力保自己的地盘。但他面对天下统一的大趋势和摧枯拉朽的大宋军队,又自知无力回天,于是军政大计在战与和的矛盾中多次反复。他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错杀了大将林仁肇。又错信谣言杀了力主改革抗敌的大臣潘佑、李平。南唐局势已无法挽回。
宋军兵临城下时,李煜派徐铉求见赵匡胤。徐铉说:“李煜无罪,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匡胤的回答直截了当:“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
一个月后,金陵危在旦夕,徐铉再次出使,请求保全南唐。赵匡胤大怒,按着宝剑说:“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邪!”
975年11月,金陵城破。李煜对命运的剧变感到恐惧,他难以接受自己相守多年的亭台楼榭就要被大宋军强拆,便堆好了柴草,准备自焚。宫人见后一拥而上,及时避免了一件负面新闻的发生。
李煜率子弟及部下光着上身向宋军投降。李煜并非展示自己的胸大肌,“肉袒”是古时的规矩,表示愿受责罚。他随宋军北上汴梁,南唐至此亡国。
在北上之前,他到太庙向祖先牌位辞别,写下了饱含血泪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开国之君一般都有天大的气魄。宋太祖赵匡胤没有为难李煜,把他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享受很高的待遇。因为李煜多次违抗皇命,太祖又封他一个带有调侃意味的头衔──违命侯。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千年后鲁讯的痛苦与李煜相比真是九牛一毛。从国主变成了阶下囚,无论怎样高的生活待遇都不能抚平他心中的伤痛。他的词风发生了第二次变化,一阙阙为后世感叹的亡国之词发自肺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望江南》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
四.覆巢之下无完卵
976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李煜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他哥哥的宽宏大度。他即位后,便开始对李煜和其他俘虏百般凌辱。
有一天太宗去图书馆看书。这图书馆藏书八万卷,大部分是从南唐缴获的。太宗把李煜和前南汉王刘鋹(音厂)叫了去,让他们自由翻阅。太宗问李煜:“我听说你在江南时喜欢读书,这些书原来大多是你的,现在还喜欢读么?”李煜无言应对,马上磕头道谢。
寄人篱下,李煜虽然屈辱但表现还不算过份。前南汉王刘鋹就有点不要脸。在宋太宗出师进攻北汉前的一次宴会上,刘鋹站起来说:“朝廷的威力影响深远,四方割据的头子今天都已在座。过两天拿下太原,刘继元又要来了。我是第一个投降的,到时候应该拿根仪仗当各国降主的领队。”说得宋太宗哈哈大笑。
在这种氛围中,李煜的心在滴血。岂止是藏书被人掠夺,连自己的妻子小周后也难逃毒手。
《江南录》载,宋太宗多次召小周后入宫实施强暴,每次都留她住好多天。小周后悲愤难抑,回来后必大骂李煜。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这种画面在明清两朝的禁书插图中有很多,但皇帝入画,这是独一份。
赵光义戴黑帽子而不戴避孕套,这算不算强奸?算不算?
赵光义实在做得过分。作为一国之君,杀人如麻、血流成河那叫霸气,但淫人妻女、侮辱俘虏是小家子气。
说来也巧,一百四十多年后的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3000多人押送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有名号的妃嫔和公主等50余人由金国皇帝亲自分配,漂亮的宫女分给金军将士,其余的分配到官方妓院“浣衣院”,充当金兵发泄性欲的工具。其中包括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高宗赵构的发妻邢氏、母亲韦氏。她们光着身子披上羊皮,随时接受金兵的兽行。
皇家女性受到这种集体性侮辱,在世界历史上独此一例。可惜赵光义当时刚当上皇帝,志得意满,绝料不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会受到这种待遇。如果他相信因果报应,他一定会对李煜宽厚一些。
978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这徐铉就是当年李煜手下的中书舍人、吏部尚书,现在已经到赵宋公司上班。在李煜最后的时光中,他常陪伴在左右。悲愤忧伤的李煜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真是祸从口出,赵光义听了报告后大怒:这个李煜分明是眷念旧国,贪恋皇位。于是杀机渐生。
这一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李煜回想起江南时节歌舞欢饮的热闹情景,好生伤感,一首《虞美人》挥笔而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完后让侍女拨弦弹唱,歌声传到门外。赵光义得到密报,顿时大怒,立刻派儿子赵元佐以贺寿为名送去了一瓶酒。李煜喝了寿酒的当夜,五官收缩,身体抽搐,最后首足相接而死。
原来这寿酒中放有剧毒的牵机药。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与钩吻、鹤顶红并列,是古代帝王赐死部下的常用药,所谓“王常所用”是也。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极度痛苦。
李煜死后,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抑郁而死,与李煜同葬。享年29岁──又同她姐姐一样。
对李煜的葬礼,赵光义不再小气。他给李煜赠太师头衔,让李煜的老部下徐铉主办丧事,以帝王之礼厚葬于洛阳城北的邙山。
邙山是著名的风水宝地,唐朝时山上陵墓已多得“几无卧牛之地”,所以刘禹锡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叹。共有6朝24帝长眠于此,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足以创吉尼斯纪录。
赵光义还请徐铉为李煜写了墓志铭,自己也放假三天,以示哀悼。
楼主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1 09:45
王禹称:一生妄语皆成谶
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王禹称(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今山东菏泽巨野县),北宋诗人、散文家。一生屡屡与谶语相伴,而且大多应验。
他的词仅存上面这一首《点绛唇》,各种版本的《全宋词》多以这首词开篇。
这首词有什么特别呢?
五代时期的词已比较成熟,但内容大多是风花雪月女人与美酒,眼界太窄,都是靡靡之音、三俗作品。但王禹称这首词清新淡雅,一改五代词的压抑感,是文学史上一个分水岭。从这首词开始,两宋壮丽绚烂的词坛大幕开始拉开。
一.神童
王禹称是不折不扣的凤凰男。小时候家里穷,老爸开了个磨坊挣点小钱。小王天资聪慧,帮老爸干活的间隙读些诗书,九岁时就能写文作诗了。
当时任济州武装部政委的毕士安(后来当了宰相,曾推荐寇准为相)听说了这个神童。有一次小王给毕府送面粉,老毕就让他以石磨为题作诗。小王脱口而出: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意思就是:家里穷,俺不愁。有人帮,就出头。这饱含哲理的绝句出自一个幼童之口,使老毕大为惊异,立马聘他给自家孩子做家教。
有一天老毕参加饭局,太守出了一个对子:“鹦鹉能言争似凤”,客人都对不出来。老毕回家写在屏风上,被小王看到了,就写了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老毕叹曰:“真是牛人!”从此给小王送衣服穿,以朋友相称。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疖子总要出头。983年,王禹称与冯伉、罗处约等人一起考中进士。他被任命为山东成武县政府秘书长。因工作出色,第二年就升为江苏长州县令。说来也巧,他的同年朋友罗处约在附近的吴县做县令,王禹称经常与他喝酒作诗,两位才子很快成为苏杭一带的超级男生。
七品县令这个职务使王禹称感到怀才不遇,他在长州看着天上的大雁,恨自己不能展翅高飞,便写了上面那首略带醋意的《点绛唇》。
二.飞黄腾达
988年,爱才的宋太宗听说江南二才子的事,就把他俩召到京城亲自出题考试,结果很满意,于是安排他们到中央文献办公室工作,还赐给他们五品官员才能穿的大红官袍。对皇恩感激之余,王禹称当天就写了一篇《端拱箴》呈给太宗,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
太宗对王禹称的才华大为赏识,让他做自己的秘书,后来一直提拔为最高法院院长。这飞黄腾达的速度,是神六、神七的速度。
989年,35岁的王禹称起草诏命提拔一个51岁的老头进京作皇家秘书,这个老头正是当年提携过他的毕士安。
在京城这几年是王禹称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年龄是个宝,学问不能少。小王除了年龄和学问的优势外,还受太宗皇帝的赏识。这使他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但他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暴露无遗,为他后半生的坎坷埋下了伏笔。
989秋天,河南大旱,百姓饿死无数。王禹称上疏太宗,建议朝廷官员一律降工资,把省下的钱救济灾民,一时激起官员们的嫉恨。
当时官场流行结交朋友,革命就是请客吃饭。王禹称倡议:官员之间有话要在朝堂公开说,不能私下来往。
太宗赵光义为了充分了解民情,经常找各地官员谈话。王禹称认为那些级别低的官员没资格见皇上,他给太宗建议“官员上朝,看他们的衣服颜色就知道哪些人是级别低的贱人。”
满腹诗书的王禹称怎么会有这些奇怪而天真的想法,不得而知。
991年,张齐贤当了宰相。他是山东菏泽曹县人,王禹称的老乡。他是北宋一代明相,受太祖、太宗赏识,入阁拜相共21年,以卓越的政治才能为北宋做了很大贡献。但王禹称偏偏与这个老乡合不来。
张齐贤是个大胖子,饭量特别大,是当时的“食神”。他曾在太祖赵匡胤面前一口气吃掉5大盘熟牛肉。王禹称就写了一首《江豚诗》讽刺他:
江豚你是啥东西,吭哧吭哧大胖子。
靠着地位耍流氓,鱼虾吃满大肚皮。
一身臭气脸皮厚,别人没法摆平你。
天上刮风又下雨,功劳凭啥是你的?
当时认为江豚象龙一样能带来风雨,王禹称偏要说:刮风下雨可不关你这大胖子的事。
这种高傲的性格得罪了朝中很多大臣,所以王禹称在朝中人缘很差。太宗听说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当面警告:“你才华横溢,可以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相比。但是你性格太直,心胸太窄,很多人说你的坏话,让我为难。” 王禹称听后吓得大哭。
三.一贬商州
果然,霉运很快落到王禹称头上。一个尼姑引发的大案使王禹称第一次尝到贬谪的滋味。
991年,安徽一个叫道安的尼姑到首都开封上访,告她的哥哥萧献臣和嫂子姜氏不孝敬母亲。开封府法院院长张去华没有立案,反而给道安戴上手铐遣送回家。这道安气不过,就学习秋菊打官司,又跑到开封敲了登闻鼓,使这小小的家庭纠纷骤然升级。
原因就在这登闻鼓。登闻鼓是自尧舜时期就形成的一种司法直诉制度,为了避免官员渎职,百姓敲打登闻鼓时,各级官员必须把这案件逐级上报。开封有个叫牟晖的人,击登闻鼓说家里的仆人丢了一头母猪,要求赔偿。案件直达宋太宗的办公桌。太宗可怜那仆人,就下令由政府拿了一千钱赔偿他。
而道安的诉状远比一头母猪严重得多。她说:这案子很黄很暴力,有内幕有真相!俺嫂子的父亲的妹妹的老公叫徐铉,在京城当大官,张院长不立案一定是官官相护。徐铉和俺嫂子一定有私情!
宋太宗看到这状子,脑袋里嗡的一声。
徐铉是谁?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老朋友、宋太宗的新朋友,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当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已经75岁高龄,伴随过三朝六皇,历来处事沉稳。那道安的嫂子姜氏的确是徐铉的外甥女,他们会有私情么?而张去华也是国之栋梁,他会徇私舞弊么?
兹事体大,太宗下令交最高法院(大理寺)审理。高院院长王禹称很快写出报告:道安诬陷,应受惩罚;徐、张无罪,应予释放。案子又经最高检察院(刑部)复审后,维持原判。
但太宗有太宗的难处。
大宋统一南北,人心尚未稳定,特别是江南一带情况复杂,亟需佛教理论帮助治国。而太宗是宋朝最热衷于佛法的皇帝,曾写了无数诗赋颂扬佛法。眼前这案子牵扯到一个尼姑,而且是个南方的尼姑,太宗不敢大意。
991年九月,权衡利弊得失后,太宗做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最终判决:道安无罪释放。高院院长王禹称和检察长宋湜贬为陕西商州、湖北丹江口团练副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徐铉、首都法院院长张去华贬为陕西彬县、江西安远行军司马。当时这团练副使和行军司马都是有职无权的闲官,且俸禄十分低微。
一个尼姑扳倒了多位高官,真是造化弄人。那时候圣旨大如天,根本不管什么宪法刑法加法减法拳法脚法。
过了几年,王禹称、宋湜、张去华又调回京城工作,可怜那老迈年高的徐铉坚决不穿带有胡人色彩的皮大衣,冻死在陕北高原。
王禹称在被贬前做了个梦,梦到自己给太宗献诗,醒来只记得一句:“九日山州见菊花。”第二天就接到了去商州的通知。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提到商州,王禹称就闹心,因为商州的通判是冯伉。
说起来,冯伉曾是王禹称的铁哥们,但是俩人现在的关系却很僵。
八年前,王禹称与冯伉、罗处约等人成为同榜进士。那时的同年关系,就象现在的老乡、同学、战友,是比铁还硬的关系。几年后冯伉任太子中允,王禹称主持最高法院。有一次冯伉工作中出现过失,被人告到法院。一帮好友都劝王禹称念同年之情对冯伉高抬贵手,但春风正得意的王禹称未徇私情,最终冯伉被贬为商州通判,黯然离京,两个好朋友从此形同陌路。
想到这些往事,王禹称不由得后背发凉。
出于对冯伉的歉疚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心,他给冯伉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唐朝宰相陆挚与李吉甫不和,后来被贬到李吉甫手下,但李吉甫宽宏大度,依然尊重他。宰相李德裕曾打击牛僧孺,后来李德裕被贬,牛僧孺热情接待他。现在俺也走背字儿,希望老朋友仿效古时的君子,不要给俺脸色看。
书信寄出后,王禹称带着家人,怀着满腹委屈、忧虑踏上贬途。
经过一个月的颠簸劳顿,王禹称到了商州。这时重阳节已过,他却发现这里漫山遍野盛开着菊花,正应了梦中那句诗。
从这句诗开始,王禹称的命运一直与谶语相伴。
在商州,王禹称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比他大20多岁的冯伉没有为难他,反而在生活上处处照顾他。俩人尽释前嫌,经常写诗唱和。王禹称在商州一年多时间,他与冯伉的唱和诗就有100余首。王禹称受伤的心渐渐平和,他到处游山玩水,写诗作文,几乎两三天就有一篇诗文出手。
有一天王禹称陪太守去寺庙烧香,看到一个人穿着紫袍拿着笏板站在大殿里。王禹称看这装束认为这一定是朝中高官,赶紧上前打招呼:HI您贵姓?那人回头说“我是贱人。” 王禹称愣了,那人解释说:“你当年曾经对皇上说:官员上朝,看他们的衣服就知道哪些是级别低的贱人。我虽然穿这紫袍,但官职是虚衔,级别很低,所以是贱人。”旁边的人哄堂大笑,王禹称为自己当年的莽撞羞愧万分。
总的来说商州的日子过得还算顺利,王禹称作品的格调也变得雍容雅致,奠定了他在北宋初期诗坛的领袖地位。爱惜人才的宋太宗没忘了这个才子,让他在基层磨炼了两年就把他召回京城,让他做皇家秘书(知制诰)。知道他家里穷,又赐钱三十万。
四.二贬滁扬
995年,太祖赵匡胤的老婆、太宗赵光义的嫂子孝章皇后死了。因为对嫂子有成见,太宗有意降低治丧规格,把她的棺材放在以前辽国公主住过的院子里。大臣们都觉得过分,但不敢吱声。王禹称看不过去,发牢骚说:皇后毕竟是皇后,现在这叫什么事儿啊!
这话传到太宗耳朵里,太宗火了,一气之下把他贬到安徽滁州。第二年又改到江苏扬州。五十年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是沿着这条路线一路被贬,他在滁州时看到王禹称的画像,还在画像旁写了篇文章纪念他。
这次分手是太宗与王禹称的永别。太宗爱惜王禹称的才学,想把他打造成辅国之材,但小王特立独行的个性使太宗失望,现在只能把他留给自己的儿子了。
997年太宗驾崩,真宗即位。真宗立马让王禹称官复原职,还给他一个重要工作:修订《太祖实录》,就是写《赵匡胤传》。
给本朝人立传向来费力不讨好,司马迁就因为下笔不慎被割了卵子。王禹称本性不改,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全给曝光了,有损赵匡胤同志的光辉形象。真宗和当时的胖宰相张齐贤都很生气。
998年,王禹称被贬到湖北黄州。
五.三贬黄州
他离京南下时场面很感人。
当时王禹称的朋友已经不多,他们因当时的形势不敢出面送行。负责高考的苏易简那一年招了353个进士。他申请让学生们去送行,真宗同意了。在开封城西的官桥,353个进士整齐地排列在路边,把王禹称感动出两行老泪。
朋友中只有一个窦元宾来到现场,拉着王禹称的手说:“欧买嘎得,这都是命啊!”这个窦元宾出身名门,性格与王禹称类似,是个我行我素的主儿。他总是长时间不洗澡,全身散发着浓浓的怪味,当时人送外号“窦臭”。
谪居黄州,成就了王禹称的文学顶峰。
在这里,他写了千古名篇《三黜赋》发泄自己三次被贬的委屈,还为自己心爱的竹楼和书房写了《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刻在石头上,现在已选入中学课本。他对人说:“这竹楼将来只能喝茶、炼丹,千万不要成为马圈、厨房那些低级的东西!”──清高和执拗伴随他一生。
王禹称还为我国的人权建设做了一大贡献。他在视察监狱时,看到不少犯人生病得不到治疗,就上奏朝廷,建议在监狱里设立医院。真宗立即批准。
1001年,黄州连续出了几桩怪事。两只老虎打架,一只把另一只吃了多半──同类相食是很少见的。公鸡半夜鸣叫,连续叫了几个月。冬天雷雨大作,还下了冰雹。
真宗听说后询问天文专家。专家说:老天爷要降灾祸,当地官员要倒霉。真宗大惊,他象他老爸一样爱惜王禹称,赶紧下令让王禹称搬到东边的蕲州。
受到真宗的关照,王禹称上表感谢,说“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岂期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这生桑之梦是个典故,桑又写作桒,四个十、一个八,预示一个人能活48岁。王禹称这一年正好48岁。
这感谢信写得凄凄惨惨,里面很多关于死亡的典故也不吉利。真宗看后说:“唉呀,王禹称活不成了!”用袖子捂着脸大哭(御袖掩涕)。
不出所料,王禹称被谶语击中,到蕲州一个多月就死了。真宗十分悲痛,赐给他家很多钱,还让他的大儿子转了户口(出身)。
到了北宋末年,有个叫安信可的人到黄州,专门去寻访王禹称的竹楼和书房。他吃惊地发现,书房已变成了马圈,破烂不堪的竹楼已变成厨房,那块刻着王禹称文章的石头正被厨师拿来压羊肉!
1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1 09:46
寇准:撞断南山不回头
江南春•波渺渺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一.年少得志,平步青云
寇准(961~1023),字平仲,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三次担任宰相,对老赵家贡献很大。小时候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我就很喜欢里面口音很怪的“寇老西儿”。
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寇相在后晋时中过进士,学问很好。少年时的寇准聪明好学,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写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比九岁写诗的王禹称又提前了两岁。
980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当了大理评事,一年后又去湖北巴东做县令。此后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国防部高级参谋(枢密院等直学士)。
太宗赏识寇准的才学,为他主婚,把赵匡胤的小姨子宋娥嫁给他。寇准成了皇亲国戚。
少年得志、一路绿灯的寇准逐渐养成了我行我素、倔强执拗的性格。他在京的生活非常奢侈。他喜欢喝酒,每次宴请宾客,都令人关闭大门,把客人的马车卸了,让客人陪他喝个痛快。家里从来不点油灯,厨房、厕所也点着胳膊粗的蜡烛,是个碳排放爱好者。
当时流行一种舞蹈叫柘枝舞,寇准很痴迷,被称做“拓枝癫”,他能挺着肚子一口气转它个百八十圈。
寇准在酒宴上经常叫歌女唱歌助兴,然后以绫缎赏给她们。一个丫环写了一首诗《呈寇公》劝他勤俭节约: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看后也写诗回答: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意思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989年的一天,寇准在朝堂给太宗汇报工作。因为说话过分,太宗很生气,扭头要走。寇准死死抓住太宗的衣服,要他听自己说完。几天后太宗消了气,夸奖寇准:“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从此寇准更加受到太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国访部副部长,直接参预军国大事。
二.不重团结,一贬青州
寇准在国防部对部长张逊不太尊重,多次发生争论。
994年的一天,寇准和同事温仲舒骑马上街,有个疯子拦住寇准的马,喊他万岁。张逊知道后,派人向皇帝报告了这事。第二天上朝太宗谈到这事,寇准让温仲舒作证,为自己辩护。他和张逊激烈争吵,相互揭短,把很多陈麻烂谷子的旧事都抖出来。
这两位重臣平时不团结,太宗本来就不满意。现在公开吵架,太宗大怒,立刻下令撤了张逊的职,把寇准贬到山东青州。 古时候贬官,不是岭南就是西北。这青州风景美、百姓富,可见太宗对寇准的照顾。
寇准走后,太宗多次问手下:“寇准在青州过得怎么样?”手下说:“青州是个好地方,他肯定过得不错。”
太宗离不开寇准,第二年,就把他召回京城,安排他当了副宰相(参知政事)。
见到寇准后,太宗首先让寇准看自己的脚丫子(太宗脚有伤),然后说“你怎么回来这么晚啊!”分明对寇准套近乎,寇准却不冷不热地说“没有命令我当然不能回来。”差点儿没把太宗噎死!
三.作风霸道,再贬邓州
太宗有个心病,就是立太子。
当年太宗从哥哥手里得到江山,发誓会传位给侄子,但现在又想传给儿子。这在当时是事关国体的大事。大臣意见不统一,七嘴八舌提意见,都摸不准太宗的思路,太宗有点烦。大臣冯拯就因为提建议被贬岭南。
有一天太宗向寇准谈起这件事。寇准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不用和后妃、太监们商量,也不要和大臣们商量。”太宗问:“赵恒这孩子怎么样?”寇准顺水推舟:“知子莫若父。陛下您快决定吧。”寇准的回答使太宗吃了定心丸,第二天就宣布儿子赵恒为太子。
当年唐高宗要把武则天立为皇后,耿直的长孙无忌、褚遂良就因为提意见被贬到蛮夷之地。而徐茂功凭一句“这是皇上的家事,不用问别人”而逃过一劫。
寇准这次也耍了滑头,显然参考了徐茂公的策略。从此太宗更加依重他。有人给太宗献了一根犀牛角,太宗令人镶在两条腰带上,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寇准。
立了太子后太宗心情很好,给很多人提了官。寇准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喜欢的人安排好位置。被罢官的冯拯又被起用,当了虞部员外郎。他资格老,在任命名单上排在屯田员外郎彭惟节前面。寇准一直不喜欢冯拯,严厉批评他:你这管林业的怎么排在管农业的前面?冯拯很委屈,就给太宗写报告,谈到寇准平时作风霸道,在提拔官员中有不公平的事。太宗大怒,叫寇准来质问。
在事实面前,性格倔强的寇准坚决不认错,为自已百般辩解。太宗说:“不要争了,再争论下去更加丢人现眼。”寇准还是坚持争论,太宗叹气说:“老鼠麻雀也会通人性,你怎么这么固执呢?”下旨把寇准贬到河南邓州。
这第二次被贬后,寇准再也没见过太宗。
四.得罪小人,三贬陕州
997年太宗驾崩,真宗即位,立刻安排对自己登基有功的寇准回京工作。同时回京的还有被贬扬州的王禹称。
真宗登基这几年有胖宰相张齐贤、大事不糊涂的吕端辅国,可谓政通人和。
1004年六月,老成稳重的毕士安推荐寇准为相。真宗早就想重用寇准,又觉得他性格太倔,不能做一把手,就安排他协助毕士安工作,同为宰相。
当了宰相,寇准开始大胆地进行人事调整。他用人不讲资历,只凭自己的好恶,使其他大臣很不高兴。他在官场一直像一个老顽童,任性专断,不给别人台阶下。真宗了解他这脾气,对他的态度一直是“可以敬之,难以亲之”。
寇准提拔了一个年轻同志丁谓作副宰相,丁谓出于感激,对寇准非常尊重。有一次参加饭局,寇准的胡子沾了菜汤,丁谓赶忙帮他轻轻擦去。寇准说:“你这个副宰相也是国家栋梁啊,还为领导擦胡子?”搞得丁谓很难堪。这就是“溜须”一词的来历。丁谓受了羞辱,后来加入王钦若的帮派,把寇准一步步逼上绝路。
1004年九月,辽国20万大军侵犯,大宋朝庭慌了手脚。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国防部陈尧叟是四川人,建议迁都成都。寇准坚决主张抵抗,说那些妥协派“罪可斩首”,把王钦若贬到河北的天雄军。王钦若这人心眼很小,这次遭遇使他终生与寇准为仇。
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决定亲征。
他到澶州巡视后,让寇准负责军事指挥,还派人探视寇准的行动,发现寇准与皇家秘书杨亿经常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真宗不再担心。
由于真宗亲征鼓舞了士气,宋军逐渐占了上风。大将杨延昭(评书《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在前线力战,李继隆死守澶州城,张环在澶州城外用伏驽射死了辽国先锋萧挞凛。
十月,辽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便要求谈判。十二月双方签了合同,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此后辽国再也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
澶渊之盟后,寇准志得意满,写了牛气冲天的《蝶恋花》:
四十年来身富贵,
游处烟霞,步履如平地。
紫府丹台仙籍里,皆知独擅无双美。
将相兼荣谁敢比,
彩凤徊翔,重浴荀池水。
位极人臣功济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寇准本来人缘就不好,现在洋洋自得的气派更引起其他大臣的嫉恨。王钦若有一天对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赌徒快要输完时,就把所有的钱押上去拼一把,这就叫孤注一掷。在澶州时寇准为了自己的功劳拿您当‘孤注’,真是危险啊!”真宗突然明白这个道理,从此对寇准冷淡起来。
1005年十月,毕士安病逝。这个厚道人推荐过寇准,也一直帮助着寇准。他去世后,寇准盛气凌人的性格直接暴露在政敌面前。
1006年二月,寇准被免去相职,到陕州(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去做知州。
在陕州寇准结识了一个隐士叫魏野,两人很谈得来,成了朋友。魏野劝他辞官隐居,还写诗夸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这诗传开去,百姓都以为寇准是个节约型的官员,叫他“无地起楼台相公”,现在还有人相信这两句诗。
寇准被贬后,王旦作宰相。这王旦与寇准是同榜的进士。寇准曾多次对皇上揭发他的缺点,王旦却一直称赞寇准的优点。真宗同王旦说到此事,王旦说:“寇准对皇上无所隐瞒,这就是忠诚啊。”寇准知道后非常惭愧。
五.不顾大局,四贬陕西
澶渊之盟后天下太平,真宗心情很好。在王钦若的唆使下,真宗设计了一个宏伟的计划。
1008年正月初二,有人看到一块黄布缠在皇宫檐角上。真宗召集群臣一起打开它,里面有文字说大宋皇帝赵恒伟大伟大真伟大……真宗亲自导演的天书闹剧开始了。他希望自己象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留芳史册。他下旨从这一年起改年号为“大中祥符”。此后的9年内真宗带人泰山封禅、汾阴祭祀、亳州朝拜,昭示国家繁荣昌盛,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
这一系列动作劳民伤财,多数大臣看不惯。老相张齐贤在1012年辞职。
泰山封禅时王钦若担任总指挥。王总指挥不忘前仇,让寇准赶来参加仪式,然后让他去河北的天雄军工作。这分明是GIVE YOU A CLOUR SEE SEE,因为那里正是当年寇准贬王钦若的地方。
真宗模仿唐玄宗派人在泰山石壁上刻了《功德铭碑》,就是著名的宋摩崖。到明朝时大部分被人铲毁,另刻了“德星岩”三字。后人又在旁边刻了寇准七岁时写的两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直保留到现在。
好大喜功的真宗很明白自己登上皇位有寇准的功劳,眼前这太平日子也有寇准的功劳。1014年他让又寇准回京任宰相。
已经四次被贬的寇准还是难改执拗的脾气,对朋友依然仗义,对政敌更加苛刻。
他首先向皇上举荐河南朋友魏野入朝做官,真宗答应了。寇准亲自去了河南陕州,但他很失望,魏野躲起来坚决不见他。寇准是一只狮子,喜欢在官场搏杀。魏野是一只鸟,喜欢在山野自由地飞。
这一年河北向朝庭缴纳布匹比较拖拉,负责的官员三司使林特很着急,再三催促。这林特是王钦若的嫡系,与寇准不是一条线的,寇准就故意刁难他,安排转运使李士衡故意拖延,使这件事越闹越大。真宗知道后生气地说:“寇准的脾气还是这么倔!”又把他赶到陕西的永兴军去了。
西北风光不似内地繁华,但也有苍凉、豪迈之美。寇准在这里把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改成一首词《阳关引》: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
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
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
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六.投机不成,客死他乡
1017年,寇准改任湖北山南东道节度使。在这里他一直盼望皇上再次起用他。他写的一首《踏莎行》借妇人思春表示了自己内心的郁闷: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这词写得很含蓄,翻译过来就是这样:
春天就要结束了,黄莺叫声远去了。
花儿都要凋谢了,青梅就要长大了。
书房外面下雨了,屏风后面点香了。
离别时间很久了,心里有点想你了。
灰尘盖住镜子了,好多日子没照了。
站在房前伤心了,天色渐渐阴沉了。
机会终于到来了。
他手下一个军官叫朱能,伪造了一份“天书”放在附近的干佑山,想报给皇上骗取封赏。
寇准从来不信天书这一套,但为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他将“干佑天书”上呈皇上。真宗收到这第二份天书果然高兴,下旨改年号为天禧,让寇准再回京当宰相。
寇准一生多次在官场投机,但多被后人掩饰。这次进献天书,成为难以涂抹的污点,后来被欧阳修笑话“老不知止”,止者,耻也。
1019年,真宗得了半身不遂,朝中大事由刘皇后协助料理。寇准对此不满。
有一天真宗与太监周怀政谈到让太子监国的想法。周怀政是太子的人,当然高兴,就把这事告诉了寇准。
这消息使寇准对局势产生了误判。当年太宗选太子时,寇准油滑的态度使自己走对了路线,在真宗一朝备受恩宠。这一次他决定再次投机。
他悄悄安排翰林学士杨亿起草报告,请太子监国,还答应让杨亿辅政作为报答。
这明摆着要从刘皇后手中夺权。
这杨亿是当时的文坛名宿,也是寇准的铁杆朋友。他多年在皇家图书馆编书,经常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把唱和诗编为《西昆酬唱集》(皇家图书馆又称西昆),成为西昆体的代表。眼下寇准有重大政治计划,杨亿不敢怠慢。
但寇准这人有个毛病──贪杯。他在饭局上酒后失言使消息泄露。
刘皇后的嫡系丁谓先下手为强,逮捕周怀政等人,把审讯结果上报真宗和刘皇后。真宗大怒,下旨处死周怀政,把寇准贬到湖南作道州司马。丁谓继任宰相。
与刘皇后夺权这一战,寇准大败。
1022年二月,真宗死去,无人庇护的寇准日子更难过了。刘皇后和丁谓又把他贬到荒凉的广东雷州。寇准行前大哭:“我怎么得罪丁谓了?他要置我于死地啊。”丁谓知道后说:“不只是我恨他,大家都恨他。”
雷州气候恶劣,生活艰难,寇准的身体很快垮下来。
说来也巧,寇准到雷州没几天,丁谓也来了。他因为修建真宗陵墓的事触怒了刘皇后,被贬到更远更荒凉的海南岛。他路过雷州时,寇准派人蒸了一只羊送给他。丁谓想见面,寇准拒绝了。
1023年秋天,寇准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让人把当年太宗赐的腰带取来,郑重地跪拜。然后让人收拾好床铺,自己躺上去安然死去。
寇准死后,夫人宋皇姨申请让朝廷出钱来运遗体,不过拿到的钱太少,只能运到皇姨的老家洛阳,只好在那里安葬。
十一年后宋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把他迁葬回陕西老家,还赐给他很多很多好听的头衔。
2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1 09:47
潘阆:任他风雨满江湖
酒泉子-忆余杭之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王安石曾作过一道诗谜:“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这诗谜的答案是四个诗人名字:贾岛(假倒)、李白(里白)、罗隐。最后一句的谜底就是潘阆(攀浪)。
潘阆(约960-1010),字梦空,自号逍遥子,河北大名人。北宋初期著名隐士、词人,他的词只流传下十首半,但他的传奇经历曾闹得风雨满江湖,名声震天响,不亚于今朝的芙蓉和凤姐。
老潘家是中药世家,潘阆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经商卖药,还喜欢读书吟诗。
潘阆十几岁独闯江湖,到首都汴京卖药。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进京准备高考的文学青年,其中有他的两个老乡:大才子柳开和翰林学士宋白。还有王禹称、寇准、孙何、丁谓等,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扯闲篇。
979年中秋节,潘阆与柳开、寇准在老乡宋白家里喝酒吃月饼,还写了日记:
共约中秋来看月,一轮终不见清辉。
众人眠后唯孤坐,翻忆无云宿翠微。
潘阆不但交了一批文学朋友,他还成了大臣卢多逊的座上宾。这卢多逊当过宰相,与秦王赵廷美关系特别铁。但他与大宋权臣赵普一直不和。
982年,卢多逊在与赵普的政治对决中大败,太宗把他和秦王赵廷美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把这一伙反革命集团一网打尽。
潘阆站错了队伍,见大事不好,拔腿就跑。那时没有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碰碰车、四驱车,他扮成僧人一路暴走,跑到山西的中条山躲起来。
风声过后潘阆从山西到了江南。此后几年他在苏杭一带卖药为生,倒也逍遥快活。
钱塘观潮是杭州一大胜景(宋代的时候钱塘观潮胜地在杭州,到明朝以后江水改道,才变成现在的海宁),潘阆看后一口气写了《忆余杭》小令十篇,都是好词。
这十首词使他在江南一夜成名,当地官员、文人争相找他签名。太子中舍李允是个画家,还为他画了《潘阆咏潮图》。几十年后的大文豪苏东坡也很喜欢这十首词,还亲手写在屏风上。
984年,潘阆的好朋友王禹称到江苏长州当县令。李允带着《潘阆咏潮图》请王禹称写了赞文,请吴县知县罗处约写了序言。
当时有个苏州神童叫刘少逸,很小就能作诗。后来父母双亡,自己在绍兴流浪。潘阆见到后很喜欢这孩子,就带在身边培养他,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988年,刘少逸11岁,潘阆把他介绍给王禹称和罗处约。
王禹称出联考他:“一回酒渴思吞海”,刘少逸回答:“几度诗狂欲上天。”
罗处约接着考:“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刘少逸对:“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一连对了几十联,王禹称和罗处约彻底服气。
不久王禹称和罗处约被太宗召去汴京,到中央文献办公室工作。
991年,经过王、罗的大力推荐,太宗赐刘少逸进士出身,让他进京做官。
潘阆也随刘少逸回到汴京。他在讲堂巷开了个药铺,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
这一年秋天,王禹称因一个尼姑的案子被贬到陕西商州,生活贫困。潘阆给他写信问候,还寄了银子给他。王禹称写诗《寄潘处士》说:
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
减君炉里烧丹术,助我山中买酒资。
潘阆当年的诗友们现在一个个中了进士做了官,他的侄女婿刘少逸也当上了校书郎。久负诗名的潘阆实在不甘心。他拼命复习功课,几次参加高考,都没拿到录取通知。
倍受打击的潘阆从此以隐士自居,写了很多诗,内容都是深山啊野林啊。于是他很快与拒不做官的魏野齐名了。有一次他去华山旅游,回京时模仿张果老倒骑毛驴,还对围观的人说:“我喜欢华山那地方,实在不喜欢回京城。”
但他在京城可没闲着,整天结交高官名士,想得到他们的推荐。
二百年后的大词人刘克庄把潘阆和魏野做了对比,说魏野这人有官也不当,是真隐士,而潘阆一门心思搞个编制,是假隐士。
潘阆有个长处,他人脉广,太监王继恩就是他的朋友。王继恩在太宗即位时立过大功,又在四川搞定了王小波、李顺的起义军,是太宗身边的红人。这人还有个特点,是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主儿。
995年,王继恩知道潘阆的心事后,就向太宗推荐。太宗赐潘阆进士出身,让他到国立大学当教授。
可潘阆这人自由散漫习惯了,他还真不适应大学教授这职业。他写诗说“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拉和尚踢足球,拽小姐打秋千,这哪是教授该干的事?干了也不能说啊。
上班之余,潘阆还兼职卖药赚外快。他有一首《扫市舞》的词只留下半篇:
“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卖毒药赚银子是体面的事儿么?
这种狂放的行径在当时是很不要脸的。太宗听说这些丑事后很生气,立刻收回诏书。潘阆只好再去卖药。
997年太宗驾崩,真宗即位。
在此期间王继恩与副宰相李昌龄、禁军司令李继勋、皇家秘书胡旦结成“四人帮”,想拥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继位,潘阆也为他们出谋划策。
关键时刻老宰相吕端执行人民的意志,果断采取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大宋,挽救了真宗。
真宗登基后,收拾了王继恩一伙,潘阆也被通缉。但潘阆有丰富的逃亡经验,他立马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跑到安徽的天柱山,藏到潜山寺里。
天柱山一带风景虽好,但人少地偏,卖药赚不到银子,潘阆第二年又偷偷溜回汴京。
这一次他失算了,刚到汴京就被警察抓获,进了局子。好在时过境迁,真宗也比较厚道,赦免了潘阆,还给他一个闲职做滁州参军。
此后潘阆一直在江南一带游荡。
1010年五十岁的潘阆死在安徽泗州。他的朋友道士冯德之按他的遗愿把他葬在杭州洞霄宫旁边。现在杭州城里还有条街叫潘阆巷。
3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1 09:48
林逋:潜隐江湖的河蟹
相思令-吴山青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bū 967-1028),字君复,浙江大里人(今浙江奉化)。北宋著名隐士。
当隐士也能著名,可见行行出状元。不管你是战士、护士、硕士、博士、圣斗士,只要你干出名堂,就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林逋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很小就失去父母,生活艰苦。他没别的爱好,不上网不偷菜,只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性格有点孤僻,但没到自闭的程度。
年龄稍长,到了该成家的年龄,林逋却因为身体“多病”不能结婚。
为了求学上进,他离开家乡,开始全国漫游。当时的文化中心当然是首都汴梁,于是林逋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
在汴梁他很幸运地结识了书法家李建中。
李建中(945-1013)曾任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人称“李西台”,在北宋初年是书法界的NO.1,“士大夫得其笔迹,莫不争藏,以为模法。”。
林逋跟李建中苦练书法,几年时间就有青出于蓝之势。
他对李建中书法反其道而行之,把李书的“肥笔”转为清瘦笔法。后来书评家常拿林李二人相比较。苏东坡一生清高,对李建中书法非常不满:“李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而对林逋却是顶礼膜拜:“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林逋书法格调之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苏轼、黄庭坚等人。
李建中死后林逋还写诗纪念他。
离开汴梁后,林逋到了山东,在曹州(山东荷泽)住了十年。在这里他结交了很多朋友,醉心于诗酒唱和、弹琴奕棋之中。
后来林逋离开曹州,游历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一带。
1005年,林逋到了江西临江。有个叫李谘的年轻人考中进士,但没人重视他。林逋与他认识后大加称赞:“这个人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啊。”并向朋友们推荐。
这时候孤身一人的林逋已离家多年。一首《点绛唇》写出了他对故乡山水的思念: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在这十几年的游历中,林逋也想提高声名、寻找入仕的机会。他以诗唱和的朋友大多是当时的高官显宦。但自己的性格和官场格格不入,他不得不放弃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想法。这从他的很多诗句如“垂成归不得,危坐对沧浪”、“羁游事无尽,尘土拂吾缨”、“直语时多忌,幽肠俗不分”都可以看出。
无奈的现实、放纵的性情, 使林逋渐渐对仕途失望。
1008年,宋真宗开始借“天书”之名大搞个人崇拜,闹得民怨沸腾。林逋彻底对仕途绝望,便离开临江到了杭州。这是他漂泊生涯的结束,也是隐逸生活的开始。他在西湖旁边的孤山停下,开始他晚年“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的隐居生活。
隐居并不是闲居。他在家种花植梅、养鹤豢鹿、钓鱼喂猫、赏景赋诗、拂琴访友,忙得不亦乐乎。
林逋种梅还解决了衣食来源问题。《西湖人物》中说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亦可实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他卖掉梅子,把钱存在瓶子里,作为生活之费。
他有只仙鹤叫“鸣皋”。如果有客人来访时林逋不在,童子就放鸣皋飞上天给林逋报信。
有梅树养身,有仙鹤为伴,林逋很知足。他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种绝世的清高体现在他的咏梅词《霜天晓角》中: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
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
梦绝金兽,晓寒兰烬灭。
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这“梅妻鹤子”的生活方式使林逋的名气越来越大。另一个以隐士自居的名人潘阆听说后带着一瓶陈年好酒赶来切磋。两人喝酒谈心,很是投缘。潘阆说:“会饮者不可无诗,诗韵者不可无梅。”就让书童拿来梅枝,插在酒瓶里。那口小肚大的酒瓶插上梅枝,显得别有韵味。从此林逋喝酒只认这种瓶子。后人把这种酒瓶称作梅瓶,现在已成为博古架上的装饰品。
1012年,宋真宗听说了林逋的大名,就赐给他粮食和布匹,还让当地政府逢年过节给予照顾。这一下林逋的名声更响了,达官显宦、文人雅士纷纷到杭州拜访。
历届杭州知州如薛映、李及、王随等,都经常到林逋那儿作客。曾作过宰相的王随看到林逋的房子有点旧,就拿自己的工资帮他搞了精装修。林逋很感激,专门写了骈体文感谢。
有一年冬天,一个年轻人冒雪坐船到西湖拜访林逋。他就是后来的文坛大佬梅尧臣。林逋的诗风对他影响很大,后来他与林逋的侄子、侄孙都有交情。
范仲淹也曾造访林逋的孤山草庐,还赠诗给林逋:“巢由不愿仕,尧舜岂遗人。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林逋用自己种的菜招待他,临别时一直看着他坐的船远去。
到了晚年,林逋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亲手在草庐旁边修建了墓地。他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慨: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汉代的司马相如在遗稿《封禅书》中还吹捧汉武帝封禅以献媚,林逋对自己一生没有随波逐流感到自豪,还顺手对宋真宗伪作天书、封禅泰山暗讽了一把。
1028年冬天林逋去世,享年61岁。
宋仁宗听说后,赐林逋谥号“和靖先生”,也就是“和谐先生”或“河蟹先生”。还让当地政府帮助料理后事。当年在江西临江被林逋夸奖过的李咨已是朝廷高官,他赶到杭州,身穿素服,为林逋守灵七天。
林逋的侄孙林大年后来整理了林逋的诗集,请梅尧臣作了序。
多年后当地官员在西湖的苏堤上建了个“三贤堂”,这三贤中两位是作过杭州一把手的白居易、苏东坡,另一位就是终生布衣的林逋。
林逋死了,但他的故事才写了一半。
林逋著名隐士的名头在晚年响到极点,但当时也有人对他看不惯。
著名科学家沈括的二舅叫许洞,比林逋小九岁,是当时的文坛才俊。他恃才傲物,冷眼看社会。他与潘阆是好朋友,却与林逋关系冷淡。他认为林逋的隐士生活是虚伪的,就写了一首诗《嘲林和靖》加以嘲讽:
寺里掇斋饥老鼠,林间吟嗽病狝猴。
豪民遗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意思是说林逋这人病怏怏的,像寺庙里偷东西吃的老鼠,又像树林里咳嗽的猴子。他是个势利眼,达官贵人送来礼品他就高兴得很,普通朋友一来他就变成缩头乌龟。
这首诗很刻薄,是典型的文人相轻。但与他们同时代的文人江休复说这首诗“余杭人以为中的”。这说明脾气古怪、做派乖僻的隐士在当时已经不像魏晋时期那样被人普遍尊重,再者林逋可能真的有势利眼的表现。
不管怎样,“梅妻鹤子”这杆大旗被林先生竖起来了。在后世文人笔下,他成了与巢父、许由比肩的牛人。
如果与这样的牛人沾亲带故自然风光无比,所以后来就有人来认亲了。
200多年后的南宋理宗淳佑(1241—1252)年间,福建泉州有个书生叫林洪,号可山,在他的笔记《山家清事》中自称是林老的七世孙,并假冒杭州籍贯参加科举考试。同时代的词人姜石帚作诗嘲笑说:
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
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
无独有偶。明朝仁宗年间,有个书生求见国史馆官员陈嗣初,自称是林逋的十世孙。陈嗣初便拿他开涮,拿出《宋史.林逋传》让他读。当读到林和靖终身不娶无子时,书生羞红了脸默不作声。陈嗣初呵呵一笑赠诗一首:
和靖当年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
想君自是闲花草,不是孤山梅树枝。
出了这些笑话,仔细想来也可以理解。现在有了网络,翻查二十四史只要按下鼠标就可以了,人人都是考据专家。古时候没有网络,穷书生也买不起史书,去哪里查这些陈年烂谷子的旧事?两位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才闹出这两个笑话。
这两个笑话又引出一连串笑话。
1.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是有名的考据家,做到翰林院修撰。他看到林洪的《山家清事》后居然相信了林洪。
2.清代学者杭世骏在乾隆年间做到翰林院编修,学问大得很,他居然相信了杨慎。
3.清末民初的曹聚仁是著名学者,他居然相信了杭世骏。
4.本朝专门研究“中华文明”的专家余秋雨居然相信了曹聚仁。
于是,余大学问在《秋雨散文•西湖梦》中写道:“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至于你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4楼 回复
老张人 2011-08-01 09:54
11669560邀请您访问吾同(爱同志)
http://i.5tz.org/?fromuid=90542
5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1 10:03
原来以为很简单,可一动手……
6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1 10:06
下一个是钱惟演。也是个复杂的人
7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1 13:54
钱惟演:最后的贵族
玉楼春
锦箨参差朱槛曲。露濯文犀和粉绿。
未容浓翠伴桃红,已许纤枝留凤宿。
嫩似春荑明似玉。一寸芳心谁管束。
劝君速吃莫踟蹰,看被南风吹作竹。
江南钱氏,从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镠(音留)开始就成为名门望族。一千多年来香火鼎盛,人才辈出。近现代名角有钱镠第33代孙钱其琛、钱穆,第34代孙钱伟长。另有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正英等大腕。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钱塘(浙江杭州)人。他是吴越末代国主钱俶的四儿子,幼年随老爸投降大宋。曾任大宋工部尚书、国防部长。工诗词。他在大宋朝所有高官当中,是有名的势利眼、马屁精,喜欢歌功颂德,大搞政治联姻,晚年名声很臭。生的最伟大,死的最窝囊。
钱惟演出生那年,他老爸钱俶还担任吴越国主,在西湖边修建的雷锋塔已基本完工。
978年春天,刚满一岁的的钱惟演随老爸到了汴梁。宋太宗让老钱家住进豪华别墅礼贤馆,对他们实行双规。
被双规的不只是老钱家。南唐国主李煜、南汉王刘鋹、北汉国主刘继元先后进京。他们都被赐封各种漂亮的头衔,享受很高的待遇。正在蹒跚学步的钱惟演也被封了个右屯卫将军的荣誉军衔。太宗偶尔会请他们喝酒,有时是好酒,有时是毒酒。
这一年秋天七月初七,李煜在生日宴会上喝了太宗赐给的酒,当天夜里痛苦地死去。
其他降民继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对宋朝的官员们毕恭毕敬,见面就陪着笑脸,还努力练习河南腔:“咦──恁好来!恁吃老木?”
这种氛围把钱惟演熏陶成一个擅长看人脸色的超级乖乖仔。
988年,钱惟演十岁了。这年秋天老爸钱俶过六十大寿,宋太宗派人送酒祝贺。当天夜里钱俶暴病身亡。太宗赐谥号“忠懿”,葬于洛阳北邙山。
钱惟演唯一能做的就是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发愤读书。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资聪慧,使他很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他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这是有原因的。
重文轻武是大宋朝的基本国策,三百年不动摇。钱惟演身为亡国遗民,又担任武官职位,很难进入主流社会。
大宋国打江山的时候,在北方遇到顽强抵抗,南方小国却接二连三投降。所以在北宋年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江外人(南方人)不可用。后来神童晏殊赐进士出身受到寇准的反对,王钦若当宰相也被王旦阻挠,理由都是一样的:他们是江外人。
钱惟演很为此苦恼。
他写了很多诗词,抒发淡怨轻愁,感怀故园之恋。他精选自己的作品向王公大臣们进献,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
他20岁那年,宋真宗继位。钱惟演的机会来了。
真宗是个自我感觉非常好的皇帝。他老爸把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交给他,他一不留神认为这功劳都是自己的。内心的虚荣使他格外宽容。
他听说了钱惟演的故事后,在学士院亲自面试,然后给他转了系列,从武官改为文官,安排在皇家图书馆做职员(直秘阁)。
1000年,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钱惟演写了一本马屁集《咸平圣政录》献给了宋真宗(咸平是真宗的年号,998-1003)。内容大部分是歌功颂德,极尽恭维之能事。
真宗看后心花怒放:“这是个人才啊!至于你们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从此对钱惟演的好感呈几何倍数剧增。
1005年,真宗让钱惟演加入大型工具书《册府元龟》编委会。
这个编委会汇集了当时文坛的顶尖高手。钱惟演在这里接触到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还与编委会主任王钦若以及同事杨亿、刘筠等人结为好友。
他们经常在一起吃饭喝酒,创作流行歌曲。后来杨亿把这些歌曲编成《西昆酬唱集》(皇家图书馆又称西昆),长期霸占歌坛排行榜榜首,在全国招来众多粉丝。
1008正月,真宗亲手抓的“天书大革命”开始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讲政治的钱惟演立马献《祥符颂》一文,极力歌颂伟大领袖。真宗当然高兴,提拔他为皇家秘书(知制诰),还享受司封郎中的职称。
1013年《册府元龟》编写完成,全书规模远远超过太宗年间搞的《太平御览》。好大喜功的宋真宗高兴到了极点。
当了皇家秘书的钱惟演也如鱼得水,他凭自己过硬的基本功和敏捷的才思逐渐得到朝中大臣的承认。参加政治局会议时,他在笏板上起草诏令,一挥而就,在真宗眼里获得了很多印象分。
1015年,钱惟演晋升为翰林学士,拿到了当时文臣的最高职称。
这一年四月,真宗的八弟荣王赵元俨家里失火,大火蔓延开来,烧毁了国库(左藏库)、朝元门、国家图书馆(崇文院)、中央文献办公室(秘阁),损失巨大。
经中央调查组核查,大火是由一个姓韩的侍女点的。这小韩多次偷拿王府的金器卖钱,担心被发现,就点火毁灭证据。
真宗大怒,下了四道命令:第一,处决凶犯;第二,赵元俨由荣王降为端王;第三,从中央到地方一律不得再用金子装饰房屋、服饰;第四,副宰相丁谓任皇家建设小组组长,负责修建毁坏的设施。
这丁谓比钱惟演大11岁,也是吴越降臣。他的爷爷曾是钱惟演的堂叔钱文奉的部下。有这层渊源,丁、钱二人一直互为心腹。
钱惟演的住宅还是当年太宗赐给的礼贤馆,里面镶金挂银,富丽堂皇,从大门口到内室一色儿的名牌。这些金子怎么处理?对政治高度敏感的钱惟演当即作出决定: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搬迁,把礼贤馆交给政府。真宗表扬他的识大体、顾大局,另赐给一所宅院。
钱惟演的姐夫叫慎从吉,这一年当了开封知府。两个儿子慎锐、慎钧都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大理寺丞)。这一年秋天,钱惟演这两个外甥在咸平县一个案子中受贿。受牵连的钱惟演被撤销翰林学士头衔。一贯谨小慎微的钱惟演第一次受到处分。
1018正月,钱惟演又被任命为尚书工部侍郎兼会灵观建设小组副组长,恢复翰林学士头衔。
这一年九月,开封府举行乡试。十一月名单公布,共录取举人140人,第一名(解元)叫郭稹。但身为主考官的徐奭(音是)利用职务之便偷偷地拆封试卷,被人举报。真宗命钱惟演、钱的大女婿盛度等人重新主持考试。复试结果公布,其他考生都换了人,第一名还是郭稹。
这次考试使真宗很恼火,他重重处分了徐奭。其他十三位主考官也受连累,钱惟演被降为给事中,这是个只拿工资没有实权的闲差。
这一年41岁的钱惟演又添了第三个儿子钱暄。
1019年,真宗得了半身不遂,刘皇后开始协助料理朝政,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副宰相丁谓积极支持刘皇后,但宰相寇准很不高兴。于是一场政治斗争悄悄地在幕后上演。
刘皇后叫刘娥,原是个川妹子,前夫龚美是个银匠。小俩口在开封谋生时,刘娥被当时的襄王赵元侃看上了。襄王动了一份真感情,把这小三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与她偷偷摸摸相好十五年。
后来襄王赵元侃当了太子,改名赵恒,后来又当了皇帝。这刘娥也正大光明地来到皇帝身边,由四品美人一直做到皇后。前夫龚美改名刘美,当上了中央警卫团骑兵司令,与她兄妹相称。
看到刘皇后的势力蒸蒸日上,钱惟演有了主意。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美,还生了两个儿子刘从德、刘从广。
刘皇后从此把钱惟演视为心腹。她自己出身寒微,现在与世家大族成为姻亲,自己脸上也添了光彩。前夫刘美有了两个儿子延续香火,也消解了她内心的歉疚。
1020年六月,钱惟演的二女儿嫁给副宰相丁谓的儿子。两人关系更加密切。
宰相寇准极力反对刘皇后参政。他认为女人当家,墙倒屋塌。于是向真宗建议让太子监国,削弱刘皇后的权力。
在这关键时刻,钱惟演再度出山。
这一年七月,他极力向真宗诉说寇准的缺点,直到真宗同意罢免寇准宰相职务,只享受莱国公虚衔;然后钱惟演混水摸鱼,诱使思维混乱的真宗把老资格的副宰相冯拯调为枢密使,让丁谓当了宰相。
一场政治风暴以刘皇后一派的胜利告终。
八月份,钱惟演的职称恢复为工部侍郎,职务为枢密副使兼会灵观、祥源观两个道观的建设小组组长。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有刘皇后和丁谓这两个亲家,他心里很踏实。
1022年二月真宗去世,11岁的宋仁宗赵桢即位,刘皇后升格为太后,继续主持工作。
当上宰相的丁谓志得意满。他当年帮寇准“溜须”,受到寇准的嘲弄;在真宗死前,寇准还汇报说“丁谓、钱惟演是奸佞之人,不能辅佐少主。”丁谓对往事耿耿于怀。他知道寇准的份量,那倔老头子多次被贬,又屡屡起死回生。现在自己大权在握,必须彻底摆平他。
丁谓利用职位之便修改“诏书”,把真宗死因归罪于寇准,把他贬到遥远的雷州。并以此为借口,将朝中与寇准关系不错的大臣全部清除,其中包括钱惟演的姐夫慎从吉。这使钱惟演很不满。
丁谓又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重要奏章先送丁谓审阅后再送内廷,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他还在有关太后听政的文件中加上“临时”一词。
刘太后知道后,大为恼火,也感觉到了危险。她认为丁谓欺负孤儿寡母。想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抢来了大宋江山。她开始警惕丁谓的举动。
六月份,雷允恭修宋真宗皇陵时擅自改动穴位,犯了弥天大罪,却受到丁谓庇护。
真是天赐良机。刘太后果断行事,诛杀雷允恭,罢免丁谓的宰相职务,贬到远得不能再远的海南岛。他的四个儿子也撤销全部职务。让老臣冯拯任宰相,亲家钱惟演任枢密使掌管军队。
冯拯是个能臣、直臣,在太宗、真宗两朝作过很多实际工作。他与寇准关系不和,也受丁谓、钱惟演的排挤。现在受命于危难之时,他要摆一摆老资格。
他上书弹劾钱惟演:“钱惟演是太后的亲家,为了避嫌,不能让他参与政务。”
老太后不愿树敌太多,答应了他。她罢了钱惟演的枢密使职务,让他以“保大军节度使”的头衔到河阳工作。河阳离京城很近,比那些边远荒僻的州县强多了。
1023年,刘太后下令改年号为天圣。天圣者,二人为圣,强调她和皇帝同时执政的合法性。她的地位日益巩固,心情很好。她下令钱惟演享受宰相待遇,调到条件更好的许州工作。
1024年九月,太后为仁宗立郭皇后。郭皇后的父亲郭允恭身为太傅兼安德军节度使。这将门女子从小就养成了骄横任性的性格。她是个酷坛子,经常监视仁宗的行踪,不让他亲近其他女人,使精力旺盛的小皇帝十分恼怒。
身在许州的钱惟演也很委屈。
他是名门贵胄,应该在繁华的汴京吟诗作词。他一生谨慎,拼命讨好上级,生活清廉不包二奶境外没有存款,怎么落到这般田地?他日思夜想,最后归结为人脉不够。于是他开始着手新的计划。
1025年,钱惟演的长子钱暧娶了郭皇后的妹妹,次子钱晦娶了仁宗的表妹郴氏,小女儿钱珊嫁给仁宗的堂兄赵允迪。至此,除了倒台的丁谓之外,钱惟演在朝中另有五门姻亲。
喝罢一场又一场的喜酒,钱惟演心里升起无限希望。一个亲家丁谓倒下了,更多的亲家正在坚挺。他象一只蜘蛛,结了一张大大的网,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盼着召他回京的诏书。
遗憾的是,他的观念落伍了。
刘太后驾驭朝政的功夫已炉火纯青,不再需要这个老迈年高的亲家帮忙。朝中掌权的重臣多是年轻人,他们都有满腹的才学和清高的秉性,极端鄙视政治联姻这种下三滥手段。
舆论对钱惟演很不利。
1029年,他调往四川任武胜军节度使。
钱惟演怒了。他不求高官厚禄,只要保留一个贵族的自尊,这要求过分么?
第二年,他给太后上书,说父亲的墓地在洛阳北邙,希望就近工作以尽孝道。太后明白他的心思,马上下旨,让他担任西京洛阳留守。
樱桃也是桃,西京也是京。
钱惟演很满意,他于1030年冬天去了洛阳。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惬意的三年。
北宋有四京: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南京应天(河南商丘)。西京洛阳作为陪都,繁华不亚于汴梁,园林特色则天下第一。皇亲国戚、达官贵胄在洛阳有一所宅院,是很有面子的事。女词人李清照的老爸李格非写过一本书叫《洛阳名园记》,其中提到19处名园。
钱惟演在这里赏园、喝酒、写诗、会友,过得很充实。他不再奢望过高的政治地位,心态变得轻松愉快。
他把工作都交给二把手谢绛。这谢绛是他的老部下,向来处事稳重。谢绛的妹夫叫梅尧臣,当着政府办公室主任,是个很有文才的青年。掌书记尹洙也喜欢写诗弄词。
第二年三月,一个刚中进士的年轻人欧阳修分配到洛阳当文书。
钱惟演很喜欢这些年轻人,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年轻时才华横溢、不懈进取的影子。
钱惟演拿出一个院子作为文学交流的诗社,叫白莲庄。从此,以他们几个人为主形成一个赫赫有名的诗文圈子。他们写的东西很快就能风靡天下。人们见面不再说“恁吃了木?”而是问“咦──河南府那边又有新词木?”
心态平和的钱惟演静心读书。他在书房里读经史,在卧室里读小说,在厕所里读诗词。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教给身边的年轻人。欧阳修受他的启发,后来总结出读书“三上”:马上、厕上、枕上。
钱惟演还对这些年轻人说出自己一生唯一的遗憾:“我这一辈子很知足了,只是没有在黄纸上签过字。”──当时宰相用黄纸签阅文件。
钱惟演在这里悠哉乐哉,还不忘维护朝中的关系网。他派人把洛阳最好的牡丹品种“姚黄”送给京城的高官们。多年后自视清高的苏东坡写《荔枝叹》讽刺他:“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1033四月,刘太后去世,已当了十一年傀儡皇帝的仁宗亲政。他刚刚知道长期管束他的太后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的亲生母亲李氏已在半年前死去。他号啕大哭之后开始清理太后的党羽。
钱惟演目前最硬的后台只有郭皇后了,而郭皇后与仁宗的夫妻关系一直不好。
觉察到风险临近,钱惟演立即行动。他在五月三日上书仁宗,建议把刘太后和李太后的牌位一起放在真宗庙堂里祭祀。
传统的礼制是一帝配一后。钱惟演的这个建议拍了仁宗的马屁,却受到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御史中丞范讽批评钱惟演作风不正,刻意与皇族联姻,又擅自议论皇家宗庙的大事,建议严肃处理。
刚刚亲政的仁宗不敢冒政治风险得罪朝臣,他也知道钱惟演的名声不好,便顺水推舟贬他为崇信军节度使,让他到湖北工作。他的三个儿子也被调出京城。
钱惟演的女婿盛度负责起草诏书,他也看不惯岳父的可耻行径,在诏书中狠狠地斥责:“三星之媾,多戚里之家。百两所迎,皆权贵之子。”
1033年九月,钱惟演凄凉地离开洛阳,踏上南下之路。
在湖北随州,他写下了不胜哀伤的《木兰花•谪居汉东撰曲》: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唱起这首《木兰花》时老泪纵横。他家中有一个年老的歌女,曾服侍他的父亲钱俶。这老太太听到《木兰花》时说:“先王临死前嘱咐别人在葬礼上唱《木兰花》为他送行,现在先生你也唱这曲子,很不吉利啊!”钱惟演听后更加伤心。
十二月,又传来一个坏消息:仁宗下诏废了郭皇后,让她去做道士。
钱惟演在仕途上起死回生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开始酗酒,健康状况急遽直下。
1034七月,心里拔凉拔凉的钱惟演承受不了湖北的酷热,病死在随州。
盖棺还要定论。在给他拟定谥号的问题上,朝中大臣故意给他难堪,建议谥“文墨”。按照《谥法》:“敏而好学曰文,贪而败官曰墨。”前一字夸他学术不凡,后一字骂他人格卑劣。
钱惟演的家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向仁宗提出申诉。在仁宗的协调下改谥号为“文思”。《谥法》里说“追悔前过曰思。”其实也带有轻蔑的意味。
直到八年后,仁宗的羽翼已经丰满,正准备开始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力量,他下令把自己的亲生母亲与刘太后的牌位并列祭祀。这正是当年钱惟演的建议。
钱惟演的儿子钱暧看到这一政治信号,马上为父亲提出申诉,最终把不光彩的谥号改成“文僖”。
僖是小心畏忌的意思,这回正适合钱惟演的一生。他攀龙附凤,广结人脉,说到底是出于内心深处的畏忌。他这个最后的贵族,心里一直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畏忌得太深,反而造成过度的自我防卫。归根到底,他不是坏人,只是一个软弱的人。
后来的史书对他评价一直不好。只有他提携过的欧阳修一直敬重他,说他“官简将相,阶、勋、品皆第一”。
可后来欧阳修负责修五代史,对吴越国评价不高,得罪了钱家。钱惟演的侄孙钱勰刻意报复,诬陷欧阳修与外甥女通奸,导致欧阳修被贬滁州,成就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就是后话了。
8楼 回复
anquandisan 2011-08-02 11:08
下一个是柳永,资料难找
9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2 13:35
柳永到底是哪年出生的
10楼 回复
荒行 2011-08-02 15:26
留个记号…………慢慢看……
11楼 回复
anquandisan 2011-08-04 10:42
柳永的年表是最乱的
12楼 回复
圣度堂主 2011-08-04 16:30
喜欢,赏读!
13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5 12:03
柳永:生活作风很重要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柳永(984—1058),祖籍福建崇安,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是词人当中称呼最多的一个,中学生做填空题最怕他。他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最高职称是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柳永的老爸叫柳宜,曾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高级马仔,官职相当于纪检委书记。后来跟着李煜投奔大宋,被分配到山东费县当县令。山东有好客之风,又有文化渊源,柳宜在这里过得还算舒心。他经常到孔、孟故里游玩,还在菏泽结识了王禹称,从此成为好朋友。
984年秋天,柳宜的三儿子出生了。这柳家是书香门第,给孩子取名都有讲究。柳宜据《论语》有“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句子,就给儿子取名三变。他的大儿子叫三复,出自《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二儿子叫三接,出自《易经》的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985年,柳宜考中了进士,正式拿到了大宋的文凭。此后柳宜的工作多次调动,先后在山东济宁、广西全州、江苏扬州做官。柳三变跟着老爸见识了各地风光。
996年十二月,王禹偁被贬到扬州,又见到了柳宜。他给柳宜画了一幅像,还写了序。那时候没有照相机,这幅像相当于标准照。
997年宋太宗死了,真宗即位。柳宜当上了国立大学教授,要去京城工作。从江外降臣变成京官,他觉得这是整个家族的光荣。他郑重地请王禹偁为他父亲柳崇撰写墓碑铭,并在秋天让弟弟柳宏带着他的画像回福建崇安老家看望母亲。14岁的三变随叔叔一起回到老家。
1003年,20岁的三变到杭州游学。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与丁谓齐名,是江南一带的学术领袖,受到王禹称的赏识。三变很想去拜访他,但苦于没人引见。这年秋天,他写了一首歌叫《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歌把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写到了极点。此后一千年很少再有写杭州的文字,就象李白在黄鹤楼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他把这首歌交给一个叫楚楚的歌女,让她在中秋节晚会上唱给孙何听。孙何听后,第二天就请三变到家里作客。
这首歌很快流传开去,成了柳三变的名片。传说一百多年后金国皇帝完颜亮读了《望海潮》的歌词,才有了南下的野心。他带六十万大军直扑杭州,结果刚到扬州就被部下干掉了。
1005年,柳三变离开杭州,经过苏州、扬州赶往首都汴梁。在扬州他与一位歌女谈了恋爱。他们爱得死去活来,私下订了终身。这年冬天,三变赶到了汴梁。老爸柳宜已经当了工部侍郎。
1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真宗的“天书大革命”开始了。三变写了《巫山一段云》歌颂伟大领袖:
琪树罗三殿,金龙抱九关。上清真籍总群仙。朝拜五云间。昨夜紫微诏下。急唤天书使者。令赍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
1009年春天,26岁的三变第一次参加会试。他信心满怀,觉得这高考就是小菜一碟。他写了《长寿乐》词:“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他已经准备给人发红包了。
遗憾的是,他落榜了。这第一次落榜对他打击并不大,他觉得再拼一把就可以功成名就:“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如鱼水》。
这段时间他感觉四年前在扬州结识的女友开始对他冷淡,因为她的来信只有简单的寒暄,不再有以住的似火浓情。一贯重情的三变很伤心。正巧他的朋友朱儒林到扬州去,三变就写了《击梧桐》托他捎去:
恁那么那么漂亮,是俺心中的女神。咱们约好了白头到老,可最近来信非常十分特别格外冷淡,是不是恁变心了?
那姑娘见信后很惭愧,带上所有家当,坐船到了汴梁,从此终身跟随三变。这故事有由头,有矛盾,有转折,有高潮,是戏剧的好材料。元朝的关汉卿就根据这故事写了剧本叫《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1015年春,柳三变第二次参加高考,结果又落榜了。一个比他小五岁的同学范仲淹发挥不错,考中了一甲。(会试结果分三个级别:一甲只取三人,叫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1018年春,三年一届的高考又开始了。柳三变第三次落榜。他的大哥柳三复考中一甲,高高兴兴请朋友吃饭。屡受打击的三变憋了一肚子气,写了经典的牢骚歌曲《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每届会试后都有大批落榜的考生,他们的失落感不亚于三变。这首《鹤冲天》在他们中间流传,迅速跃升歌坛排行榜首位。
1024年春,41岁的柳三变第四次落榜。
这次落榜对他打击很大,毕竟是不惑之年的人了。从此他不再复习功课,整天在夜总会、洗浴城这些场所出入,和小姐们喝酒聊天,给她们写歌词。他写的歌能使小姐的身价倍增,所以她们经常出高价抢购。京城的三朵名花陈师师、赵香香、徐安安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他写的歌传遍大街小巷,“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些歌甚至传到皇宫里。仁宗也喜欢这些歌,喝酒时让身边的服务员反复地唱。柳三变的名声如日中天。
这一年秋天,有个大臣把他作为特殊人才向仁宗推荐。当时宋仁宗被刘太后压制着,正憋一肚子火呢,一想到那首《鹤冲天》就烦:“他说过不要浮名啊,让他继续填词好了。”
三变从小生活条件优裕,没受过别人奚落。他听到这事后开始自暴自弃,向歌女们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他的心情低落到极点,再也没心思留在汴梁了,就去了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离京时,把满腹委屈和伤感写在《雨霖铃》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26年,三变的老同学范仲淹母亲去世,回应天府服丧。应天府的一把手晏殊邀请范仲淹帮他打理应天府大学的教务工作。柳三变在这里受到老同学的照顾,日子过得还算惬意。
1028年,范仲淹服丧期满,调住河中府(山西永济县)当通判。柳三变跟他去了山西。
从莺歌燕舞、风花雪月的内地突然到了荒无人烟、战火不断的西北边塞,使柳三变眼界大开。他在这里看到民间疾苦,看到烽火硝烟,感到灵魂震动、热血激荡,他的词风也变得开阔、豪迈:
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楼台,草迷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踏莎行》
1033年三月,刘太后去世,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柳三变没有和他同行。他从山西南下到了四川,又沿长江出三峡、过巫山,经过湖北、湖南,写了很多歌,绕了一大圈,回到汴梁准备第五次参加高考。
刚刚亲政的宋仁宋心情很好,他当皇帝11年了,现在正式主持工作。他要让天下人都感受到他的恩泽。景佑元年(1034年)的高考就变得很特别。这次高考不但增加了名额,还专门开设“恩科”,照顾年龄大、水平差的考生。仁宗的诏书里说:“南方考生,录取百分之二十。年满五十岁第五次高考的人、在真宗年间参加过高考的人,即使分数不及格,也不会落榜。”
上述条件能符合其中一项就很幸运,柳三变却符合所有条件:他是南方人,51岁,第五次高考,真宗年间参加过三次。苍天啊,大地啊,仁宗的诏书简直就是为他准备的。
这次会试共录取了1640名进士。柳三变和弟弟柳三接同时考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张进士文凭折磨他半辈子,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他的词风从此少了怨气、悲伤,变得相对柔和。
柳三变被安排到睦州(杭州淳安)作团练推官。他积极工作,业余时间不停写歌。这一年四月范仲淹被贬到睦州,正遇到当地百姓祭祀天神,合唱的祭歌很有文采:“……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柳三变写的《满江红》。
过了一段时间柳三变又调到浙江定海的晓峰盐场当盐官。在这里他目睹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写下了七言古诗《鬻海歌》,这首批判现实主义诗篇完全可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比肩: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得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馀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不久他又到泗州(江苏泗县)任判官。宋代文官分为选人、京官、朝官三个层次。柳三变从推官到盐官再到判官,在基层工作了十多年,一直属于选人。按照大宋惯例,他早就应该晋升为京官了。可是他年轻时出入烟花柳巷的经历和“奉旨填词柳三变”的鼎鼎大名很难被正统的朝臣们接受,吏部一直不给他升迁。这期间范仲淹挂帅西征,打退了西夏的进犯。
1043年三月,朝廷下令从基层选拔一批官员担任京官。资格很老的柳三变落选了。他感到很委屈。晏殊正担任宰相,柳三变就去找他疏通。晏殊问:“先生你还写歌词么?”三变说:“我经常写歌词,和你一样啊。”晏殊说:“我虽然也写歌词,但从不写‘针线慵拈伴伊坐’这种格调不高的句子。” 柳三变回敬说:“先生也有‘且留双泪说相思’的句子啊。”晏殊不回答。柳三变黯然退出。
他怎么也想不通,文人雅士、将相名流谁不写曲子词?谁没去过夜总会洗脚房?凭什么都拿我柳三变说事儿呢?
关键时刻,老朋友范仲淹出场了。这一年九月范仲淹回京,和富弼、韩琦一起推行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他们对官员履历进行复查,很多基层官员得以升迁。
柳三变吸取教训,改名柳永,再也不让以前的名声连累他了。他终于在十月份晋升为著作佐郎的职称,到陕西华阴当县令(宋朝规定:刚当京官者先作县令,叫“须入”或“亲民”)。
大宋朝的京官三年一届。1046年柳永又晋升为著作郎,到余杭当县令。他的儿子柳涚(音税)这一年考上了进士。此后柳永的职称又经太常博士变为屯田员外郎,都是寄禄官,没有实际职务,薪水低得可怜。他渴望从京官升为朝官。
1052年,柳永有了一个机会。这一年天上出现老人星(寿星,象征长寿),仁宗非常高兴。一个姓史的太监同情柳永长期得不到升迁,就提醒他写一首马屁歌,乘仁宗高兴献上去。这对柳永来说轻而易举,他很快写成《醉蓬莱慢》: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可是仁宗看后很不满意。里面“宸游凤辇何处”一句,竟与当年他老爸真宗的悼词暗合,真是晦气。又看到“太液波翻”,便生气地说:“为什么不写波澄呢?”这太平盛世最忌讳“翻、反”这些字眼。他把稿子扔到地下,也把柳永的希望扔到九宵云外了。
柳永这首马屁歌写得热情洋溢,但他毕竟没在朝堂上磨炼过,不是专业的应制文人,不懂得回避皇帝的忌讳,因此弄巧成拙。
大宋的官制规定,官员七十岁就要退休,六十九岁的柳永不可能再得到实职。他苦苦追求一辈子的理想就此罢休。
此后老迈年高的柳永以屯田员外郎的虚职在京城平淡地生活。他经常与当时的高官、雅士们写词唱和。1058年还写《临江仙》赠给刘敞:
鸣珂碎撼都门晓,旌幢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此后不久,柳永在汴梁死去,朝廷赐给他郎中头衔。他在京任著作郎的儿子柳涚把他临时葬在这里。汴梁的歌女们听到消息后大为悲伤,纷纷赶来送葬。以后每到清明节,歌女们相约到墓地祭扫,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叫“吊柳七”。
二十多年后,柳涚退休后住在镇江,又把柳永的灵柩改葬在镇江北固山下,并请堂弟柳淇书写了碑铭。在铭文中说不久就会把柳永安葬回福建老家(归殡不复有日矣),但柳涚一直老死在镇江,最终没能如愿。从此柳永后人在镇江繁衍生息。
柳永仕宦意识强烈,为此他费尽心机、吃尽苦头。他一生几乎是在对仕宦的憧憬、追求与痛苦煎熬中度过的。在这个痛苦煎熬的过程中他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唐、五代时期,词只有小令。柳永创作了大量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他是李煜之后第二个分水岭。
我们应该纪念他。
14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08 16:16
下一个是范仲淹,也是个复杂人物,众说不一
15楼 回复
anquandisan123 2011-08-10 16:34
范仲淹:唬了无数中学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过副宰相,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是吴越国老钱家的部下,后来随钱王投降大宋,先后在河北、四川、徐州的军队里当文书,收入低微。
989年秋天,范仲淹出生在河北正定高老庄,第二年他老爸在徐州病逝。母亲谢氏孤苦无依,就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邹平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这朱家是大户人家,经济条件很好。朱说在这里茁壮成长,读书、练武,一直长到20多岁。
一个偶然的机会,朱说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的朱家兄弟生活浪费奢侈,范仲淹多次劝告。朱家兄弟不高兴,赌气地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屁事?”范仲淹听后大惑不解。后来邻居告诉他:“你是苏州老范家的孩子!”他大受刺激。那时候宗姓观念在每个人脑子里根深蒂固,他决定离开朱家,自立门户。
1011年,朱说辞别母亲到了南京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有很多名师可以请教,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是义务制教育,不收学费。朱说在这里昼夜攻读。他在生活方面是个苦行僧,习惯吃咸菜喝粥。几年后,他已精通儒家经典,吟诗作文也很大气,字里行间总是以中华崛起为己任,一点不亚于五道杠少年。
1014年,宋真宗带队到安徽亳州朝拜太清宫,路过应天府。同学们都到路边瞻仰伟大领袖,齐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只有朱说闭门不出,埋头读书。
1015年春,朱说参加会试,考中乙科进士,他马上打报告申请恢复范姓。随后到安徽广德、亳州基层工作。他把母亲接亳州赡养,朝廷也批准了他的新名字范仲淹。
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江苏东台县当盐官。他发现这里的海堤年久失修,就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建议在江苏沿海重修海堤。有人批评他越级汇报,违犯纪律。所幸张纶是个好领导,他上奏朝廷,提拔范仲淹当兴化县令,负责这项工程。和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的滕宗谅(字子京)当时在安徽当涂县当县令。
1024年秋,范仲淹带领民夫开始治堰。中间遭遇特大暴风和海潮,死了一百多名民夫。他在滕子京的帮助下坚守阵地。
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范仲淹回南京应天府服丧。海堤建设由张纶同志负责。
范仲淹到应天府后,这里的一把手晏殊听说他学问好,就请他到母校应天府书院协助工作。范仲淹在这里狠抓校风校纪,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028年春天,江苏的海堤工程完工,沿海的盐场和农田生产有了保障。当地百姓给主持工程的张纶立了生祠,以表彰他的贡献。(后来范仲淹的名气远远盖过了张纶,从明代以后,人们就把这道海堤称为“范公堤”,现在的204 国道就是由范公堤改造而成的。)
这一年范仲淹服丧期满。经过晏殊的推荐,他到首都汴梁担任皇家图书馆管理员。在这里他了解到很多朝廷的内幕。他发现军政大事并不是仁宗皇帝负责的,而是由刘太后掌握。他还听说这年冬至那天,仁宗要同百官一起给太后叩头庆寿。范仲淹观念比较传统守旧,他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皇帝叩头有损尊严。于是他不顾晏殊的劝阻,再次越级上书,请刘太后把大权交给仁宗。很快朝廷下令,贬范仲淹到西北边陲河中府(山西永济县)当通判。在这次劝退风波中,范仲淹的做法显得乖张,但长期被架空的仁宗对他有了很好的印象。
1032年三月,范仲淹由河中府调到陈州,途经洛阳。在这里结识了梅尧臣、欧阳修和洛阳才子富弼等年轻人。他认为富弼有“王佐之才”,就把他推荐给晏殊,还亲自作媒,让富弼娶了晏殊的女儿。
1033年四月,刘太后死去。刚刚亲政的宋仁宗任务很重很繁琐,他要全面清理太后的党羽,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他把范仲淹召回京师,让他当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
下半年,朝廷的政治斗争围绕仁宗的老婆郭皇后展开。这郭皇后是当年刘太后强加给仁宗的,她蛮横、妒嫉的脾气使仁宗忍无可忍。现在无须再忍,又有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于是决定废掉郭皇后。以范仲淹为首的少壮派坚决反对,但胳膊拗不过大腿,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知州。
不久又调到苏州。梅尧臣写了《清池》诗劝慰他。
第二次被贬的范仲淹体会到了政治的诡谲可怕之处。他写了一首诗《江上渔者》,含蓄地道出这种感受: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东汉有个隐士叫严子陵,曾在浙江富春江畔隐居。范仲淹为了纪念他,主持修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江苏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范仲淹在这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发挥他的强项,在治水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治水期间,吕夷简在朝中给他很大帮助。他写了《移苏州谢两府启》和《上吕相公并承中丞谘目》两封信,与吕夷简缓和关系。吕夷简不愧是一代名相,有相当的度量,在1035年调他回京师当开封知府。
1036年,范仲淹给宋仁宗上呈了一幅《百官图》,批评当时的干部制度,说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吕夷简很不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范仲淹又上书仁宗,提出加强西京洛阳的建设,提高其战略地位。这个问题在太祖赵匡胤时期就讨论过。仁宗找吕夷简来商量,吕夷简说:“小范这个人喜欢显摆,他这个说法迂腐而不切合实际。”范仲淹知道后反应激烈,开始猛烈攻击范宰相。他连上四论给仁宗,分别是《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指责吕夷简“任人不当,以私枉法”。 吕夷简大怒,说他“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仁宗最后决定贬范仲淹知饶州(江西鄱阳县)。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也被贬到长江边守三峡去了。从此朝廷大臣也形成了两大集团,他们分别以范仲淹和吕夷简为核心,开始了多年的死掐。
在浙江建德当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写《啄木》诗把范仲淹比喻为代表正义的啄木鸟:
中园啄尽蠹,未肯出林飞。
不识黄金弹,双翎堕落晖。
又寄给他一首《灵乌赋》,劝他闭紧嘴巴,不要多管闲事。范仲淹也写《灵乌赋》回答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俺要做一只乌鸦,为言论自由奋斗终生。
此后范仲淹先后在江南的润州(江苏镇江)和越州(浙江绍兴)工作。他对江南的多雨天气很不适应,在这里得了肺病。在朝中的吕夷简也不顺利,他和副宰相王曾发生冲突,两人都受到降职处理。
1038年,甘肃一带的党项人闹独立,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西夏国。两个月后才得到消息的大宋朝廷当然不答应,两边就打起来。
1040年正月,西夏军队进攻陕北延安,把大宋军队打得一败涂地。这一仗震惊全国,西北平叛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话题。正在河南襄城当县令的梅尧臣渴望报国,他研究兵书《孙子兵法》并作了注解,上呈皇帝。欧阳修听说后写信给他,要借来看一看。
最着急的是宋仁宗,他决定对前线司令部加以调整。五月份,仁宗重新起用吕夷简任宰相。吕夷简表现出名相风范,安排夏竦担任前线总司令(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作副司令。这三人都是以前被他处理过的。
仁宗知道吕夷简与范仲淹曾有过节,专门指示范仲淹,要他以大局为重,与吕夷简讲和。身在浙江的范仲淹很感激,写《上吕相公书》与吕夷简和好。
范仲淹到陕西后,推荐欧阳修当参谋长(经略府掌书记)。欧阳修为了避免朋党嫌疑,辞职不干,写了一封信《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向范仲淹解释。他还向范仲淹举荐研究过《孙子兵法》的梅尧臣,被范仲淹拒绝。梅尧臣高考落榜,没有正式文凭,是靠他叔叔荫补做的官。范仲淹很看重文凭,内心看不起这种“接班”的人。从此范、梅的关系变得冷淡。
到前线后立功心切的韩琦主张进攻,范仲淹调查军情后主张防守。总司令夏竦请仁宗皇帝拿主意。仁宗同意韩琦灵活主动进攻,也同意范仲淹的谨慎防守意见。这模棱两可的态度造成韩、范两个副司令配合不利。1041年正月,韩琦的部队在六盘山大败,损失一万余人。这三名主帅都受到降职处分。
在此期间范仲淹想劝降敌人,私自与元昊通信,被副宰相宋庠参了一本,说按照法律“范仲淹可斩!”多亏国防部长杜衍和宰相吕夷简说情,才免了死罪。
这一年,梅尧臣调任浙江湖州监税官。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在饭局上向欧阳修诉说满腹的委屈。欧阳修作《圣俞会饮》诗劝解他:“关西幕府不能辟,陇山败将死可惭”。意思是说:不让你去前线工作,现在他们该后悔了。
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宁夏固原一带。延安、六盘山、固原三次大败使仁宗冷静下来,他批准了范仲淹的持久战策略,派韩、范二人到前线防守。
两人到前线狠抓军事训练,大力培养人才。名将狄青在他们的赏识下进步迅速,多次立功。他们还在宋夏交界处修了一座孤城——大顺城,采用日本鬼子的战术,围绕大顺城建立一连串碉堡互相策应,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西北边防趋于稳定。
范仲淹在这里写了两首著名的边塞词,现在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秋思
韩、范的长期防守战术把国力弱小的西夏折腾得很不耐烦,他们正与北方辽国开战,经不起两线作战,于是双方开始谈判。1044年双方达成协议:大宋承认西夏独立,西夏向宋称臣,大宋每年“赏赐”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仁宗拿钱买了和平。
大宋朝老赵家用武力夺来江山,很怕再被别人夺去,一直重文轻武,把军队搞得一蹋糊涂。先被辽国欺负,又让西夏闹了独立,实际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42年宰相吕夷简因病退休。章得象、晏殊主持工作。吕夷简长期当宰相,多次与范仲淹发生冲突。但史书对他评价那是相当的高:他多次被人诋毁,但皇帝一直信任他。他处分部下,很快就会重新起用,不把人往死里整。对国家大事处理得灵活有分寸。(“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后来他的灵位配享仁宋庙堂,这是大臣最高的荣誉了。
晏殊当了宰相,他器重的范仲淹立马有了机会。1043年,范仲淹调回京城,任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武装部副部长,欧阳修当了谏官。
大宋多年的太平日子积攒了一堆社会矛盾,又被西夏搞了一下,仁宗很不爽,他要改革。这年九月,仁宗让范仲淹和富弼起草改革方案。范仲淹整理出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呈仁宗,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开始了。
这十项政策乍一看冠冕堂皇,仔细看也并无新意。它不是仁宗需要的速效救心丸,而是十全大补丸,看着挺好,吃不吃都差不多。我们来看这大补丸的内容:
第一条,明黜陟。就是裁撤一批官员。范仲淹拿笔一勾,就有人下岗。富弼觉得这一条太凶猛,对范仲淹说:“老范啊,你这一笔勾下去,人家一家子都要哭啦。”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强吧。”言外之意:不称职的官员如果在位,一个地区的百姓就遭殃。问题就在于,范仲淹把哪些人勾掉,只凭自己的好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一点成为政敌攻击他勾结朋党的口实。
第二条,抑侥幸。宋朝有“接班”制度,叫恩荫补官,就是老子有功,子弟可以做官。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在中进士之前就荫封为太常寺太祝,梅尧臣也是靠荫补做的官。范仲淹主张废除接班制度,使众多中下级官僚成为他的政敌。
第三条,精贡举。就是抓教育,把高考重点从写诗改为作文。
第四条,择长官。就是派钦差大臣到各地考察干部。同第一条一样,没有统一标准。
第五条,均公田。公田又叫职田,是政府配给官员的津贴,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有人弄的多,有人少一点。范仲淹认为国家应该均衡官员的职田,以让他们廉洁为政。这个问题后来演变成高薪是否能养廉,现在还在争论不休,是一个狗咬狗两嘴毛的问题。
第六条,厚农桑。就是抓农业。这个口号在中国喊了几千年,也没见农民整体富起来。
第七条,修武备。范仲淹建议在京郊组织民兵,辅助正规军,这等于变相扩军。宋朝一直实行养兵政策,没事干的混混们都被收到军队里来了,兵员并不缺。范仲淹这想法简直是头疼医脚,搞错地方了。所以这一条连初审都没通过。
第八条,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合并县邑,以省徭役”,这对当时害民不轻的募役法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第九条,推恩信。就是落实政策,请朝廷把许诺的好处快快兑现,不要打白条。
第十条,重命令。中央说话,地方要听。
可以看出,这范十条在任何朝代、任何时期提出来,都很好听。现在每年也要提上几次。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是废话。当时大宋最要紧的问题是两个:第一,军备废驰,将领得不到重用,老打败仗;第二,土地兼并严重,各地百姓造反。这两个敏感话题,范仲淹闭口不谈。
韩琦在范仲淹之前就提出过“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与范十条差不了多少。也就是说,韩琦是这个帖子的楼主,范仲淹只是跟帖。
范十条从1043年十月份开始施行。在新政期间范仲淹提拔了大批干部,却偏偏不用梅尧臣。伤心的梅尧臣写了一首《异同》诗发牢骚:吾闻圣贤心,不限亲与疏。义殊目前乖,道同异代俱。
范十条大部分内容隔靴搔痒,落不到实处,不了了之。只有急功近利的前两条“明黜陟、抑侥幸”使很多人利益受损,很快成为众矢之的。
1044年4月,曾享受荫补待遇的太监蓝元震向仁宗倾诉:范仲淹那一帮搞新政的官僚交结朋党。仁宗联系到最近的人事变化情况,开始有所警惕。他直接问范仲淹:“自古只有小人结党,君子也结党吗?”范仲淹回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哥几个都是君子,就算结党,对国家也只有好处,老大你怕什么?”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党派不说自己是君子的。既然结党,必有私利,党派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私性和排他性。所以,尽管范仲淹说的天花乱坠,仁宗还是不太放心。
苏舜钦同梅尧臣一样,是个没有文凭的文学青年,但他岳父是国防部长杜衍,与范仲淹是一条线上的。范仲淹破格提拔苏舜钦当驻京办主任(进奏院)。这小苏的一时鲁莽引出一起大案,把范仲淹搞得丢死人。
1044年秋天,进奏院举行赛神会,苏舜钦按照惯例让部下卖废纸作为资金。赛后他与同事王益柔、江休复等十个人聚餐,还叫来妓女陪酒。他们都是范仲淹提拔的,眼下春风得意。在酒酣耳热之时,王益柔作诗《傲歌》:“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趋为奴。”
梅尧臣的外甥李定也要参加饭局,苏舜钦不同意。这李定是荫补的官,刚刚降了工资,正憋着火,这次受到冷眼,一气之下就把那句大不敬的诗句传扬出去。刚到中纪委(审官院)负责的王拱臣听说后,立即让御史刘元瑜弹劾苏舜钦他们一伙诽谤周、孔,犯有大不敬之罪。仁宗令开封府严加审讯。最后,苏舜钦因为卖废纸以监守自盗的罪名撤销一切职务,其他九人也受到降职处理。
梅尧臣后来写诗记录这件事:“客有十人至,共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苏舜钦当了老百姓后,经常写诗词抨击社会现实,与梅尧臣殊途同归,变成了愤青。这件案子也把范仲淹搞得很被动,因为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你不是明黜陟么?提拔的官员素质怎么这差?其二,你不是抑侥幸么?怎么提拔了没有文凭的苏舜钦?
1044十一月,仁宗颁布诏书,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党”,批评某些人假公济私,拉帮结派。这是个明显的政治信号,它闹得范仲淹心里直打鼓。
这时期辽、夏两国打得不可开交,心神不宁的范仲淹提出要求:我到前线视察一下。他在出发前专门去拜访已退休的老宰相吕夷简。吕夷简问他:什么事急着出差?”范仲淹说:“我去前线一趟,很快回来。”老宰相气得跺脚:“目前局势对你很不利,你出去还能回来么?处理前线大事,在朝廷更方便啊。这么浅显的道理,你怎么不懂呢?”(“此显见之理,如何不省?”)
范仲淹对老宰相的话不以为然,但事实很快证明老头多么有先见之明。
1045年初,宋仁宗下诏废除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在前线听说后,明白大势已去,主动上书请求辞去副宰相职务。仁宗无意挽留,“欲听其请”。
宰相章得象认为:范仲淹向来名声很大,如果轻易同意他辞职,会使天子落个不重人才的话柄,因此建议仁宗下诏拒绝。如果范仲淹上表感谢,就说明是假辞职、挟诈皇上,那样再免他的职也不迟。范仲淹收到诏书后会错了圣意,觉得皇上舍不得他这人才,就果真上了谢表。
诏书和上表来来往往,就到了五月份。仁宗贬范仲淹到陕西彬县工作,富弼到山东郓城,韩琦到江苏扬州。
范仲淹的亲密战友欧阳修真是条汉子,他挺身而出,上书《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说:“范仲淹绝对没有交结朋党,他受了小人的诬陷。”(“察其临事可见其不为朋党也。而小人谗为朋党,可谓诬矣。”)
过了几天觉得否认朋党太不符合事实,连自己也不信,于是又写了《朋党论》:“我们是结党了,但我们是君子。皇上您重用我们,天下就太平了。”(“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欧阳修的嘴巴转得够快了,但他这么一解释,就回到一年前范仲淹不打自招的套路上了。仁宗不吃这一套,在八月份把欧阳修贬到安徽滁州。
多年前梅尧臣曾写《灵乌赋》劝慰被贬的范仲淹,现在他又写了《灵乌后赋》,对曾经的朋友猛烈抨击:“憎鸿鹄之不亲,爱燕雀之来附。既不我德,又反我怒。是犹秦汉之豪侠,远己不称,昵己则誉”。
庆历新政搞了一年多就草草结束了,不但一事无成,反而产生不少副作用。范仲淹的盟友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慢慢明白了这种改革的荒唐,二十多年后他们坚决抵制王安石变法。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评论庆历新政时,指责范仲淹引发的党争风潮造成宋代官场风气不正,导致了北宋灭亡。这话有点严重,但就象“一块马掌铁毁了一个帝国”一样,不无道理。
范仲淹的身体不太好,受不了陕西彬县的严寒,就在十一月上《陈乞邓州状》,要求到河南邓州工作。在邓州,他收到了铁哥们滕宗谅(字子京)发自湖南岳阳的信。
范仲淹当副宰相时提拔滕宗谅到甘肃庆州工作。滕宗谅这人个性很强,做事情我行我素,经常出格。后来朱熹评价他“恃才自肆,不入规矩”。他在庆州开支超出预算,被告发滥用公款。中央派调查组来调查,他把帐目全烧了。经过范仲淹抢救,他被贬到湖南岳州。到了岳州后,滕宗谅重修了岳阳楼。他吸取了在甘肃时的教训,用了一种奇特的办法解决经费问题。司马光《涑水记闻》记录了这件事:“滕宗谅修岳阳楼不用公款。他贴出通知,民间多年不还的债务,可以把欠条献给政府,由政府催讨。用这个办法他竟然筹到了近一万缗的钱。他亲自管理这笔钱,不用会计,不记账目。岳阳楼花了很多钱,他自己也捞了不少。”
岳阳楼修好后,滕宗谅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求记书》,请他写篇文章作纪念。这是他的老习惯:他在这一年请尹洙写《岳州学记》,请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记录他的政绩。
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写成千古雄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气势磅礴超凡脱俗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在今朝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但明朝人孙绪指出:《岳阳楼记》模仿了唐朝吕温的《三堂记》。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名言警句一直被后人称颂,其实在他的诗文中到处都是这类话,如:“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危言危行,以求天下无忧”、“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惟慕古人之节”……这种狠话猛一听会吓人一跳,读者会在心里说“真好啊!”听多了,也就淡了。另外他那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搞得其他朋友很不爽。
此后范仲淹托滕宗谅帮忙,在湖南岳阳的云溪乡、梅溪乡等地购买了田产。再后来,范仲淹的孙女(范纯仁的女儿)嫁给苏州太守、岳阳人毛斌的儿子毛祥,范仲淹把这些田产作了陪嫁。
1049年,范仲淹调往杭州作知州。这一年苏州一带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十万灾民流离失所,大量农田荒芜,田价大跌。范仲淹路过老家苏州时,抓住这一机会购买良田千亩,成立义庄,为老范家族人提供资助。后来他的儿子范纯仁又对义庄加以扩增,达到了三千亩。范仲淹办义庄后,各地纷纷效仿。这种行为造成土地集中,加剧了社会动荡。二十年后王安石变法,把这种兼并土地的行为称为“奸回”加以打击。
1051年,范仲淹调到山东青州。他派人到邹平南部的长白山开采青金石,制成青金砚,并亲自抄写韩愈的《伯夷颂》多份,分送给文彦博、富弼和欧阳修等政界名流,表示自己向伯夷同志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当时文彦博任宰相,富弼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职称负责并州,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职称负责应天府兼南京留守。
1052年,范仲淹又调往安徽颍州。他在上任途中病死在徐州。
范仲淹死后,他的儿子范纯仁请孙沔、欧阳修、富弼分别撰写范仲淹的行状、神道碑铭和墓志铭。行状和墓志铭都象奖状,用客气话吹捧死者的伟大成绩,比较好写。神道碑铭如实记录死者的生平事迹,要经得起考验。当时朝廷大臣继续进行党争,而范仲淹牵扯到很多人,所以欧阳修写得很小心,直到两年后才写完,又请老朋友韩琦帮忙审核修改。
他在《范公神道碑铭》中直接记述了范仲淹和吕夷简和好的过程,导致范纯仁极度不满,他说:“俺老爸与吕夷简没有和好”,在刻碑时将这段文字删去不要。欧阳修知道后勃然大怒,斥责刻成的《范公神道碑》是伪作。另外,对于范、吕和好的主要证据《上吕相公书》,范纯仁在整理范仲淹文集时也没有收录。
这《范公神道碑铭》成为一桩公案,后来引发朱熹与周必大的大辩论。
范仲淹死后,他曾经的朋友梅尧臣不断得到欧阳修的举荐,补国子监直讲,最后至都官员外郎。虽然梅尧臣到死都没有取得显赫的官职,但他那颗受伤的心最终得到了些许宽慰。
后人对范仲淹评价很复杂,他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并不高。曾赏识过他的晏殊后来说他“好奇邀名”,老宰相吕夷简说他“务名无实”,王安石对他的指责最为直接:“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梅尧臣在范仲淹死后做过总结:不论写文章还是干工作,都是志大才疏;当过高官,但名不副实。(“文章与功业,有志不能成。尝以跻高位,终然屈大名。” )
千年以后,文史大家梁启超拿范仲淹与王安石比较,说他比王安石低了好几个档次:“论其志略,尚下荆公数等。”
原创歌词网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相关文章
-
01-13【2024中国新词曲原创词曲征集活动】隆重开启!免费报名丨不用投票丨免费大师课
-
01-13流行歌词音乐
-
12-06【年度评选 正在报名中】2023年度十大词曲作家颁奖晚会暨2024春晚原创词曲海选活动
-
10-15情港行驻洒脱
-
10-15旧梦云烟(国风)
-
10-15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原创歌曲征集大赛正在评审!
-
10-15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13航空工业沈飞原创歌曲《生死为你》荣获“十大金曲”奖
-
10-132024年中国(维西)兰花博览会主题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062023年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经开区赛区项目征集公告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中国原创歌词网会员推送
站内搜索
本栏最热
-
10-19历代王朝灭亡前的十大征兆
-
05-02直击心灵的歌曲——《如愿》歌词
-
11-08最全的经典老歌歌词
-
03-25只要平凡歌词
-
05-02王菲如愿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思?
-
06-07《母亲》歌词
-
03-13《嘉宾》歌词
-
09-23经典歌词(精选60句)
-
05-12许嵩10年间最经典最火的10首歌,每一首都是满满的回忆
-
03-19张悬宝贝歌词
音频应用
中国原创歌词网广告
-
02-18原创歌词征集发布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乐-歌手-幕后发布推广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