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原创歌词

再见《骑兵军》

10-04 geci666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再见《骑兵军》 编辑心水 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俄罗斯人显摆他们十二位举世知名的大作家时,我不切实际地盼望其中有犹太裔作家巴别尔。当然是没有。 伊萨克巴别尔,这位上世纪四十年代苏联肃反运动中被秘密枪毙(现在对他的死亡日期仍有争议)的作家,身后只留
再见《骑兵军》
 
编辑心水
 
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俄罗斯人“显摆”他们十二位举世知名的大作家时,我不切实际地盼望其中有犹太裔作家巴别尔。当然是没有。
 
伊萨克·巴别尔,这位上世纪四十年代苏联肃反运动中被秘密枪毙(现在对他的死亡日期仍有争议)的作家,身后只留下三部短篇小说集以及其他一些小说、剧本、日记等,“挤不进”长篇作品丰赡的诸多俄国作家的行列。不仅如此,在他死后十多年里,他的作品在苏联销声匿迹,一直到1950年代斯大林去世后才重见天日。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才首次翻译出版巴别尔的作品《骑兵军》(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比起那些名字耳熟能详、作品被收入语文课本的俄罗斯作家,巴别尔对中国读者来说太陌生了。对于这位天纵奇才的书生作家,我们知道得太少,谈论得太少。稍可以安慰的是,《骑兵军》(也译作《红色骑兵军》)在近一二十年来出版了多个版本。最新一版是今年1月份,漓江出版社版,沿用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戴骢译本。我们得以再次谈论起巴别尔。
 
巴别尔有多伟大?翻开《骑兵军》就能感受得到。这名对写作满怀热情的犹太书生,追求激烈丰富的人生经验,所以听从高尔基“到人间去”(巴别尔自传中语)的指引,跟随一战期间苏联哥萨克骑兵进攻波兰,并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部短篇小说集。瑰丽的色彩,奇诡的景象,生动各异的人物,暴风骤雨般的对话,残酷、暴烈的战争与虐杀,读下来心被紧紧揪住,无法平静。战争是什么样?战争中的人们是什么样?巴别尔往往用两页纸就让你透骨地明白。他的朋友、作家爱伦堡评价他的小说:“他仿佛在用探照灯照射人生的一小时,有时一分钟。他摄取人暴露得最充分时的那些镜头。”
 
薄薄的一本《骑兵军》,不到四十篇短小说,可谈论的话题却很多:
 
作为随军记者,巴别尔的日记(《巴别尔马背日记》,徐振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与文学作品,对战争的描写既是一脉相承(不少人物、事件真实存在,连人名也是真的),又是差别甚大。日记平实,小说却如钻石般熠熠生辉,我们看到沙子变成了金子,却不知道,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巴别尔随军的任务是为苏军撰写宣传文字,但他写出来的却是满篇的怀疑、揭露、批判。他写哥萨克骑兵虐杀波兰战俘:“举起马刀一刀捅进俘虏的喉咙……红似珊瑚的鲜血冒着气泡从他喉咙里像河水般涌出。”“帕萨从二十步外的地方一枪把那青年的脑壳打得粉碎,波兰人的脑浆溅到我手上。”(《骑兵连长特隆诺夫》)他写哥萨克骑兵残杀犹太人(《小城别列斯捷奇科》)、杀害无辜百姓(《盐》),写苏共军队内部的腐败(《一匹马的故事》),他借小说人物之口写他对“革命”的否定:“革命——— 应该是好人办的好事。然而好人是不杀人的。可见闹革命的是恶人。波兰人也是恶人。谁又能告诉基大利,革命和反革命的区别何在?”(《基大利》),他也直抒胸臆地写出“我”在目睹、记录暴行过程中的痛苦:“日常暴行的记录像心脏病那样,时时刻刻憋得我透不过气来。”(《通往布罗德之路》)在斯大林时期,这样的作品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巴别尔所做的远不止记录和鞭笞。他更写真实、复杂的人性。在《我的第一只鹅》中,“我”一名文绉绉的“小四眼”,被哥萨克们排斥、耻笑,靠踩碎农妇一只鹅的脑袋,纳了投名状,赢得战友的尊重,看似成功了,“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在《寡妇》中,团长舍弗列夫奄奄待毙,他的马车夫列夫卡一边逼他的老婆萨什卡当面答应不侵吞他留给母亲的遗产,一边在他面前和萨什卡做爱,完事之后仍旧回来照顾他,给他喂汤水。这些人物,叫人过目不忘,体味不尽,言说不清。天才巴别尔在极短的故事里,埋下了深刻的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巴别尔作品的魅力,也要部分归功于戴骢的翻译。他的文字节奏短促、跳跃,词语鲜明生动,读起来让人想起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铁蹄铮铮,战旗猎猎,如在眼前。
 
国内对巴别尔的研究专着不多,我所知只有王天兵着《哥萨克的末日》(新星出版社2008年3月版)和编著的《和巴别尔发生爱情》(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我们对巴别尔的关注和讨论,似乎还可以再多一些。 

原创歌词网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