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原创歌词

遇见张爱玲

10-01 leanor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九月似乎与张爱玲的生命有着某种神秘的约定。 1995 年的9月8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前一天,远在美国的张爱玲被房东发现辞世于公寓中,享年75岁。9月30 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后将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而这一天,恰恰又是她的生日。 张爱玲离开我
 九月似乎与张爱玲的生命有着某种神秘的约定。
1995 年的9月8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前一天,远在美国的张爱玲被房东发现辞世于公寓中,享年75岁。9月30 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后将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而这一天,恰恰又是她的生日。
张爱玲离开我们二十年之久,但这位精彩漂亮的女子又似乎从未离开人间,因为她那字字珠玑的文字始终陪伴着我们。
张爱玲的一生著作丰厚,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着,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其中,《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仍是华语文学史中不容错过的经典。近年来出版的 《小团圆》《雷峰塔》也持续受到关注。她是当之无愧的“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对于一个作家最好的尊重与喜爱就是阅读其作品。在这人间团圆的中秋时分,就让我们打开书卷,再遇张爱玲。

她曾陪我“流浪”
□贺学宁
八年前的冬天,一趟南下的火车将我从冰天雪地的北方带到中山,我在这座温润如春的小城沉寂了下来,从此没有再离开。当时随身携带的行李仅是一个轻便的背包,里面放着简单的换洗衣物,几支笔,一个速写本,还有一套《张爱玲文集》。
这套《张爱玲文集》是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版本,薄荷绿色的塑料封面上缀着一片暗红色的花卉图案,犹如从尘埃里开出的朵朵灵魂低微又高贵的玫瑰花,像蝴蝶一样有灵动的翩飞感。集子的前两卷收集的是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第三卷是长篇小说,第四卷是散文。这套集子算是解放后,大陆的第一套较为全面的张爱玲文集。推出之后,迅速掀起了一场汹涌的张爱玲热潮。四十年代曾在上海红极一时的张爱玲,经过多年的冰封后,再一次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而此时的人世纷繁早已与张爱玲本人无关。这一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她,已是72岁的孤零老妇,形只单影的在异乡漂泊了半生,因常年不堪“粉丝”与“跳蚤”的侵扰而频繁搬迁于洛杉矶的各个汽车旅馆。在搬至的生前最后一间寓所里,她立下了一份遗嘱,标嘱离逝后将骨灰撒向无人的荒野处。19岁那年,她曾在《天才梦》里写:“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我买下这套92年版本的《张爱玲文集》已是2003年的深秋,彼时我在西安读大学二年级。有一天外出写生时,在西安碑林的一个旧书摊偶得。一套四本,九成新,买时缺了卷三。卷四的扉页上还留有前任书主用钢笔题签的姓名,购置日期与购置地点。我背着画夹,抱着这几本书穿过学校的西门朝宿舍的方向走去。路过操场时下起了雨,是从抱在胳臂间的书里漫延而出的“秋天的雨”。千万粒闪着光芒的雨珠,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书外的整个秋天。
这套不完整的集子伴随着我大学毕业,工作,失业,再工作。陪同我一起从北方漂泊至南方,又由南方流浪至北方,最后再一次从北方回到南方。在那些浮萍般四处飘零孤单清冷的日子,它像是某种命运性的温暖存在。
十几年过去了,身边的人来来又去去,许多与之相连的沧桑物事也都永远地消逝在时间的恒河里。随着河沙沉淀下来的,唯有这套不完整的 《张爱玲文集》。尽管这些年间,她的书我早已越积越多,仅是文集就有三套不同的版本。近几年,她生前未发表的手稿更是像炸弹一样定时投出,《异乡记》《小团圆》《雷峰塔》《易经》《少帅》,每一本书的阅读背后都连着一段难忘的往事。其中《小团圆》刚面世时,我恰逢因过敏而全身起满红疹,然而也还是第一时间买了一本,带去医院的急诊室,一只手扎着吊针,另一只手单手托着看完了。我也曾在上海,坐地铁一路找去她生活过的静安寺,只为静默地触摸空气里游离过的她的气息。我站在淡咖啡色的爱丁顿公寓楼下抬头仰望,隔着一条岁月的长河,看见身着旗袍的她正站在离我咫尺的六楼阳台上,静静凝视着淡柔的黄月亮与上海碧蓝潇潇的夜。
我不敢说这些年的执念换来了几分对她的懂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些灵魂无处安放的飘零路上,是她慈悲的陪伴,令我时时不忘品含生命里微小而真切的况味:享受微风中的藤椅,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也是她让我的双眼即使身处俗尘的荒漠也能沾染生命的绿意:公共汽车里的乘客怀抱着一大捆红杜鹃,公寓房子的洋灰屋顶上的一盆藤草正努力地朝天爬生,夏天的微风在一个失意男人的纺绸裤褂里像一群白鸽似的“飘飘拍着翅子”。她用笔描绘的生命图案让我明白什么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图案里勾勒的生灵都真切地被太阳晒着,被风吹着,被雨淋着。轰轰烈烈的活过,爱过,然后尊严地死去。
她说,让生命来到你这里。
1995年,中秋节的前一天,她永远地离去,骨灰撒向了蓝天碧海间。19年后,中秋节的后一天,结束流浪生涯的我在医院产下一个新生命。与之来到身边的,还有文集中那本缺失多年的第三卷。它像一件来自天边的神秘礼物,被好友从旧书摊淘回并转赠予我。

如何不巧妙地度过一生
□卡士
我对张爱玲的兴趣,并不在于她的作品,而是在于她本人。好多年了,我仍在故纸新篇里留意跟张爱玲相关的信息。不过我做不到当年戴女士的疯狂,为了写篇文章,竟然千里迢迢由台湾去纽约,租下张爱玲对门的公寓,偷偷观察张爱玲,几乎可以说是监视了。更甚的是,她还会去翻公共垃圾箱,寻找张爱玲扔掉的垃圾。张爱玲在台湾的文学史上有超然的地位,被称为“祖师奶奶”,影响了整个台湾的文学面貌,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如此痴迷她。
对张爱玲的名头,内地读者也知之甚早,我真正对她有兴趣,是缘于谢其章先生在某本书里提到张爱玲之死,谈到她晚景凄凉,死时家徒四壁。其中有个细节感动了我,张应该知道自己将死,死前把所有去世后会用到的文件证件,全部放在门口旁边的小桌子上。我当时扼腕不已:一位年少成名的大作家居然如此下场。此后,我看了不少她的书,也看了不少别人写她的传记、评论文字,想弄清楚,一个独立如斯的人,究竟可以如何度过这一生。
随着近两年一些新资料的面世,我才知道,张爱玲晚年的物质生活并非之前所传的那么不堪,甚至可以说是富裕。上世纪70年代后,皇冠出版社的掌门人平鑫涛(琼瑶的丈夫)出版了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他给“祖师奶奶”的版税不低。我觉得张爱玲的“晚景凄凉”是世俗意义的旁观者得出的结论,张爱玲晚年都是孤身一人,远离亲朋好友,这结果是她刻意为之的,因为,她享受这种孤独。
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没享受几年繁华便迅速跌入生活的深渊,年少成名后稿费不菲,春风得意,之后再长久陷入困境。最困难的时候,她连买多一双鞋的钱都没有,长时间穿着一对不合脚的鞋,把脚都挤肿了。
我本来想不通,一个人,一个女人,还是名女人,为什么把自己弄到如此地步。从张爱玲这里,我确信,原来人生无非如此,许多人的人生并没有刻意经营,就这样随遇而安地活着。张爱玲与许多人一样,在这个世界无依无靠地活着,就靠着唯一的谋生工具——一支笔,度过她的一生,并无任何秘密,也全无巧妙可言。
宋家客厅里的张爱玲
□慧远
民国时期,沙龙文化是为一时风尚,沙龙主人自然是能够得风气之先的文化名人,而出没其间的也多为当时的文化才俊。比较而言,"宋家客厅"虽然算不上声名显赫,却历经宋家三代人之经营,极富文化渊源,尤其是"宋家客厅"的第二代主人宋淇,曾经与钱钟书、傅雷、吴兴华、张爱玲等众多大名鼎鼎的人物相与往还,在不同的时空之中有着密切的交集,从而留下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信、书籍、照片、实物……
可谓后人重新认识这些文化名人的第一手文献。宋以朗先生的《宋家客厅》,即以这些文献为基础,真实还原了父亲宋淇的一生,再现了那一代文化人相知相惜的交往过程。
除了宋淇夫妇之外,书中着墨最多的是张爱玲。时下张学虽然已经成为显学,但探得真髓者寡,人云亦云者众,而作者的得天独厚之处,则在于他的身份特殊,正是在整理张爱玲文学遗产的过程中,他不断探讨张爱玲文学创作的诸多问题,像张爱玲的英文创作与翻译、编剧生涯、晚年的经济状况,张爱玲曾经构思但没有写出的作品、张爱玲作品在海外、港台和大陆的出版情况……一路探索下来,既澄清了许多坊间流传的错误信息,也纠正了不少张爱玲研究中的"想必如此"与"理所当然";既发现了张爱玲与现实世界里的人物关系,也看清了她小说中有哪几处与事实相抵牾。诚如作者本人所言,身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执行人,就"有责任向公众交代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让文学史家能根据更准确的资料对张爱玲和宋淇做出公允的评价"。
宋先生以为,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而他之所以旧事重提,既是为了再现"宋家客厅"的盛况,也是想将一群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生活片段呈现出来,从而表达出一种"世界真小"的趣味。

原创歌词网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