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文章

戴联奎与陈利和夫妇的故事

2015-09-15 1965280064

从诸多如皋文史研究者所触及的史料来看,戴联奎虽然曾经贵为数部尚书,但是,还没有看到过他的政论文章及治国言论。目前,所披露的倒是他为亲戚好友家谱撰写的序言,或者人物传记。笔者在翻阅道光《如皋县续志》时,也从艺文志中发现了他撰写的《陈君利和暨张孺人墓表》。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九百五十多字,却以其典型的事例,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了陈利和刻苦学习、修身养德、拾金不昧、大灾之年舍己利而救济饥荒乡邻的美德。同时,歌颂了陈利和夫人张孺人的贞节懿行。尽管她连个名字也没有,但是,我们知道,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叫孺人,她相夫攻读,调理夫疾。丈夫病逝后,既要抚养才八个月的儿子,又要侍奉年迈的太婆、婆婆,以至废寝忘食。
 
陈利和生得一表人才,文雅而秀颀。身材单消,以至弱不胜衣。他为人诚实、坦荡如同秋水一眼望穿。开始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就能通晓大义。之后,更加竭尽全力攻读三坟五典,即使是炎热的盛夏或者寒冷的三九隆冬,批阅吟诵,也不肯稍微有一点休息。因此,学识日益增进,面貌却日益清瘦,渐渐地患上了痨病。对此,他的祖父惟德、父亲书荣都感到担忧,不允许他再这样下去,就将全部的家务事交给他,让他执理家政,以多用体力,少动脑筋,使身体逐步康复起来。
 
某天,奉二老之命,他去泰州购粮食。不几日,粮食全部买足了,就要整装返回。这时候,他发现与他交易的伙伴将银钱遗忘在床上,于是,就找了个理由等待在客店,一直到那个人回来。他问清情况,核对无讹,将银钱还给了那个人,才回到如皋家中。
 
这一年夏季,一连几十天不下雨,严重的旱象明显影响夏粮收成,市场粮价飞涨。陈利和所购进的二百多石粮食,才过了几十天,就儿子大似爷,总价翻了几番,可以大幅度赢利。但是,陈利和向祖父和父亲报告说:“乘人遇到灾难而牟利,我不忍心这样做。把全部粮食拿去救济贫穷人,是我们力所不能的,也难以为继。我想仿效朱子建立社仓的办法,那一定是好处无穷啊!”
 
朱子社仓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干道四年(1168)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因灾情十分严重,庄稼无收,百姓荒馑,饥民骚动。此时,朱熹正在老家五夫屏山居里,靠管理道教宫观取得一份食俸,维持家人生计。崇安知县诸葛廷瑞知朱熹之贤,真诚地邀请他,会同乡里年高德劭的刘如愚等,共商乡里售米赈救的善举。朱熹力劝里中豪富,将家中存粟以平价出售,救济灾民;同时上书建宁知府徐嘉,请求发放常平粮仓的存粮(常平粮仓,就是官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以应救灾之急需。这些地方官采纳了朱熹的建议,依计而行,于是,灾情一下子得到缓解。
 
次年,朱熹母亲去世。他在家守制的二三年内,先后上书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沈度,请求准许在五夫建粮食仓库。他在写给王淮的信中说:现在灾情已得缓解,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不可预料,以后还会发生类似事情。谷粟偿还之后,村民没有更多的余粮储存,青黄不接之时,又要向豪富借高利贷买粮。况且,要想动用官仓存粟,因法制甚密,手续繁琐,远水解不了近火,请求在五夫建仓留赈,每年一赈一偿,仓储粮食又能推陈出新,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朱熹的惠政主张得到官府的支持。建宁府崇安县以钱六万助其役,取籍坂黄氏废地,鸠工度材,于干道七年五月动工,八月建成。为仓三亭一,门墙宇舍无一不备。社仓竣工之后,朱熹又举荐里中较有德望之人刘复、刘德舆、刘琦、刘玶四人共同管理,制订了《仓规》,并取得了福州知府陈俊卿(前丞相)的支持,仓廒贮存盈满。从此,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收获季节过后、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大有利于贫民大众。
 
祖父、父亲了解原委之后,欣然同意了利和的意见。这一年,旱灾之后,接着爆发了蝗灾,大地寸草不生,一片荒凉。他们这个地方及相邻的村,数以百计的村民,靠着陈家平价卖出的粮食得以活命。
 
年后,陈利和正要建立社仓,村民也翘首以待,准备拿新收获的粮食偿还年前的陈欠。但是,久晴必有久阴。其后,从夏季到秋季,连绵豪雨,村民几乎要被淹死,社仓也就不谈了。
 
又过了一年,利和与张氏结婚。张氏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白天,亲自下厨,为一家老小做得洁净丰盛的饭菜。夜晚,红袖添香,侍奉丈夫读书。全家上下,其乐融融,庆幸生活美满。然而,没有等得到宗庙祭告祖先,太公惟德、公公书荣先后去世。接连遭遇这样的突然变故,利和不能控制自己的悲哀,原来的老毛病逾发加深了。
 
在这种情况下,张氏一人支撑家庭,既要服侍太婆、婆婆,又要调理丈夫的疾病,往往弄得废寝忘食。如此过了几年,她倒也习以为常。然而,利和竟然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时候,他的儿子嘉猷才出生八个月。将利和的遗体收殓好后,张氏想追随丈夫而去,就一头撞向棺材,鲜血流淌不止,便昏绝于地。
 
太婆、婆婆闻讯赶来,急切地拉起张氏,指着利和的遗孤嘉猷说道:“陈家数代单传,现在只有这一个小子罢了。纵然你不顾惜自己,难道不为陈家扶养孤儿吗?况且,我们孤独二老,又去依靠哪一个呢?”张氏听到这席话,惊慌地环顾四周,立即爬了起来,节制自己的悲痛,勉强喝了几口粥。从此,她更加辛勤操作,与太婆、婆婆共住一个房间,起早摸黑,服侍她们,一点也不肯懈怠。
 
等到太婆去世,她的家境更加陷于窘迫。张氏不惜将值钱的衣服首饰典当殆尽,尽心营办丧事,合乎礼节仪规。亲戚友好,族人长辈,众口一词,无不赞扬。
 
婆婆年纪大了,牙齿脱落,饮食甚为不便,张氏就将糕饼嚼碎,和着牛奶,送给婆婆吃。就这样精心调养,使婆婆活到七十七岁,寿终正寝。即是如此,张氏还悲痛不已。
 
三年后,张氏也继婆婆之后去世了。
 
当张氏还健在时,嘉猷已经按照惯例进入官办的学校。其后,她的几个孙子,思感、思慰、思恩都进入官办学校。至此,张氏为陈家抚养孤儿的心,也更加得到宽慰了。
 
张氏去世后,又过了一年,嘉猷亲手撰写了他父母德行品质的文书,呈报县衙。县衙又转呈各个上级,为表彰陈利和与张氏的优秀品质,特地请旨建立牌坊。皇上果然下达恩诏,准许建立。又考虑到,要使父母的德言懿行让更多的人知道得逾加详尽,就恳请戴联奎为他们撰写墓表。此时陈嘉猷做什么官,笔者无从考察,但至少是个七品衔的人物,否则,不能亲自上书,而他的母亲也不能被称之为孺人。因此,戴联奎欣然应允,而且,由衷感慨地说,为善无不报,只是时间早迟而已。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况且,霜雪之后,必有阳春。那些具有不为人知优秀品质的男女人士,他们的德言懿行,从来都出自其本性。对于整顿三纲五常,维护公正良俗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地处边远一隅,遭遇各种苦难,甚至一以而终,他们的名字也迟早一定会被人们知道,他们的后代也一定会兴旺发达。陈利和夫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