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用诗歌雕凿美好的青春时光

2015-09-08 缘如水

原标题:用诗歌雕凿美好的青春时光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柳荫(原南京建工学院工程测绘系82级学生,现在江苏省直某机关工作,书法家。)
 
访谈时间:2014年8月13日下午16点41分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我基本或原则同意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说法。
 
就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价值而言,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总结:一是在纯真追求的氛围中培养了一批理想主义者,现在很多人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并成为当今时代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很多都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都曾经那样深深地热爱过诗歌,虽然可能已经不再写分行文字,文学在他们身上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二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为我们的时代奋发向上提供了最好的诠释。从朦胧诗歌先行的宝贵到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深入,朴素的诗歌精神是中国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在潜移默化中召唤社会文明前行的步伐。当时诗歌爱好、写作者人群宽泛,远比从事小说、电影、美术、理论研究等人数为多,扩展至校园内外,良好的互动共同推进了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例子非常有意思,我和同村另外两个同学在不同的高中求学,考取了不同的大学,后来碰上一起交流,居然大家都写上了诗,而且都写得不错,我们才发现其实诗歌真的是那个时期共同的精神需求。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文学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
 
答: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建工学院的文学社团,有一个综合刊物,名字非常好,叫《拾贝》,我担任副主编,现在比照起来,那个刊物十分寒碜,都是我们自己篆印的油印刊物,出版的期数少,印数也很少,刊物的经费是文学社长从团委和学生会的经费中争取来的。
 
问:当年,您创作的那首《织网的女人和撒网的男人》曾经很受读者喜欢,能否谈谈这首诗的创作、发表过程?
 
答:1984年暑假,我没有回浙江老家,而是坚持在学校写作。我的故乡是大海,因此我最初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大海的主题,偶尔在一家诗歌刊物上看到吉林创办《诗人》月刊的信息,我精心挑选了三首作品,其中有一首就是后来发表在《诗人》创刊号上的《织网的女人和撒网的男人》。
 
 
大概10月初,刊物终于寄来了,我的作品排在大学生诗歌专栏的头条,前面还加了“南京建工学院”的校名,同期发表的还有于坚等大学生诗人。几乎同一时段,我的作品紧接着在1984年10月《诗林》的创刊号、1985年1月《诗潮》的创刊号以及《诗歌报》创刊最初几期的大学生诗歌专栏上发表,使得我在大学生诗歌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至90年代初,我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多年的积淀使我的作品喷薄而出,获了很多的奖项,并入选当时影响很大的《青年诗选》(1987~1988),形成了一个创作的高峰。
 
问:当年您拥有大量的诗歌读者,时隔多年后,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近况,能否请您谈谈?
 
答:我长期在江苏省级机关的研究部门工作,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新世纪后,我爱好偏向书法,多年临习,深得王、颜和伯英法书精髓。2012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柳荫狂草李白诗卷》。关于诗歌方面,有一些计划,包括整理出版自己的《八十年代诗稿》、《大海三部曲》、《三十年诗集》、《谈诗录》等等。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