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贾平凹:散文是给自己看的

2015-08-21 leanor

 
 
 
 
 
  读贾平凹小说的后记,会让人联想到张爱玲的《更衣记》,她在文中打了个小孩子骑自行车的比方:“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写小说也好比是骑自行车,很多骑手骑到终了,拼上最后一股子劲,就是为了能稳稳地着陆,有一个完美的收场,但是读贾平凹的作品不同,他的小说写到最后,给读者的感觉还有很大的能量没有释放出来,得有“后记” “一撒手”这么 才释然。 ■文/傅小平

贾平凹:散文是给自己看的

50岁以后的贾平凹,散文写得少了,以长篇小说创作居多。写长篇是个耗时耗心的活儿,总有一些关于世事与写作方面的感慨,这就有了后记,“如长跑的终点之后还有惯性再跑一段,如劳作完了就长长出一口气,或做个呆想。”贾平凹说。

评论界甚至有一种声音,说贾平凹的散文比小说写得好,如果用后记的写作手法写小说,可能会更好。

对此,贾平凹并不认同。他认为写后记时,不过是天上一下地下一下很随意的文字,这或许正是散文所需要的,这样的文字只能写短文章,无法完成容量更大的更具复杂性的小说。“其实,我也试过,比如在《秦腔》里,在《带灯》《老生》里,但我尽了大努力,最后也只是现在的《秦腔》《带灯》《老生》。不同体裁有各自的无可替代的讲究,这是肯定的。”

在故乡的角度上观察中国

一本厚厚的《贾平凹作品:前言与后记》,是贾平凹作品的前言与后记辑成。当读者把这些前言与后记串联在一起读,能清晰地感觉到作家对时间的敏感。他会特别写到自己的生日,还有父母的忌日,等等。给人感觉,在写前一部小说的时候,作家就已经触摸到了后一部小说的轮廓了。在这些小说的后记里,隐藏着一部写作地理志,把这些后记串联起来,能清楚地看到贾平凹写作场景的转换。有意思的是,他将自己这样一种写作状态命名为“流亡写作”,这与一些作家的“居家写作”可谓大异其趣。

贾平凹自认生性羞涩,不愿意去一些豪华的热闹的地方,喜欢去那些偏远的乡下。虽然每年也会去北京上海广州几次,感受一下中国最先进的最时尚的生活是什么,更多的时候,他会到西北一些贫苦落后的乡下去。这种跑动,是认识社会的需要,是心性的需要,也是写作的需要。

很多作家,虽然是在乡村长大,到了城里以后,往往是在城里写故乡的人与事,即使时不时地回到故乡,依然是在城里写的乡村,这种城与乡的距离,对他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味。但从贾平凹的后记里能感觉到,他虽然离开了故乡,但依然要回到故乡去写故乡。似乎只有远离城市的喧嚣才能写故乡,也只有在乡村的氛围里才能妥帖地写乡村。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写城市的《废都》,也是隐居在乡村里完成的。

贾平凹说如果一直在乡下,可能也写不了乡下,到了城市几十年后,反倒乡下的事看得更清楚,也更有感情去写乡下。“我的写作基地一是故乡二是西安,我从西安的角度认识故乡,在故乡的角度上观察中国。”

写小说是在说公道话

都说散文要真实,那散文怎样写才能真实呢?如果写不好,即使你写的是真事,给人感觉都可能是假的。反过来说,如果写得好,即使没那么回事,你读了感觉也像是真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范仲淹没到过岳阳,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岳阳楼记》。

读贾平凹写景物的文字,会给人一种错觉,不是你在观察它们,而是它们自己活起来说话,感觉有些魔幻,但非常奇妙。

对散文的真实性的观点,贾平凹表示自己不大理会,什么才是真实事呢?文章是不能完全写出真“实事的,一切艺术都来自实用,而把实用变得不实用了就是艺术。想象就是真实的。把实用变得不实用靠的就是想象。”

读贾平凹这些年创作的散文,很有些庄禅佛学的意味,他自己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散文是和佛教有相似的地方。“如果佛教是心的学问,散文就该是心的写作。”贾平凹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及传统文学的精髓,怎样同时写出现代意识?贾平凹以美术为例来谈,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发泄是主要的创作动力,是现代主义绘画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主要源泉。而中国的艺术就是对人格理想的建构。而且是对积累性、群体性的人格理想的建构,它不只是完善自我,而是在建构这个群体性,积累性的理想的过程中建构个体的自我。现代意识实际是人类意识,考虑到大多数人类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能突破政治、阶级、族类的局限,你就能关注到人的本身,感悟到生命和人生的意义,诚然中西所走的路又不同,最后的境界是一样的。

在《老生》后记中,贾平凹说,写小说何尝不也就在说公道话吗?“小说或许是编个故事给别人听,散文却是给自己写的,你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写散文吧,”贾平凹如是说。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