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诗歌出版不易 让诗人“撞上一场热闹”

2015-07-07 songzheng

六月底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们在庭院里聊天,这是一场诗歌活动的休息时间。几位年轻人围在诗人西川的身边,谈论外国诗歌,我们问他,既然他热爱美国诗人庞德,为什么不系统地翻译一本庞德诗选。他回答说,翻译庞德的工作量极其宏大,可能需要花费他10年。然后,他转而介绍说,译者黄运特一直在从事此工作,值得读者期待。

实际上,那天异常闷热,但在花家地的单向空间书店,前来参加讲座的读者却比平时多。书店的二楼是举办文艺活动的场所,包括西川在内的11位诗人以及出版人楚尘,都共聚于此,参加这场“新陆诗丛+11:仲夏诗歌节”活动。11位诗人都是“新陆诗丛·中国卷”的作者,他们的出版顺序是:春树、翟永明、西川、杨黎、韩东、于坚、宇向、尹丽川、欧阳江河、周亚平、伊沙。其中,韩东已有两本诗集收录在这套丛书中。

这些都是当代诗坛耳熟能详的名字,而一份出版名单,就像一本集邮册。每一位写作者,在经过诗集封面的定格后,都呈现出特定的图案和颜色,但他们的共同点或许在于,都留下了微妙的锯齿状的边缘。沿用奥地利作家穆齐尔的一个比喻:它们有着一组组参差不齐的岛屿一样的纸边,但如果翻开这些书页,我们就像水手一样,在这些危险中占领了它们的内容。

这印象或许也与这套诗集的装帧风格有关,它极具设计感。设计师陆智昌举重若轻,捕捉到诗人照片中最体现个人印记的那一块区域。因此让读者念念不忘的,可能是宇向诗集《向他们涌来》封面背景中的某个“贵”字,只有恰好在同一个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知道,那是济南的贵和商场。而在翟永明的《行间距:诗集2008—2012》封面上,吸引人们注意的,则是诗人平日里佩戴的一枚饰物。

诗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会以一种饰物的形式呈现?换句话说,诗歌出现在写作者和读者的生活中时,它的价值会是什么,它是有用的,抑或无用的?这也正是在当天的诗歌节活动中,楚尘向诗人的提问。11位诗人先后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各异,而归根结底,他们各自谈论了自己的写作观和生活观。

这样的差异不是偶然的,从欧阳江河到尹丽川,诗人们仅仅在各自的诗歌文本上,就有着千差万别,但正是这样的差异让我们开始辨析自己的个人处境。而关于诗歌的有用或者无用,或许我们都已经同时想到了先哲庄子,他早有言:“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资源,它从未离开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审美是极为个人化的经验。观看当代诗坛,我们意识到,每一位诗人都是一位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一本诗集都隐藏着一片能量场域,那场域是一片创世之初般的混沌;是诗人的抽象能力使得它拥有了形状,他们在捏泥人。

不过,诗歌在无用而自足的同时,硬币的另一面是古老的“兴观群怨”。古典的政治生活已然瓦解,但写作者们仍需不断地回应文明的呼唤,安置自己于永恒地身在其中的秩序。出版距离诗人的写作源头可能很远,但却是他们进入公共生活的重要桥梁。

韩东在2015年上半年同时出版了三本诗集,除了楚尘文化的《他们》之外,还有作家出版社的《你见过大海》、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韩东的诗》。诗人自己谈及这三本书时,谦称这是自己偶然碰上的一场热闹。但从读者和出版者的角度看,诗歌出版在近两年确实进入了一个高潮。

在韩东所处的作家出版社“标准诗丛”中,最新收录还有臧棣的《骑手和豆浆》等。仅在2015年上半年,比较重要的诗歌出版物还有“世纪北斗译丛”、“巴别塔诗典”、“大雅诗丛”等,也有塞尔努达、聂鲁达、阿特伍德、伊丽莎白·毕肖普、余秀华等中外诗人的畅销单行本诗集,更值得高兴的是,年轻诗人们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版,散布在各个出版社。

而从“新陆诗丛”往前追溯,可以找到楚尘曾经策划的“年代诗丛”和“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它们都是当代出版史上的重要部分。用青年诗人、评论人昆鸟的话来说,“我们80后这代诗人都受惠于楚尘在诗歌出版方面所做的工作”。昆鸟在评论中同时质疑了一种“中年状态”的写作,这是中肯的。与此同时,韩东在他的访谈中则说,“30年的诗歌写作造就了一个可延续可借鉴可植根也可反驳的传统”,这一点同样毋庸置疑。

伴随着几代诗人的写作实践,“年代诗丛”逐渐变成了“新陆诗丛·中国卷”,而至今仍遍布读者书架的“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则成为了“新陆诗丛·外国卷”。楚尘所坚守的诗歌出版,在近年看似进入黄金时期,但事实上仍然有很多难以想象的阻力。放到整个商业社会的宏观背景之下,作为阳春白雪的诗歌,并不能给出版者带来等值的回报和盈利。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物质过剩的场景,在北京这座国际城市已屡见不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文化基石的出版业,却进入一个普遍的艰难状况。学者葛剑雄在近几年数次公开呼吁取消书号刊号限制,而这仅仅只是阻碍出版繁荣的小小因素之一。总之,出版不易,诗歌出版更加不易,而长久地坚持诗歌出版,已经几乎是一种朝圣行为。

无论如何,这样的坚持仍在继续。在今年夏天,“新陆诗丛·外国卷”将会有六种新书面世,分别是《意象派诗选》、《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碑》、《北欧现代诗选》和《斯坦利·摩斯诗选》。其中,《意象派诗选》的中文译本曾于1986年首次出版,对中国当代诗坛产生过影响,译者裘小龙是已故大师卞之琳的学生,而今他已成为美国的畅销作家。时隔近三十年的再版,堪称一次怀旧或者复归。

尼采将历史看作海边沙堆的反复堆起,和反复被摧毁。《传道书》中说,拆毁有时,建造有时。但如果没有建造,更无从拆毁,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之后,一位“同时代人”在闪着光。而我们,被放置在读者、写作者、出版者等众多身份的幻影之间,或许可以引用欧阳江河在《大是大非》中的一段诗句作为箴言:

“新一代必须重新学习汉语。

词,必须是一个发生,

必须重新触及孤独,不仅对独断论

说不,也对资本说不。”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