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布罗茨基最后的作品引进出版 含21篇散文
2015-06-03 huasha
今年5月24日,是俄裔美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75周年诞辰。近日,布罗茨基的最后作品《悲伤与理智》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
据介绍,此次出版的《悲伤与理智》共收入散文21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诗文赏析、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
被流放的天才诗人
约瑟夫?亚历山大罗维奇?布罗茨基,1940年5月24日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户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摄影师,母亲是会计。
布罗茨基的少年时代,换过5所学校。不到16岁时,他就离开了学校,开始了频繁变动的工人生涯。17岁时,布罗茨基才开始经常读诗,杰尔查文、巴拉丁斯基等人的诗作是他那段时间的营养来源。20岁那年,因为地下诗歌杂志《句法》刊登了布罗茨基的五首诗,他开始被克格勃关注到。在当时,包括布罗茨基在内的年轻诗人作品,被认为是个人主义、悲观主义,而不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
1964年,布罗茨基因“不劳而获罪”被起诉,判处五年徒刑并被流放。后经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等名人斡旋,一年半后获释。这一案件也使得年轻的他获得国际性声誉,他的一部诗集在美国出版。
1972年,布罗茨基被苏联当局变相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多部作品陆续出版。198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我们为什么读布罗茨基?
5月24日,《悲伤与理智》译者、翻译家、俄罗斯研究会会长刘文飞提出一个问题:布罗茨基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
按照刘文飞的总结是三点:第一,布罗茨基生活的姿态。被流放过的布罗茨基,到美国后有意淡化自己受难的历史。他告诫学生: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牺牲者的位置上去,我成功不是因为受难,而且不会因为受难而提升诗歌水平;第二,他是一个诗人,信仰诗歌,坚信“美学是伦理学的母亲”。这对当下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有很大启示;第三,布罗茨基在中国当下的价值。布罗茨基通过创作和自己的生活姿态,强调最多的是人的个性。
他觉得人类生活的绝大部分是同一反复,只有诗歌才有可能对这个同一反复做某种抵抗,也就是通过这种抵抗彰显你存在的意义。
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表示,“我们姑且承认这是一个非诗的时代,我倒是觉得恰恰最需要诗歌。就像生活在沙漠里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水,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作为诗人的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坚信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学体裁等级划分上最高的。在为俄罗斯著名诗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集所作的序《诗人与散文》中,他精心论述了诗歌与散文相比的优越之处,包括历史更悠久、更接近文学本质等。
不过在中国,谈起布罗茨基,更多人谈的还是其散文中的美学理念。刘文飞解释说,“布罗茨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都知道作为诗人的布罗茨基,但我们一直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他的散文。他的诗确实比较难翻译,可能跟他讲究俄语的格律有关系,翻译过来确实不像读原文一样好。”
曾经译过二十几首布罗茨基诗歌的汪剑钊表示,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个体会,“我觉得布罗茨基是一个集大成式的人,他的身上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部分。他把各种文化消化完以后,重新变化成自己的血液和语言,再表达出来。他在这一点上做得是非常成功的。”
虽然布罗茨基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俄语诗人,可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却是他的英语散文,他甚至被称作“最伟大的英语散文家之一”(《泰晤士报》)。
刘文飞将布罗茨基诗性的散文写作手法称为“诗散文”。在他看来,“诗歌思维的方法被移入散文,诗歌发展成了散文”的现象,在《悲伤与理智》中随处可见。首先,这本书里的散文都具有显见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其次,书中每篇散文的结构方式和叙述节奏都是典型的诗歌手法。最后,书中散文呈现强烈诗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布罗茨基在文中使用了大量奇妙新颖的比喻。
相关文章
-
06-03诺奖得主布罗茨基最后的作品引进出版 含21篇散文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站内搜索
歌词网最热
-
08-16缘分(散文)
-
01-26全国知名诗歌散文小说投稿邮箱大全
-
06-26读方承散文集《云深处》
-
07-09散文讲座
-
05-29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散文天地
-
02-10向未来的可能性敞开——读穆涛的散文
-
02-10这次换我说对不起
-
05-10散文《老土灶情结》
-
07-28纪伯伦散文诗
-
12-20李东海:读陈平的散文集《大漠足音》
音频应用
-
02-18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频应用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