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音乐,才是欣赏音乐?
06-03 6578042 歌词网基地
如何欣赏音乐,才是欣赏音乐?
承接上文,作为一个「成为达人」的达人,探索不同嗜好(然后半途而废)是我生平最大的兴趣。但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哲学还是打机,我最怕遇到那些经常大声疾呼「唔识得边个边个就唔好话自己钟意乜嘢乜嘢」、「根本大部分人都唔识得欣赏乜嘢乜嘢」的「资深发烧友」。
这些烧到上脑的「发烧」行为,被外国的网络世界统称为gatekeeping。大抵自己喜欢的事能够得到大众赏识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有时「发烧友」为求自证不凡,下意识地却又会不断提高自己兴趣的门槛,务求要将每个在新手村内兴致勃勃地打紧「低lv 怪物」的入门者拒诸门外、赶入穷巷。
而最恐怖的是,随着我对音乐的认识逐渐加深、逐渐发掘到更多自己喜欢的音乐,我发现自己稍有不慎,几乎亦成为过自己曾经非常讨厌的人。
比拼履历的音乐文化
在这个或许比维也纳更加维也纳、人人自细都弹到八级钢琴的「音乐之都」,「欣赏音乐」很自然亦成为了一门要比拼履历的高深学问:能够形容音乐勾起什么感受不过只是阿猪阿狗都做得到的基本水平,能够分辨到不同乐器大概只是level 2,若然能够听得出首歌用咗咩chord progression 啊scale 啊modulation 啊、能够随手拈来每个音乐genre 咩特色啊发展史啊代表作啊,那么你才算没白费到音乐人「粒粒(豆豉)皆辛苦」的努力啊。
但最近我念兹在兹的,是我在独立记者谭蕙芸《文字欲:回应时代的特写新闻》书中看到的一个专题故事。
这篇写在2015 年的人物专题,记录了自由工作者庞一鸣带领十多位青年人在欧洲一个月的卖艺之旅。虽然大部分团员都没有受过音乐训练,意外的是他们业余到不能再业余的a cappella 演出,却居然在「真.音乐之都」维也纳几次引来上百位路人的围观;与此同时,团内一个音乐背景最浓厚、甚至将赴西班牙修读音乐的女生,却形住当地人是西洋乐的专家、害怕一旦放弃乐谱就会犯错失准,拉小提琴时总要死盯着地上的乐谱。
庞一鸣看不过眼,手起刀落、突然一手夺去她的乐谱。当刻被迫即场演奏的她,在她十多年音乐生涯里面,才第一次感受到向观众直接分享音乐的乐趣(而且打赏亦明显增多)。记者谭蕙芸如此写道:「我忽然明白,港式音乐学习给她加诸的枷锁有多重。我想到无数香港孩子,每天被父母强迫练琴和参加音乐考试。这些孩子到最后能演奏出各种名师作品,却没法子驾驭音乐,不敢离经叛道地创作。香港孩子是被训练去『学音乐』,却没懂得『玩音乐』,似乎倒过来『被音乐玩』。」
若然我们自细就接受的中文教育,令到我们理解歌词时特别着重作者原意,执于阅读洋洋千字的歌词分析企图拆解歌词的每个隐喻、每个教训;那么我们未出娘胎就已经耳熟能详的贝多芬音乐、由细到大就被迫接受的音乐教育,又令到我们今日成为了一群怎么样的音乐迷?
没有所谓「最正确」的欣赏方法
而观乎某个(黄色笑哈哈logo 的)网上讨论区许多责难「香港人根本唔识得欣赏音乐」的帖文,不难发现他们眼中的「模范乐迷」必然要对每种乐器特色、编曲元素、音乐genre 分类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必然要懂得从乐理的角度去细味每一部分的歌曲细节。
某程度上,我同意拥有更多音乐知识,往往能令「欣赏音乐」成为一门更有乐趣、更有深度的学问。然而这种「只有如此欣赏音乐,才是真真正正地欣赏音乐」、带有浓厚gatekeeping 色彩的论调,我实在难以苟同。
而我认为,音乐之所以没有所谓「最正确」的欣赏方法,无非因为每种欣赏音乐的方法,或多或少亦必然存在自身的一套局限。
譬如是「乐理」。暂且撇开上面影片里面的种族议题不谈(毕竟不是这篇文章的讨论重点),这段巨细无遗的video essay 援引了音乐界的学者研究、北印度古典乐理等等例子,尝试提出一个于我而言非常新鲜的论点: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乐理」,说穿了不过只是「西洋乐理」——一套围绕着几位德国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建基于「18 世纪欧洲音乐家的和声风格」的分析所归纳而成(因此无法代表全球所有音乐)的理论框架而已。
又不是说「乐理」在东亚地区的音乐以至流行音乐毫无用武之地,但我想借此提出的是,不同时空、不同种类的音乐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欣赏方式,譬如音乐和舞蹈的紧密结合其实是非洲音乐的一个重大特色,所以(就如影片所言)一个闻歌而不能起舞的人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懂得欣赏非洲音乐的人;同时,若然我们套用建基于「18 世纪欧洲音乐家的和声风格」、因而尤其重视功能和声(functional harmony)的音乐理论去分析当代音乐的话,那么大部分chord progression 都是简简单单的流行音乐,都会成为没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但这明明并不是流行音乐最著重的特色)。
或者换个说法,若然好的艺术是要打破旧有规矩的话,当我们坚持要用某种建基于旧有作品而约定俗成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新的作品时(就好像用古典音乐的框架去分析rapper 一样),最后最能够得到大众欣赏的,大概只会是最照板煮碗、最刻板沉闷、最因循守旧的一盘音乐冷饭。
要谨记音乐最原始而最真实的力量,源自情感上的投入、心坎里的共鸣,而不在知识上的饱满、理性上的分析——乐理不过只是协助我们解释这种情感力量的语言,对音乐史的认识不会令到一首歌曲变得更加感动。
不要令大众怯于讨论音乐
我什至有时怀疑,香港乐迷之所以特别喜欢讨论歌词,无非是因为没有乐理知识、不熟悉音乐史而自觉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音乐,反而因为人人都读过中文,所以分析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学技巧相对较有把握。跟朋友讨论音乐的时候,最怕就是听到他们左一句「利申:唔熟乐理嗰啲嘢」、右一句「sor 我听开啲垃圾K 歌大冇咩文化」,有时甚至想回敬他们一句:「你估我真系识慨咩,我都系扮㗎咋。唔通我静静鸡google 咗成晚又话畀你听咩?」
就如一个看画展的人毋须仔细懂得每种绘画技法、各种颜料在画布粘度上的各种分别(当然你想研究这些也不是问题),就如一个逛历史博物馆的人无需透彻认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当然做足功课亦都无妨),任何兴趣、任何文化既可以深入钻研、亦可以点到为止——反正咸鱼白菜各有所好,不断向着一只生平只爱吃草(而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啊)的牛不断哀鸣「成个乐坛就系俾你呢种牛搞軭晒」,亦只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
所以,当有人形容「首歌好chill」时,请不要说:呢首歌咪用咗乜嘢乜嘢jazz chord 啰!当有人形容「个bass 好好䟴」时,请不要说:吓日本嗰啲歌玩咗呢种曲风几十年啦,唉香港人成日都后知后觉!当有人形容「个结他好dreamy」时,请不要说:呢只声系dream pop 嗰啲罐头嘢嚟咋喎。
固然你可以评论音乐、你可以叫人尝试更深入地欣赏一首音乐(而这正正是驱使创作者和乐迷进步的最大动力),但你不应该随时指责其他人的音乐品味特别「低劣」、或是欣赏音乐的方法特别「错误」。对于一个正在初尝某种兴趣、某种文化的人,最泄气的莫过于是听到这些站于高台之上评头品足、煞有介事地把玩着各种术语的精英论调。
毕竟,要一样文化可以「客似云来」,首要条件是不要太过赶客。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相关文章
-
01-13【2024中国新词曲原创词曲征集活动】隆重开启!免费报名丨不用投票丨免费大师课
-
01-13流行歌词音乐
-
12-06【年度评选 正在报名中】2023年度十大词曲作家颁奖晚会暨2024春晚原创词曲海选活动
-
10-15情港行驻洒脱
-
10-15旧梦云烟(国风)
-
10-15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原创歌曲征集大赛正在评审!
-
10-15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13航空工业沈飞原创歌曲《生死为你》荣获“十大金曲”奖
-
10-132024年中国(维西)兰花博览会主题歌曲征集,诚邀您携佳作参与
-
10-062023年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经开区赛区项目征集公告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中国原创歌词网会员推送
站内搜索
本栏最热
-
10-19历代王朝灭亡前的十大征兆
-
05-02直击心灵的歌曲——《如愿》歌词
-
11-08最全的经典老歌歌词
-
03-25只要平凡歌词
-
05-02王菲如愿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思?
-
06-07《母亲》歌词
-
03-13《嘉宾》歌词
-
09-23经典歌词(精选60句)
-
05-12许嵩10年间最经典最火的10首歌,每一首都是满满的回忆
-
03-19张悬宝贝歌词
音频应用
中国原创歌词网广告
-
02-18原创歌词征集发布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乐-歌手-幕后发布推广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