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音乐资讯

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大师“对话”中打造“中国概念”

10-16 4039230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上海交响乐团再次登台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以“生活的歌唱”为主题,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和中国音乐家丁善德诞辰110周年,聚焦两位大师艺术歌曲和交响作品的精彩音乐会。

上海交响乐团再次登台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以“生活的歌唱”为主题,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和中国音乐家丁善德诞辰110周年,聚焦两位大师艺术歌曲和交响作品的精彩音乐会。


  马勒与丁善德在“生活的歌唱”中“对话”


  音乐会在马勒著名的《第五交响曲》的“小柔板”乐章中拉开序幕。紧接着,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与乐团合作呈现了马勒的艺术歌曲《少年魔号》。《少年魔号》是马勒本人的艺术歌曲代表作,也是德奥晚期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


  下半场,黄英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绎多首丁善德的艺术歌曲。


  丁善德1911年生于江苏,17岁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开始系统学习古典音乐。1934年录制贺绿汀钢琴曲唱片,成为第一位录制唱片的中国钢琴家。1947年远赴法,跟随著名作曲家布朗热学习,与皮亚佐拉、菲利普·格拉斯等作曲家师出同门。学成回国后,丁善德创造了大量中国艺术歌曲并投身音乐教育事业,新中国音乐事业中诸多知名音乐家都出自其门下。交响作品《长征交响曲》和声乐套曲《滇西诗抄》等作品仍被经常演绎。

 

  脍炙人口的《爱人送我向日葵》首先唱响,黄英灵动的嗓音对这首经典歌曲的诠释非常充分。紧接着声乐套曲《滇西诗钞》和《中国民歌改编》中的八首经典歌曲轮番唱响。


  音乐会最后一首曲目是由丁善德的室内乐作品《C大调钢琴三重奏》改编而成的《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改编本场音乐会中丁善德先生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作品的作曲家邹野,用交响乐团来扩大原作中的钢琴声部,在交响性淋漓呈现的同时,利用交响乐团的丰富色彩赋予了作品更多审美趣味。小提琴家柳鸣和大提琴家朱琳与乐团的合作也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这样冷门、精彩又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的每一次呈现,都代表着北京国际音乐节向历史与未来的无限敬意。


   


  这场音乐会中上演的丁善德先生作品全部由作曲家邹野配器改编,邹野用“翻译”来形容对丁先生作品的改编,“丁善德先生的作品虽然为钢琴创作,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交响性。在改编他的作品时,在保留了原作中所有和声的基础上,利用交响乐团增加了色彩性。”


  在女高音歌唱家黄英看来,马勒与丁善德两位作曲家的接续是一种传承,而这场音乐会也是一次传承。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也认为,“很多中国老一辈作曲家的作品都值得反复地推敲。我们谈到艺术歌曲的时候,不光要看向国外,更要看向国内的这些瑰宝。”

 

  事实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中国概念”,并且得到了众多国际上杰出的中国音乐家支持。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表示,音乐节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把国际上最前沿的音乐资源搬到中国的土地上,也要把中国当代的优秀作品搬上国际舞台。“丁善德先生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倾注了他一生,他的精神一直传承到现在。”


  音乐会开始前,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执行主席邓榕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向上海交响乐团颁发了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荣誉。


  邓榕在颁奖词中用“京沪两地音乐交流的佳话”来形容上海音乐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合作。她说,“作为亚洲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在142年间为古典音乐艺术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音乐家、诠释了无数音乐杰作,在世界范围内更是收获了赞誉。自1999年至今,上海交响乐团先后十次登上音乐节的舞台,每一次都是参与阵容强大、曲目重磅的演出。许多佳作都是中国首演。感谢上海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带给爱乐者的一次次震撼,上交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合作也铸就了京沪两地音乐交流的佳话。”



原创歌词网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4 4.44音乐工作室音乐发布平台 . All Rights Reserved